文/桂琦(贵州广播电视台)
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的领域内容也逐渐多元化,期间需要将创新性的互联网思维运用到教学模式改革中,使得学生的跨界思维和平台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对于中英双语播音主持而言,其不仅需要熟练地掌握双门语言,同时还需要借助互联网资源实现对不同学科的学习,以此更好地提升主持的文化底蕴。近几年来“互联网+”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其主要基于互联网平台对社会资源配置进行优化,进而打造独具特色的融合体系。通过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将为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提供更加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更好地契合新时代播音人才的培养需求。
突破传统的旧式播音主持框架,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才能让广播电视播音行业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站住脚跟,稳步发展。中英双语播音主持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意识,进行深度的学习和反思,让节目更加新颖和奇特,吸引听众的兴趣,获取听众的支持。同时播音主持人可以多关注当下流行的热点,参考借鉴受欢迎的广播节目,进行创新和变革,形成独属于自己的主持风格,以此吸引听众的关注。
声音是播音主持与听众之间的唯一联系桥梁,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声音才能更好地吸引听众,拉进播音主持人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建立共情渠道,以便播音主持在情感表达时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提高节目效果。在播报不同的内容时要融入不同的情感,引导听众进入播音情景中,让听众更好地理解播音内容。
虽然新的网络平台的出现对广播电视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同时也让广播电视台播音行业更具备互动性。收集和了解到更多的观众反馈信息和意见,并了解到观众的喜好和关注点,然后凭借这些信息对播音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创作出观众喜欢的内容,给观众更好的节目体验。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节目组应该充分尊重听众的想法,引导和安抚言辞激烈的听众,并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观众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保证节目的质量,提高听众的满意度。
以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影视系为依托的办学资源,其主要在大一、大二学年对播音创作基础、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内容展开学习,同时可以设置相应的英语口语和雅思培训班,切实优化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而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则可以在取得相应英语等级考试之后,实现出国深造,由此使其能够更加直接地感知到双语播音主持之间的差异性。期间可以将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传播等本科学历,与英国或美国相关学校相关媒体类专业衔接。但在高校培养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人才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中英双语播音主持教学共64个课时,其中基本理论知识、天气播报、双语主持以及播报新闻欣赏等为主要内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性较强,导致双语学习的时间较短,而对于双语学习而言,其不仅涉及国内的播音教育内容,同时还需要强化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和理解能力,在繁多的学习任务下,学生将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吸收理解,进而难以提升整体的学习效果。
双语播音主持课程多以理论讲授为主,给予学生自主实践的平台较为狭窄,使得部分学生难以在学习基础理论内容之后运用到实际的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中,同时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学生难以灵活地应对主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将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英语作为学生的第二门外语,其在非母语的国家中,学生不仅需要基于文化内涵做好相应的学习、表达和理解,同时在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强化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使其能够做好中英文之间的衔接工作。但对于艺术类的学生而言,其对文化课的要求相对较低,这将使得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同时在中英双语转换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畏惧心理,进而增加学习的压力。
近年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不再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潮流,因而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中英双语播音主持阅读的意识,就需要对中英双语播音主持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在当代的教学模式中,其更加注重的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角色的转变,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充当课堂的“独裁者”,而是转变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学生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对于学生而言,运用中英双语播音主持讲故事将成为强化其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期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将能够更好地达到促进“体验生长”的目的。
第一,需要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收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并针对中英双语播音主持基本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解决,进而使得师生能够在良性互动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调整教学模式,增加学生感兴趣部分的内容比重,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双语节目播报内容的兴趣。在课堂上引入一些中英文播音节目为学生提供欣赏的载体,将能够使其更好地了解双语节目内容,并且缩小文化交流之间的差异性。
第二,在课时安排上,把教室移至“户外”,鼓励学生多练习。给每个阶段安排一些简单易行的任务,让学生具有“参与性”。使得学生能够从简单的中英双语播报到参与到整个过程的采编和策划节目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向学生提问、辅导、建议,并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理解,进而为培养学生中英双语播音主持的技能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推行“弹性管理”,每个班将学习任务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教师委派小组长,而后根据各自情况及专长进行作业安排,并进行角色分工,在不同工作岗位上进行经验积累,通过对不同内容进行中英双语播音情景训练,以此更好地强化学生的播音能力。
双语并不是中英两种语言叠加的结果,并且在中英双语播音主持能力培养中,不仅需要强化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同时还需要引导其掌握相应的播音技巧,而后灵活地将多种能力结合起来,进而达到高效传达信息内容的最终目的。
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专业本科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在中英双语广播、主持、节目制作、公共关系礼仪等方面具有独立的核心能力及相关知识,期间还需要培养学生双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而更好地实现中英双语之间的灵活转换。
期间可以要求学生多观看中外电视节目、新闻、影视等,加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听力、口语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诚然,中文的学习也是不容忽视的,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双语主持人,首先要在中文和英文同时掌握的基础上对播报信息内容进行整合优化,而后再将所需要传达的内容顺畅地表达出来。
节目主持以双语为主要形式,主持人表现出的是显性双语能力以及两种语言互相转换的能力,但其中如何促进节目进程、怎样改变双语、如何把控转换时间以及提升过渡的有效性都将成为值得深思的内容。
主持人除了要发挥“把关人”的作用之外,还需要基于现场的基本情况灵活调整中英双语转换的频率以及对信息内容的整合归纳,由此更好地引导听众情绪进而推进节目。学生在中英双语播音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锻炼自身的口译能力,这是确保沟通顺畅的重要基础。其次还需要在实践中增强应对各种意外问题出现的能力,进而提升播报的效果。
文化差异也是限制学生双语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跨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在中外时事中拓宽文化视野,增长文化见识,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实现跨学科的学习,使其能够在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础上,了解并学习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内容,进而使其成为中英双语播音的复合型人才。
除了提升双语教学水平,除了需要学习专业领域课程之外,同时还需要以融合为重心,强化对学生实践平台的搭建,期间需要将文学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以及晚会主持等内容融入自身的专业修养中,进而为强化整体的文化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现如今,在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更加需要切实优化自身的中英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信息内容的优化整合“讲好中国故事”,使得中华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进而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到中外合作交流活动、国际会议以及双语主持中,在实践中强化整体的综合素质能力。除此之外,借助互联网技术扩大实践平台也能够为学生强化自身文化内涵提供重要的信息载体,期间学生可以将中英双语播音上传到网络平台上,而后通过信息反馈的方式对自身的播音技巧进行反思和总结,进而为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国家形势的变动对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播音主持需要凸显创新性、简练性、感染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但在实际中英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时间短、内容多,重理论、轻实践,基础薄、压力大等教学困境,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契合现代社会发展对播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本研究针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体现用户思维、以内容为核心,加强双语能力以及以融合为重心,拓展实践平台的优化建议,以期更好地构建高质量的人才培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