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鹏
(河南省虞城县第二初级中学,河南 虞城 476300)
多年的实践证明,成绩的高低与思维能力有明显的联系.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数学由于其逻辑与思维性强,对数学的学习、问题的探求都离不开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其全面发展.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数学的理论知识十分抽象难懂,导致很多学生看到数学课本就头疼,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形成了两种极端的数学学习方式,一种是全都学,一通乱学。选择这种方式的学生大多数都抱着“我不懂,我全都记下来,就不信还不会”的态度,这种学生在学习上一般都很上进,但苦于没有方法,数学成绩只能处在中等偏上的位置。另一种是全都不学,直接放弃。选择这种方式的学生一般都是无法听懂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的专业表达,又不愿意自己动手记笔记,数学成绩大概就是入门成绩。在数学课堂上,你总是能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跟上教师的思维,不停回答问题的学生;一类是对老师的教学反应稍迟缓,手却一直不停地学生:最后一类就是闷头睡大觉的学生。有些学生感觉学习数学难,产生了畏难心理,结果看一眼就会的题,做出结果了还是在不停怀疑自己的答案。这说明学生的数学思维很差,基础薄弱。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至关重要。因此说,没有数学思维的学生,学数学不仅累而且难。在数学学习中有这么一种人,开始什么都不懂,但是他厚积薄发,最后融会贯通。后期融会贯通表明这个学生在日积月累中自己形成了思维,这个过程只靠学生自己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因此培养数学思维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能够根据他们目前的情况进行更有效的思维训练工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就要认识到数学思维能力的多样性。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面对不同的数学题目所表现的思维能力不可能仅仅是单一的一种类型,受到初中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还是自我地考虑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具体特点研究得不够,调查不充分,所以在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比较明显。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改变工作的方法,能够在科学系统的思想指导下来进行教育教学的工作。已有的经验表明,如果能够结合实际的生活情境来进行数学内容的教学,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效果会更为显著。首先,学生对生活是比较熟悉的,对于抽象的数学符号,如果没有与现实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抽象永远是抽象,学生没有更直观的认识,自己的学习效果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训练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必然需要结合鲜活的生活事实来创设课堂教学的内容。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的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则需要具备一些数学的基本素质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造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的情境内容,能够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课堂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创新地应用教学的新途径、新办法、新思想,打造出更具创新力的课堂教学的氛围。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思维方式多样化的训练。正如在生活中,我们用不同的途径和办法去解决同样一个问题一样,在学习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教学的具体内容用丰富的活动情境展现出来,并且给学生足够的数学方法和资源方面的支持,创设出更加有效的学习促进环境。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能够创设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内容,也越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革新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和需要阅读能力的语文学科不一样,数学答案是确定的。虽然每一套数学题的解题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答案唯一性不可替代,计算错误就是错误。正因为这样一个限制,学生在学习时常常会自己走到死胡同,单纯的套公式,学习自主能力和解题灵巧性不算好。所以教师要设计一些打破平常的惯性思维的题目,答案还是唯一的,更加开阔的解题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探究题目计算题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办法。
要去帮助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爱好,主动学习提升自己的学习思维。兴趣是一名学生最优秀的教师,同时没有兴趣的学习数学只是纯粹的搬运公式,会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不积极性,让学生单纯的靠着死背计算公式的学习法则,绝非长久之计。在进行数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应该层层递进式,让学生明白什么题目该用什么公式去灵巧应用,而不是刷题,这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教师要和学生保持一个平缓、和谐、互动友好的关系,这也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学生愿意与教师进行友好的良性互动,自然会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秩序课堂。
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联系实际举例是目前比较好的教学方式,数学终归是要服务于生活的,举例是对学生最好的思维锻炼。此外,课堂提问也是十分有用的锻炼数学思维的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可取的教学途径,但都需要教师改变理念,与时俱进,创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