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
(兰陵县图书馆,山东 临沂 277700)
图书馆中蕴含着海量的历史资料与图书文献,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平台,随着我国不断加强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图书馆也要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而对于图书资料的精细化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于社会发展需求,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传递的媒介已经不局限于图书馆当中,因此改变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是当下促进图书馆持续发展的第一步。
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主要基于精、细、严、准四个方面。想要将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顺应现代化发展,使其能够成功的转型升级,就必须充分结合以上四个特点进行改革,才能使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被有效利用,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一)图书资料的“精”管理:“精”代表精准、精确,是图书资料管理的首要原则。由于图书馆中的图书种类繁多且图书占地面积较大,所以图书管理员必须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图书种类进行划分。看似简单,在实际操作中却是具有一定难度,图书管理员在面对各种问题出现时必须能够做到精确的分析和处理,防止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问题[1]。因此在图书管理中要求管理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且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但如此还要具备及时发现问题和漏洞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图书资料的管理中做到一丝不苟,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使图书资料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二)图书资料的“细”管理:“细”代表细心、细致,同样是图书资料管理的重点原则,现阶段我国许多城市中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有限,很多地区忽视了对图书馆的建设。所以管理人员必须对图书资料进行严格筛选,进一步满足读者的需求,将自身的工作进行细化,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工作。
(三)图书资料的“严”管理:很多地区图书馆的管理存在不足是由于管理人员的散漫。所以图书馆不仅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且要对管理人员进行严格把关,使图书资料管理的每项工作都能够做到精准划分,明确自身职责,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四)图书资料的“准”管理:图书馆的图书种类繁多,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对图书的种类位置和用途熟悉掌握,能够准确地为读者提供查找,提升读者的满意度,虽然现阶段很多图书馆中都是以电子自动化查找方式为主,但在大多数时候依然难以满足读者需求,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对各项图书资料位置准确定位,做到高效服务,进一步实现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的体系建设。
(一)制度建设: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要从运营机制、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在图书馆的运营中必须要对图书资料管理的各项流程制定管理制度,使图书管理人员能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运营。其次有很多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散漫,在工作当中不能够建立积极性,因此要建立奖罚机制,优胜劣汰,使管理人员能够具有竞争意识,提高工作积极性[2]。最后要对各项管理工作明确自身职责,分工协作,保证能够将各项责任落实到个人。
(二)服务建设:服务建设可从服务流程、服务内容和服务活动三方面入手。在服务过程中将其各项流程精细化,对读者的需求能够做到系统化,提升服务质量和读者满意度。在服务内容上要实现多样化服务,不仅要做好指导服务,在咨询和信息推送方面也要体现出服务高质量,提升图书资料的使用率。最后在服务互动上要做好与读者的沟通,注重细节,主动帮助读者进行查阅、检索。
(三)资源建设:资源建设可从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三方面入手。在人力资源上要建立组织结构,对各个人员的职责明确划分,体现出层次化的管理结构。在物力资源上要对图书进行大量的整理和收藏,使图书资源变得更加丰富。最后在财力资源上不仅要依靠政府资金支持,也要不断拓展多项融资渠道,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图书资料。
(一)规范管理制度:图书馆中的管理制度太多经常会使管理人员只会一板一眼地照着做,失去了人性化。因此在管理上要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和建议并定期对管理人员做好调查问卷,实时调整优化管理制度[3]。加强管理人员的服务培训,要求能够对读者提供主动式服务,并通过网络手段建立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等,不仅方便了读者查询,而且能够对图书资料进行广泛传播,提高利用率。
(二)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是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是提升读者满意度的重要途径,管理人员要建立信息交流平台,然后将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进行发布,读者能够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及时查阅到想要的资料文献,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对图书资料进行了有效传播。
(三)资源管理精细化:在图书资料管理中管理人员不但要保证资料的全面性,而且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资源,对于图书馆的经费进行有效管控,对读者的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做好精细化管理,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力量。
现阶段想要图书馆的发展跟上时代步伐,建设精细化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要基于精、细、严、准四个特点将管理落到实处。以读者的需求为本,丰富图书资源,提升读者满意度。本文通过分析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的特点,提出了建设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方法以及主要措施,进一步提高图书资料的使用率,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