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智慧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1-11-30 11:14
智慧农业导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智慧农业发展

刘 芳

(云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2002年,党中央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3年,提出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2015年,提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2016年,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予以“双轮驱动”。一系列政策表明,党中央对中国经济形势早有清晰地判断,并为中国经济转型作出长远规划和相应布局。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明确对工业化、城市化导向发展的模式进行调整,这是符合中国文化特点和客观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为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①。”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②。”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农业的兴旺发展。那么,农业如何兴旺,如何发展呢?众所周知,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早已逼近生态极限,在养活全球数十亿人口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近年来,世界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趋势就是在不断智慧化,希望以科技引领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良和完善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发展。

从狭义上说,智慧农业指的是利用信息、遥感、传感等技术,监测实时的土壤、温度、湿度等状况,根据相关产业标准,进行智能可视监管、决策和控制,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同时,集成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平台和技术,疏通、完善和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方位发展。

事实上,我国以科技助力农业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对农业发展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运用更先进、更全面的科技手段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农村发展。然而,现阶段关于智慧农业的研究和应用依然主要关注的是技术方法创新、产出效率提高等方面。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途径,如果仅就科技谈科技,就农业谈农业,则现有的智慧农业发展未必能承载起实现乡村振兴,完成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性任务,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智慧农业内涵进行深入解构,形成新的发展理念,探寻高质量、综合性、可持续的智慧农业发展道路。

1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智慧农业内涵解构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战略指引,指明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发展思路及其着力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②二十字方针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说明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对智慧农业科技的宏观需求,更从广义上阐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智慧农业,在运用先进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还应该是多元、包容的,应该具备创新性、系统性、共享性等内涵。

1.1 乡村振兴战略下智慧农业的创新性

将农业按三次产业划分的方式划归为一种经济产业,只是产业资本阶段的一种简单化的体制设定,未必适用于当前金融资本主导下的全球竞争阶段,更未必真正适用于我们这个以传统小农经济立国的千年文明大国。在产业资本积累和扩张阶段,农业农村往往被动向工业和城市转移资源和劳动力,助力工业化迅猛发展,并有可能向金融资本阶段升级。选择这种发展方式造成的产业空心化、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对立等问题已然凸显,中国是否还要因循这样的发展模式呢?答案不言而喻。

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乡村振兴战略下智慧农业的内涵进行创新性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②。”农业天然具备自然过程与经济过程高度结合的特征,中国农业千百年来本就是兼业发展的,承载着产品生产和社会稳定的职能。在科技成就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今天,智慧农业不仅仅关注生产销售等环节,而是更好地发挥农业的多功能属性,以智慧科技助力农业从“资源、加工、商贸、金融、生命健康、文化”六产融合发展,兼顾产品供给、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功能,实现有利于生态文明、有利于多业态整合、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真正符合共同富裕目标的跨越式、综合性全产业链发展。

1.2 乡村振兴战略下智慧农业的系统性

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时代,经济目标已经从片面追求数量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布局现代化经济新体系,对智慧农业也提出了新的系统性要求,智慧农业的系统性应该主要体现在“三合”:城乡融合、供需结合、产业整合。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应该“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③。恩格斯还特别说明,应该“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④。2013年党中央提出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指导思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关键在于城乡两个要素市场的自由流动⑤。减少和消除城乡壁垒,让农业及关联产业产品的附加价值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以农业农村资源吸引市民下乡,构建乡村振兴最广大的社会基础,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

供需结合的意义在于将释放内需的巨大潜力与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相结合。既重视需求侧的总量扩张,更注重供给侧的结构优化。智慧农业的发展要以需求为导向,“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⑥。农业供给侧结构优化则主要注意加强和完善农业产业整合。

产业整合的关键在于延展和畅通农业产业链,基于“资源、加工、商贸、金融、生命健康、文化”六产融合创新思维,以保护和保持农业的绿色循环发展为基础和核心,不仅关注农业生产销售环节,更注重其前向产业的农业农村资源,后向产业的金融、文化等关联产业的利用和发展,深化农村要素改革,实现空间资源价值化增值。

1.3 乡村振兴战略下智慧农业的共享性

共享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动力。共享性体现了社会发展进程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目标的和谐统一,解决的是发展中最重要的两大问题:为何发展和如何发展。

社会发展的目的不在于单纯的GDP数据,而要为人民提供更稳定、安全的环境和条件,让人民生活更幸福,内心更安定,未来有希望。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我们已经可以跨越此前主要追求效率、唯GDP论的发展阶段。共享理念让发展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更多人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让环境更加美好,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

如何将共享理念融入智慧农业?从深层次上说,共享发展的最根本基础在于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体而言,村社内部,依靠村集体合作开发资源,成本共担,收益共享;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依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智慧农业为新一轮发展的源动力,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2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智慧农业发展路径

2.1 乡村振兴战略下智慧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规模化、设施化的生产也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在养活约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同时,还能输出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充当工业城市发展要素的蓄水池。本世纪初,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任务,我们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⑦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中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新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大量政策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但农业发展依然有限,我国社会发展最大的不充分依然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并且,因土地资源条件所限,我们很难有北美那样的大规模农场,也很难以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形成积累并逐渐实现从农业到工业再到金融资本的转型,更何况,这种方式必然走向的社会、收入分化也不符合新时期我党我国追求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理念和要求。

农业是关乎生存发展和国家稳定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世界各国都在追求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以科研促发展,智慧农业是当然的选择,但中国的智慧农业发展应该有符合自身资源条件和文化特点的发展路径。

新世纪以来,国家在农业农村方面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已然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2003年后,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累计超过十万亿元,各项具体的扶持措施已为中国特色智慧农业的发展搭建了扎实的平台。中国智慧农业的发展道路究竟怎么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产业经济学产业链“微笑曲线”理论表明,加工制造环节处于“微笑曲线”底部,利润微薄。只有向曲线两端的原料、设备、研发,或是营销、品牌环节延展,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的产品附加价值。这一理论对于中国智慧农业发展路径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具体来说,发展智慧农业就是要以创新性思维,运用科学的方法、科技的手段,实现上游的生态资源价值化,优化中间生产环节,拓展下游的服务和文化,延展和疏通整条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全产业链价值升值的可持续发展。

2.2 乡村振兴战略下智慧农业发展的具体思路

2.2.1 深耕上游:智慧农业与生态资源价值化

生态资源价值化实现形式主要有: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⑧。农业身处生态链的核心,农业的科学健康发展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

现有的大规模的种植、养殖产业,都可以依托智慧农业技术改造为生态化的产业,这种改造完全可以从资源本身发起。例如,很多地方推广的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解决土壤板结、微生物、微量元素衰减问题。从微生物开始,进行微生物、生物种群结构、土壤、水源等等的修复,这项技术先在日本、韩国兴起,由我国微生物、生物学家引进,利用互联网等平台向各地介绍和推广,资源环境改良自然带来农产品品质的提升。事实上,在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环节,农村中的能人们已经自发地在进行产业生态化的改造了。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多家农户早在十年多前就已经在水稻种植田间养鱼养鸭,鱼鸭的排泄物是纯天然肥料,而田间的虫子杂草,又是鱼鸭的好饲料。稻田间逐渐形成的良性循环的小生态系统,让稻米更香,鱼鸭的品质也更好,在周围居民中具有良好的口碑。但是,由于推广不足,一直都是小范围的客户介绍客户购买的形式。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向更多人更多地区介绍这种方式,既让消费者获得高品质产品,又让农户获得更高收益;同时也让更多适合的地区借鉴这种生产方式,使农村生态环境逐渐改善的同时,实现农民增收。

产业生态化的目标则是实现空间资源价值化,现有的农业农村生态资源,绿水青山、田园湖泊都可以升级为生态产业。乐活产业、慢食主义、休闲旅游,田园乡村为我们提供了太多可利用的生态产业资源。教育部向中小学提出倡导自然教育,最好的自然教育场所就在山川湖泊、田园牧野间。而对于乡村而言,教育就是一个新兴业态,将孩子带到田园乡间,了解作物怎么生长、小动物如何养殖,在接触自然中学会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也实现了自然资源的价值化收益。

2.2.2 优化中游:产业升级整合

在农业生产核心的中间环节,应该完善农业供给侧改革,建立和发展以需求为导向的,集合信息化、多元化和高附加值化的完整的农业产业链。

任何产品在生产投放市场之前,都要对目标客户群体进行定位和分析。如今我国中产阶级群体在不断壮大,他们对于拉动内需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基本生存需要早已得到满足的今天,中产阶级更关心的是生命和生活的质量。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安全健康的食品是他们所关注的,他们是生态性绿色农业产品的目标客户群体。通过大数据、智能信息平台,收集相关数据,对中产阶级的关注点、兴奋点进行分析,为他们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当然相应也可以是较高价格的高质量产品。这个群体的消费模式一旦形成、稳定,势必影响整个国家消费观念、消费趋势的转变和升级,从而对农业产业发展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国农业因自然地理条件和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智慧农业应当基于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的形式,促进农产品生产、购销、金融、旅游等的全产业链发展。综合性农业合作社以自然村为界,以村内交易构建乡村治理的基础,使得空间资源得以开发,资源共享,成本共担,收益共同公平分配。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以农村集体为主导更好地利用金融资本。要尽量避免简单化的招商引资模式,以免因大资本下乡圈占资源,或是大规模种植养殖,导致社会财富进一步分化,并造成愈加严重的污染问题。可以依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城乡融合、市民下乡。城市中产阶级在带来资本的同时,也带来更先进的理念,更适宜的技术,全面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2.2.3 拓展下游:生命健康、文化价值体验

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对创新有不同的解读。智慧农业发展的基础在运用科技手段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产业优化发展,然而,要想获得更加广阔光明的前景,则需要通过创新实现下游生命健康、文化等环节的价值拓展。农业是集“资源、加工、商贸、金融、生命健康、文化”多次产业融合的综合体,在这些产业中,最具价值拓展潜力的当然是下游的生命健康、文化产业。

饱受“996”之苦,满身城市病的人们需要有一个涤荡尘埃,净化心灵的桃花源,辛劳一生的老人需要有一个健康清净的养老之所。早在2005年开始的新农村建设,“五通”下乡早就为这些诉求搭建好了硬件平台,尚有欠缺的是顺畅城乡流动的软件条件,智慧农业的着力点应该向这些领域倾斜。人人心中都有一份乡愁,清洁的空气,健康的食物当然有极大的吸引力,乡土中国的田园牧歌却更能触动人心。一部《大鱼海棠》让福建土楼名扬海外,也有太多人因为《卧虎藏龙》去探访四川竹海。2016年9月,昆明报业集团都市时报新媒体,在滇池开湖宣传报道中率先使用主播视频直播方式,现场播发“千帆齐发,百舸争流”的开湖盛况以及鱼王评选、鲜鱼交易的热闹场景,让网友通过手机实时欣赏到滇池美景和开渔盛况,两个半小时累计观看人数达到24万人次。自此以后,太多的外地车辆、太多的外地口音在每年开湖季聚集在滇池畔,而滇池却水质愈清,环境愈好。因为人文素质的提升,也因为互联网、直播平台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空间资源带动的生命健康产业、文化产业是新的可持续的生产力,具有更高附加值、更低污染、更低成本。

从深层次上说,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我们再也不能无视因一味追究工业化、金融化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社会冲突等问题。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正是以农业文明为主体,形成最为稳态的社会结构,是世界上唯一延续千年不曾中断消失的文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智慧农业发展,在立足农业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促进农业产业优化促进农业兴旺,农民生活逐渐富裕的时候,可以更多地推广中国数千年农业文明中“生态、生产、生活”三位一体的生存智慧,向世界介绍中国最朴素和纯美的乡村文明。

3 结束语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我国最重要的战略指导,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国家社会经济转型提供战略方向。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智慧农业的发展,不仅关注以科技促进生产效率提升,更应该是基于中国农业自身兼业经营、多产融合的特点,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内涵。以创新的思维保护和开发,实现上游生态资源价值化;运用科技的手段、科学的方法,优化、完善中间的生产购销环节,拓展下游的服务和文化,实现产业升值,复兴中华文明,传承乡土中国文化,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习近平 李克强 王沪宁 赵乐际 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8-3-9(1).

②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J].社会主义论坛,2019(9):4-6.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2.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⑤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CMF报告: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的相对贫困问题”[R].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21.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2017:19.

⑦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2005.⑧王庆,李仁静,孙良.温铁军:乡村振兴的贵州优势[J].当代贵州,2019(Z1):32-33.

猜你喜欢
智慧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教师发展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