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李思梦 张国琳
1923年,卢卡奇以著名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打开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在这一书中,物化理论占据很大部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来源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拜物教的观点是马克思提出来的,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遮蔽,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他将这种神秘性称为拜物教。他们描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从商品开始的。提起商品不得不提到资本主义社会,提到资本主义社会不得不提到商品拜物教。
卢卡奇的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其青年时期的代表,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卢卡奇在马克思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前就已经看到了物化现象,只不过马克思用异化来代替物化。卢卡奇对于拜物教的阐释,对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走向产生了很大影响。卢卡奇是从商品拜物教作为自己的出发点来研究物化现象的,并且,卢卡奇提出物化意识这一概念,是从意识形态领域研究物化的先行者,他能够被公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者,就在于他所研究的物化及物化思想与马克思所研究的异化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卢卡奇所认为的物化还是与马克思的异化有些许不同。
2.1.1 十月革命的影响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在1917年所写,因为在1917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俄国建立,这一事件深深震惊了卢卡奇,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按照历史的进程,无产阶级要想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才能建立,然而当时的俄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最落后的国家,却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着实令人震惊,但也振奋了国际无产阶级的士气,这一事件开辟了推翻资产阶级道路的新模式,西欧资产阶级照搬这种模式,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卢卡奇看到了西欧资本主义为什么不能建立无产阶级国家的原因,并致力于研究,最终得出自己的理论。
2.1.2 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使手工业被机器大工业所取代,在这种大环境下,出生于无产阶级家庭的卢卡奇,见证了家庭成员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变迁而不断被物化的过程,对卢卡奇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是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深刻认识到机器化大生产影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
正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人们把商品看作是追逐的对象,人们对商品的迷恋,使人们无法真正看清这个世界。卢卡奇正是看到了这一现象,提出了他的物化观,卢卡奇基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的观点提出物化,后期又基于对马克思韦伯观点的研究,强化了他的物化理论。
2.2.1 商品拜物教的影响
在《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在描述商品时,“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而且通过这种物化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交换”认为人异化的过程就是物化的过程,而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本书中却将马克思所认为的这种异化称作物化。他认为,在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是通过物品之间的交换关系实现的,所以,商品是衡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任何东西都靠商品来衡量。商品的拜物教单纯意义是指,对某一事物的过多崇拜,过度迷恋,在这里马克思用商品拜物教来指人们越来越崇拜商品,认为商品至上,在人们看来,这个世界是商品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存在的,而是靠商品来衡量,人性丧失,被物掩藏,这就是商品拜物教。
2.2.2 马克思·韦伯的影响
卢卡奇首先是从商品拜物教出发的,在经过论证之后就立刻转向韦伯的合理化理论。尽管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专门一节讨论物化现象,但是,他的观点在后期完全站在韦伯的观点上论证物化,“最重要的是在这里起作用的原则:根据计算,即可计算性来加以调节的合理化原则。”韦伯认为物化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一定会发生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卢卡奇则用与韦伯相反的视角,将这种合理化的批判纳入其物化理论当中,以这种形式重新投入到批判资本主义的现状当中去。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并不仅仅停留在经济领域的范围,它涉及面很广,已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主要从经济领域扩展至政治领域、文化领域,意识领域。
卢卡奇称商品为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商品背后掩藏着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卢卡奇将这种物化归为两个方面,从客观方面来说,每个商品之间的对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即商品价值成为衡量社会价值的普遍范畴,资本主义社会正是这种形式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即以商品交换占主导地位,而在原始社会的主要形式是物物交换为主,在原始社会使用价值等同于交换价值,随着商品作为交换的主要形式,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形式就被固定下来了。
卢卡奇从这两方面来解释物化,最终形成不同结果。首先,工人沦为资本家的附庸;其次,在劳动过程中主客体颠倒了,工人的生产活动成为了纯粹的机械性。马克思曾说劳动把人放在不重要的地位,资本家剥削工人,让他们几乎二十四小时都在给他们干活,这纯粹是工人变成机器的表现。
3.2.1 作为对象性形式的物化
卢卡奇所说的对象化是指劳动者通过自身劳动将商品以对象化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一个过程,对象化就是劳动者每天劳动所产生的结果,以商品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物化为对象的劳动。马克思在手稿中说过“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关系“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将商品作为一种物化,”商品在人的整个意识上留下它的印记:他的特性和能力不再同人的有机统一相联系,而是变现为人占有和出卖的一些物,”他将人们之间的这种联系,越来越屈从于这种物化形式。
3.2.2 作为形式合理化的物化
历史之所以向前发展是由于私有制的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为了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每个商人的希望,这就成为社会公认的普遍法则,且被当成了一种合理化的形式。资本主义正在快速发展,商品总类越来越多,对商品的追求也越来越狂热。卢卡奇认为:“一方面是指,在客观方面越来越强烈的按照正式和合理化的方式处理所有问题,从而越来越厉害的同官僚处理方式具有的物的质和物质本质相分离,另一方面是指,分工中片面的专门化越来越畸形发展,从而破坏了人的人类本性。”工人表现为机器的附庸,工人机械地在为他们所认为的合理性服务,在这种所谓的合理性中,工人成为奴隶,人长期处于一种不自由的状态中,人本身不再是目的,追求利益才是人生活的目的。
3.2.3 作为组织机械化的物化
任何一个组织都是机械的,建立在计算的基础之上。工人的生产活动同时也作为一个组织来活动,并且经过培训,更具有组织化。组织化是指任何组织及企业必须按照规定办事,不能随意做决定,必须经过严格计算。正像马克思韦伯所描述的那样,“任何一个企业都是有组织的,而每一个企业内部都是限定的,并且企业内部的统治关系也一样是限定的,他解释道,现代资本主义企业在内部首先是建立在计算的基础之上......被合理的计算出来”在这种非人性的,机械化的分工中,个人的主体能动性被剥离,每个工人成为分离的原子,每天按部就班,成为给定机构的被动客体,这也是组织的拜物教化。
3.2.4 作为经济领域的物化
任何一个时代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机械化的大生产,因为有了机器,人们的双手就被解放了,而且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分工,使得产品的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而且商品的种类也丰富多样,这些都是物化现象出现的经济条件,物化会出现两种后果:首先,每个个人都不能成为自身。每个个人在机器化大生产中成为一个环节,每一个个体只能掌握一门技术;其次,主体性丧失。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主体日复一日地重复同样的动作,丧失了主体意识,人成了商品的附属品,被商品经济所操纵,循环往复,结果就是人们被商品化。
3.2.5 作为意识领域的物化
物化意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被科学技术所支配,科技的发展促进物化意识的更深层次的发展。“这种合理的机械化一直推行到工人的灵魂里”。他们完全看不到隐藏在物的关系的世界之下的人的世界,相反他们认为,这种物物关系的世界是合理的,在平时的交往活动中,物化已经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习以为常,而不是采取批判的态度,这就是物化意识的表现。
物化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价值在于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化现象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扬弃物化的积极行为。物化现象在现如今各个领域都存在,只不过我们被遮蔽了,新时代的我们应该从这些表象中找到深层次原因,深究物化现象,并且扬弃物化。具体扬弃物化应该如何做,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阶级意识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做特定分析。阶级意识不是积累的求平均值,而是在特定历史阶段自然而然凝聚而成的,每一个阶级在历史上都要归结于这一阶级意识。对于阶级意识有两方面要讲。首先,是从阶级这个整体来考虑,每个阶级都有自身的利益,就是简单来说,行动要一致,这样有利于整体的阶级意识的生成;其次不同的阶级意识也不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当然是为资产阶级服务,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也必然要为无产阶级服务,这就要求保证阶级意识的纯粹性。卢卡奇认为“资产阶级在它发展的顶峰会陷入自身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最终走向消亡”。这也是为什么资产阶级会丧失阶级意识,那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
卢卡奇认为扬弃物化必须建立总体性原则。卢卡奇指出,社会从一开始就是连续着的,每一时期的社会历史都具有阶段性,每一阶段都是连续着的,就如同一些庸俗唯物主义者他们的观点。卢卡奇认为,要扬弃物化,就是要将个人放在历史中考虑问题,个人是历史发展中的个人,并不是抽象的纯粹的个人,在确定总体性原则方面,卢卡奇认为,理论与实践达到统一就要建立总体性原则。所有的理论成功与否都在于能很好地解决危机,比如无产阶级要想成功就得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真正地当家作主,这是无产阶级的理论,但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是从独立的自由的个人出发,他们的理论完全是为了实现主体的自由解放,这与资产阶级的只为少数人的自由是完全不同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才真正是为了主体,为了人民,无产阶级在革命的过程中,团结统一,共同对抗资产阶级这一共同的敌人,主体性原则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而主体性原则的发挥就在于实现人的主动性,其目的在于解放全人类。
卢卡奇认为摒弃物化应坚持马克思的主客体相统一。首先,卢卡奇赞同了马克思辩证方法的重要性《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庸俗决定论者同时也要求取消辩证法。卢卡奇认为,不能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看待历史进程,其实就是对历史一无所知,有人认为,我们应该取消辩证法,这说明他们从根本上没有认识到使用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正确了解历史;其次,黑格尔的辩证法在卢卡奇这里也有被研究,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卢卡奇认为,奥克斯的辩证法中有黑格尔的影子即作为认识现实的方法的辩证法,它认为辩证的本质就是辩证的方法,辨证方法如果不置于历史过程中,就不再是革命的方法。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一书中直言不讳地提出无产阶级要想取得革命的成功,必须要有无产阶级意识,意识是驱动力。在此基础上,卢卡奇又深刻地意识到光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具备意识的基础上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现质变,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这一观点与马克思的观点不谋而合,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中之重,并且,马克思主义更强调实践性和革命性,注重现实的改变。马克思的观点是,无产阶级自身要首先具有无产阶级意识,其次,在光有意识的情况下是远远不够的,意识能决定事物的质吗?显然不能,意识只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一个潜能,并不能直接作用于现实,卢卡奇意识到了这一点,直接提出在有无产阶级意识的前提下,还必须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并且,他认为只要进行了无产阶级革命,就一定能够立刻成功建立无产阶级社会。马克思在此基础上驳斥了这一点,他认为历史是一个过程,任何一个阶级要推翻另一个阶级必须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能实现,卢卡奇在这一点上急于求成了,他并没有遵循历史的发展。
无产阶级必须具备无产阶级意识。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更需要扬弃物化,保证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严肃性,时刻提防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入侵,在新时代,研究物化理论仍然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有助于共产党员廉政建设。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是是不断更新变化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的特征我们有目共睹,每个人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会不断涌向获利最高的行业,在这时,人们在不断追利并获得利益的同时,人们也不断地在被这个世界物化,人们成为逐利的工具,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需要国家来对市场制定规则,稳定秩序,研究物化有利于人们认清当时的现状,不致于被这个时代所抛弃,成为物化人;最后,卢卡奇提出的物化意识对当代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社会实践是质变的一个过程,只有充分运用理论研究,并且将理论运用于改造客观现实的实践当中,我们国家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生活。
卢卡奇是不承认物化的,认为物化有损道德,这是马克思与卢卡奇最大的不同,马克思承认了异化的合理性,认为异化的出现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马克思本人见证了世界的多彩多样,他认为是利益的驱使,使市场经济被灵活运用,但是这只是一个消极方面看问题,卢卡奇阐述物化思想时,将物化、异化,以及对象化当作同一个词使用,并且将这种社会的异化看作是一种永恒的状况,卢卡奇认为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摒弃物化应该从无产阶级身上下手,他认为,只要无产阶级意识觉醒了,离成功就不远了。而马克思更注重社会生产实践,他将异化的解决更多的依赖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社会分工,而卢卡奇也谈到了实践,但是卢卡奇所强调的实践是一种激进的革命运动,这终究也不可能导致革命的成功。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在卢卡奇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摒弃物化的问题,卢卡奇将这种扬弃寄托在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之上,单依赖阶级意识的觉醒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倾向,很难落实。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们正确地认识了物化现象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扬弃物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为21世纪研究物化现象提供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