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英国性”:20世纪80年代英国怀旧剧的政治文化分析
——以BBC1980年版电视剧《傲慢与偏见》为例

2021-11-30 10:36:11孙凌钰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英国历史

孙凌钰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简·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在英国文学史上获得很高的赞誉,这部作品也如莎士比亚戏剧一样成为影视改编的宠儿,从1938年首次改编至今,《傲慢与偏见》的影视作品已有十多个版本①自1938年到2005年,《傲慢与偏见》的影视改编作品共有11个版本。其中由BBC担纲制作的有6部电视剧,分别为:1938年版,由Curigwen Lewi和Andrew Osborn主演;1952年版,由Daphne Slater和Peter Cushing主演;1958年版,由Jane Downs和Alan Badel主演;1967年版,由Celia Bannerman和Lewis Flander主演;1980年版,由Elizabeth Garvie和David Rintou主演;1995年版,由Jennifer Ehle和Colin Firth主演。除了BBC制作,英国还有1949年的舞台版电视剧,全剧省去了一些人物和情节,有大量改编。另外还有美国好莱坞制作的1940年、2003年和2005年3个版本的电影,此外还有印度宝莱坞拍摄的2004年版本。。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以下简称BBC)在20世纪80年代对小说《傲慢与偏见》再次进行电视剧改编,BBC1980年版电视剧《傲慢与偏见》通常被认为“国家怀旧剧”的开端,是密切配合撒切尔保守政府的一项重要文化举措。英国学界对这一系列怀旧剧有很多讨论,比如历史和当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怀旧剧过度消费传统、对把传统过度商业化等问题的批评等。本文关注对怀旧剧代表作1980年版《傲慢与偏见》中“英国性”(Britishness)的塑造,这部电视剧的拍摄不仅有撒切尔政府的支持,还有来自文化精英阶层的肯定,重建的“英国性”背后也有着不同层面的考量。本文尝试结合英国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以1980年版电视剧《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英国性”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两个方面重建的必要性;同时结合电视剧分析唯美“英国性”的重建在英国国内所产生的积极经济效应,并对这种唯美“英国性”的失真和“拼贴性”进行反思,探讨怀旧剧的“拼贴性”所打开的历史空间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英国性”的重建:政治和文化层面对怀旧剧的支持

BBC翻拍文学经典名著已有悠久历史,经过1922年—1929年公司草创期的积淀,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尝试制作电视节目,如翻拍文学名著、制作古典音乐节目等。BBC在1938年拍摄了第一部《傲慢与偏见》电视剧,至1995年共拍摄了6个版本。BBC作为提供品质精良、审美品味高雅的电视节目的电视台而享誉全球。从经济性来说,BBC不是靠市场营销和广告收入自负盈亏的商业电视台,而是依靠向用户征收电视执照费来运营的公共广播公司,其有着巨额而稳定的资金支持,因此它不必迎合市场的流行文化,而可以坚持自己的文化品味①详见周小普著《公共广播服务的神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页。。从政策性来说,BBC受国家监管的程度很高,它的董事会成员必须由女王和国会来任命②详见周小普著《公共广播服务的神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页。,其征收电视服务费来运营也可以说是政府为它提供的政策支持。因此,BBC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配合政府意志来规划电视节目。1980年版电视剧《傲慢与偏见》被公认为是6个版本中最忠实于原著的作品,也是在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保守政府的文化政策支持下拍摄的,被认为是后来一系列“国家怀旧剧”③“国家怀旧剧”是学者Troost在研究中提出的,具体可参见“The Nineteenth-century novel on film:Jane Austen”。的开端,完美配合和实践着英国撒切尔政府的意志,即重建“英国性”。

“英国性”是一种民族身份认同话语。一方面,这个词有着从“Englishness”到“Britishness”的变迁过程。前者指英格兰单一民族特性“英格兰性”④,而后者则是指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南迁伦敦、继承伊丽莎白一世王位之后逐步建立包含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在内的不列颠王国,并逐渐形成的民族认同话语“不列颠性”⑤。另一方面,“英国性”本身有其含混性,民族身份认同可以在文化、情感、血缘或意识形态等不同意义上来理解。在这部1980年拍摄的电视剧《傲慢与偏见》中,不仅可从政府政策方面来考察“英国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重建,还可以从文化、情感等多个方面来考察“英国性”,因其除了有撒切尔保守政府的文化政策的支持,在市场方面也因市场竞争、民众喜爱等原因促成,在知识精英界也有一众学者在呼吁对英语文学经典作品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傲慢与偏见》中重建的“英国性”有着因时代背景而复杂的自身含混性。

影视文化作品的创作总与时代政治背景密切相关。比如,早在1940年《傲慢与偏见》第一部电影版上映之时,英美两国无论在政治力量还是文化力量上的较量,都与20世纪80年代是不同的光景。1940年电影版由好莱坞明星葛丽亚·嘉逊和劳伦斯·奥利弗主演。当时正值二战开始之际,英美两国正需要加强同盟关系,导演遂聘请英国小说家阿尔道斯·赫胥黎和美国编剧简·穆芬共同创作剧本,两人的共同目标是在影片中展示能被美国人接受和喜爱的英国,强调英美之间天然的纽带关系和文化相似性,以加强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⑥详见Linda Troost著“The Nineteenth-century novel on film:Jane Austen”,原载于Deborah Cartmell和Imelda Whelehan编Th e Camb r id ge C o mpanio n to L iterature on S cr een,Cambridge UP2007年出版,第76页。。因此,这部英国小说在美国导演的手中最终呈现出一种杂糅了美英两国文化风格的面貌,并未如1980年版那样重视“英国性”。

首先,对女主角的性格刻画很美国化,几乎与1940年同时上映的《乱世佳人》中的女主角斯嘉丽一样骄傲、热情奔放。伊丽莎白就像美国贵族少女斯嘉丽一样任性和高傲,展现着贵族小姐的脾气,比如她在舞会上高傲拒绝达西的邀请并转而接受另一位男士的邀请的举动,这种任性和高傲真的属于英国中产阶级淑女伊丽莎白吗?恐怕并不完全符合当时的英国社交礼仪①在奥斯汀写作《傲慢与偏见》的时代,舞会是人们社交的重要场所,承担着认识朋友、交换信息、青年男女寻觅伴侣等社会功能。当时的社会习俗并不允许一位淑女在舞会上轻易谢绝他人邀请。如果她确实不想跳舞,就应一直坐在那里表明态度,否则拒绝一位男士的邀请是有悖常理的。当然,她也可以委婉拒绝个别男士,但要注意分寸,态度必须委婉。如果拒绝一位邀请者而接受另一位邀请者,会被认为是对前者的侮辱。电影中的伊丽莎白不但高傲地拒绝达西的邀请,还转身接受另一人的邀请,这是粗鲁无礼的行为。。其次,对男主角的刻画中产阶级化。达西在原著中的身份是土地贵族,伊丽莎白则是没有财产继承权的中产阶级淑女,两人并不属于同一阶级。简·奥斯汀想要在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恋中展现的一系列社会背景,如经济上推崇不动产、政治上贬低商业阶层以及英国遗产继承法之下中产阶级淑女面临的婚恋危机等,都在1940年版的影片中随着达西形象的中产阶级化而被轻轻抹去。例如影片中达西教伊丽莎白射箭时的殷勤和谦卑,又比如贵族妇女凯瑟琳姨妈帮助达西去试探伊丽莎白的态度并间接促成了两人的婚姻一幕,都让读者震惊其与原著的差别之大。不仅如此,电影中标志着达西贵族身份的彭博里庄园也始终没有出现,这或许是刻意对贵族符号的弱化。达西的形象非但没有土地贵族青年的傲慢、冷淡与高雅,反而有着中产阶级的亲和与幽默。如此亲民的贵族形象是好莱坞电影特有的,因为这一时期好莱坞影片正迎合着中产阶级的趣味,中产阶级人群不仅占消费群体的大多数,而且也是美国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者。因此,好莱坞电影《傲慢与偏见》对原著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在一定程度上使这部剧失去了原应具有的“英国性”。

然而,20世纪80年代英美两国政治和文化较量的局面日益紧张。从政府层面来看,英国自二战后便失去昔日国际霸主的地位,在美苏两极争霸的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有时需通过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来谋求自身发展。在经济上,屡次执政的工党采取国家干涉市场的办法来挽救国内失业率高、内需不足等经济危机,但收效甚微。直到1979年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上台执政,国内经济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国债负担沉重、失业率居高不下。就在这样惨淡的现实中进入20世纪80年代,英国社会内部的经济萧条和国际地位的衰落导致英国人的心理落差已相当巨大,社会亟需一股提振士气的力量来重建民众对国家的信心。此时上台的撒切尔政府提出应对的文化政策是“重建英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希望民众不忘英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和往日的光辉岁月。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简·奥斯汀的作品成为热门的素材,她通常被认为是维护乡绅阶层价值观的作家,其宣扬乡绅阶层所代表的理性、平衡、节制、优雅和睿智等品质,与18世纪末保守政治家埃德蒙·伯克的社会与政治思想不谋而合,认为财产和等级秩序是保证社会稳定的相辅相成的条件。她的小说《傲慢与偏见》的男主人公达西被塑造成典型的土地贵族形象,他以长子身份继承了巨额财产,因为讨厌伦敦繁忙而吵闹的商业气息躲到乡下来,在乡下购置房产,并准备娶一位高雅的太太。1980年版电视剧《傲慢与偏见》完全忠实于小说,塑造的达西形象是高雅、冷淡、矜持而又有礼貌的,他始终带着一种优越感出场,但同时又保持着严谨、节制、有教养的姿态。这种土地贵族的形象与当时的中产阶级男子很不同,中产阶级为了谋生、为了累积资产扩大投资,他们必须像停不下来的陀螺一样工作,因而既不优雅也没有高雅趣味,并且毫不掩饰想赚钱的野心;但达西这样的土地贵族能靠收取地租过上富足的生活,从而可免去劳作和奔忙,可远离工业化大城市的喧嚣,可保持自身的高雅趣味,可来到乡间过闲适而有尊严的生活。与1940年电影版塑造的被中产阶级化了的达西全然不同,1980年电视剧版的达西充满着他对土地贵族身份的骄傲和捍卫,对工业城市、中产阶级的生意人有着毫不遮掩的轻视。这是强调传统、秩序、特权的保守主义对城市、变革、工业、自由等事物的鄙弃,甚至是恐惧。这可谓1980年版电视剧想要塑造的“英国性”的重要要素之一,即土地贵族的良好教养所传达出的高贵与优越性,因为达西的土地贵族形象绝好地体现着重视传统、稳定的土地资产的保守精神,这是伯克等保守政治家所青睐的承载英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符号。继承保守精神的撒切尔政府在1980年支持BBC拍摄电视剧《傲慢与偏见》,也正是想要借这部小说的保守主义特征来宣传其回归英国传统私有制的经济主张,让人们回望过去的从容、闲适和美好,因而1980年版《傲慢与偏见》忠实地还原了小说中的傲慢、高雅而又从容闲适的达西,并用土地贵族的优雅闲适来定义这种“英国性”。

从更大的历史环境来看,二战后英美两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变化,美国不仅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在文化上也逐渐利用电影、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将美国文化输向世界各地。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文化的强势输出和英国难以招架的态势,是英国开展迫切的文化怀旧运动的一个根本原因。如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上映的大多数电影都来自好莱坞①详见吉纳维芙·阿布拉瓦内尔著、蓝胤淇译《被美国化的英国——娱乐帝国时代现代主义的兴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14页,以及该书第二和第三章。;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美国爵士乐等大众文化传入英国,英国青年为此沉迷,但他们对本国的莎士比亚、奥斯汀等人的作品则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感兴趣。这一切都向英国政府和精英知识分子敲响了警钟。

如果说BBC对英国文学经典的改编是在显性层面对政府意志的执行,那么英国精英知识分子的反思和呼吁则是推动政府和社会认识到文化危机的真正力量。当时,在牛津、剑桥等高等学府占据学术高地的是欧洲古典语言研究,如希腊语和拉丁语,而不是本国的英语文学研究。面对这一局面,英国知识分子弗兰克·雷蒙德·利维斯率先提出要从英国经典文学中寻找和建立独特的“英国性”,来对抗美国大众文化对英国年轻人的“收编”。利维斯曾呼吁杜绝美国小说,他说:“一战后当美国人涌入欧洲时,他们必须有一位伟大的小说家,福克纳就是他们所选择的人。”②详见吉纳维芙·阿布拉瓦内尔著、蓝胤淇译《被美国化的英国——娱乐帝国时代现代主义的兴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45页。换言之,美国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英国年轻人的精神领域。一方面,英国年轻人会较自然地接受美国大众文化的趣味,因为美国的爵士乐或好莱坞电影的接受门槛相对较低;另一方面,英国的精英文学,因其年代久远或需具备一定古典文化知识而对读者设有门槛,因而会使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英国人望而却步。利维斯在这种现实面前,大力呼吁要在年轻人中普及英语文学教育,来保存“英国性”以及他所说的英国的伟大传统。他在《文化与环境》一书中说,文学教育可以当作已经遗失的文化的替代品,这些文化包括英国民歌、民间舞蹈、科茨沃尔德农舍和手工艺品,它们象征着英国活生生的有机社会③详见F·R·Leavis和Denys Thompson著“Culture and Environment:The Trai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Chatto&Windus1933年出版,第1页。。

《傲慢与偏见》作为公认的英语文学经典,是那时进行文学教育一个很好的选择。1980年版电视剧忠实于原著,力图通过由《傲慢与偏见》打开的空间而让年轻人认识英国活生生的有机社会,让英国年轻人重新认识英国文化而热爱它。例如,电视剧里所呈现的舞会场景,虽然是乡村舞会,但他们所跳的舞是来源于法国的宫廷舞蹈,传统、秩序、高雅都蕴含其中,传递给观众的是英国执着于传统、注重优雅和高贵的文化趣味。又如电视剧中呈现过多次的客厅聚会,人们看似分散而坐却又有着一个聚焦中心,那就是女宾们表演弹钢琴和唱歌。达西表面波澜不惊,内心实则为伊丽莎白的歌声倾倒,认为她是一个趣味高雅的女性,逐渐冲破了出身阶级不同的顾虑而被她吸引。这种崇尚高雅艺术甚至要把自身也塑造为一件艺术品的愿望,正是英国传统的贵族阶级的趣味,高贵、矜持、冷淡而又礼貌,宁愿在艺术世界里孤芳自赏,也不愿沾染中产阶级的俗气。再如电视剧中对英国礼仪文化的刻画,邻居之间的互相拜访、互相宴请,讲究彬彬有礼而又节制庄重;女性在进入社交圈以后的礼仪规范,讲究端庄得体、自尊自重。此外,对“英国性”的塑造也隐含在对这些日常乡村生活的描绘当中,高雅的贵族趣味、矜持的淑女礼仪、悠久而又文明的传统等,都是所塑造的“英国性”的重要要素。电视剧将这些稀松平常的日常生活场景展现在观众面前,在这个开放的空间中吸引着英国的年轻人来认识本国的传统和文化,希望他们能以英国文化为骄傲,抵御美国稍显粗俗和浮躁的商业文化的侵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用文学经典来教化当代年轻人,这也是这一系列“国家怀旧剧”在文化层面的良苦用心。

1962年,当利维斯从剑桥大学退休时,英国各大学的英文系已经取代往昔的神学院和古典文学系,成为研究和保存英国文化传统的重镇。英语教育的意义在于不仅提升人们的文化水平,而且通过提高全民的文化程度来改变社会。当代著名的思想家、活动家佩里·安德森也曾称赞说,利维斯主张英语研究有着宏伟的人文主义抱负,英语是英国独有的“人文学科之首席学科”。英语教育和当下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英语教育要达到的是保存和复兴“英国性”,从而传承英国的伟大传统。

二、唯美英伦:失真的“英国性”对经济的贡献及反思

然而,1980年版电视剧《傲慢与偏见》所塑造的“英国性”也有夸张而失真之处,本文认为原因还是与当时的经济需求有关。20世纪80年代的撒切尔政府为应对经济和社会的重建,试图寻找适当的方法来处理新老文化或者传统和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他们有两个关键词——“遗产”和“企业”,“遗产”意味着与过去的联系,“企业”意味着变化和创新。这两个词紧密相连,即把文化遗产当作工业来做,“遗产工业”本身成为经济复苏的内容之一。斯图亚特·霍尔认为,撒切尔主义在文化上是一种“倒退的现代化”,它用现代化的思维去追忆旧日大英帝国的荣耀,试图恢复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价值体系①详见邹威华和刘波著《斯图亚特·霍尔的“撒切尔主义”研究》,原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第138页。。1980年版电视剧《傲慢与偏见》便是在这种思路下,在保守主义和现代性需求的双重规范下,作为遗产工业的先声而出现并取得了成功。从它开始的系列怀旧剧帮助古老英国活跃在国内外公众视野中,不断吸引人们来英国旅游。

当然,并不是BBC的每部电视剧都如此成功,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即对“英国性”的重新定位。从1938年到1995年,由BBC改编并拍摄的《傲慢与偏见》电视剧有6个版本,几乎每隔十年就重拍一次。由于BBC擅长拍摄纪录片和历史剧等纪实类作品,其早期作品非常注重历史性,对奥斯汀的时代作了细致的研究,力求对历史作出精准复原。据学者考证,1972年拍摄的《爱玛》电视剧,演员们好像都没洗头发,装束暗淡、灰头土脸,但原因竟是为了还原小说时代的真实特点,因为有光泽的漂亮头发是现代发明了洗发香波后才有的②详见详见Linda Troost著“The Nineteenth-century novel on film:Jane Austen”,原载于Deborah Cartmell和Imelda Whelehan编T he Camb r id ge C o mpanio n to L iterature on S cr een,Cambridge UP2007年出版,第79页。。不仅如此,电视剧里也未使用背景音乐,而是用大段的沉默还原真实平淡的日常场景,节奏十分缓慢。这种极致追求历史真实的做法显然会损害电视剧的可观赏性,类似纪录片的手法并没有为它赢得多少国内观众,只有少数资深书迷才能欣赏这种质朴的真实,更遑论赢得全球市场的青睐。

针对这个问题,BBC很快作出了调整,它意识到古装剧的“英国性”需要提炼,需要装饰,并不能或不适合全然袒露历史真实。BBC1980年版电视剧《傲慢与偏见》便不再以“考据历史”为首要目的,而是学习了电影的创作手法,把“历史准确”和“艺术性”的要求结合起来,把乡村中产阶级淑女的日常生活和英伦乡村风景包装之后再呈现,强调其“浪漫”“唯美”的特质。首先,在拍摄技巧方面,1980年版比1967年版增加了许多广角镜头、移动镜头和长镜头等,画面不再像以前那样单一,视觉效果更显丰富。其次,加入了背景音乐,漫长的沉默终于不再枯燥,用背景音乐把观众带入想要营造的氛围中去。最后,BBC在这部剧中不再使用搭景等拍摄手段,而是首次开始实景拍摄房屋内外的景色,拍摄英国自然风光等外景。这部电视剧展示了独具魅力的英伦美景,使英伦风光唯美化、浪漫化,不仅赢得了本国观众、铁杆简迷的狂热喜爱,也吸引了首次接触《傲慢与偏见》的国外观众,为英国以及奥斯汀赢得了全球范围的声誉,为英国带来了旅游经济的繁荣。这无疑是英国政府和BBC文化策略的一次巨大成功。

1990年撒切尔时代终结时,这股“传统热”并没有终结,撒切尔夫人的继任者约翰·梅杰继续对传统进行挖掘。梅杰的保守政府依然很看重对“传统”的保存和书写,也同样倚重遗产工业。他说“要重新点亮公众对伟大英国的信心,虽然英国入欧了,但是英国依然存活在以往的精髓中”①详见Andrew Higson著English Cinema,English Heri tage:Costume Dr ama Since 1980,Oxford UP2003年出版,第54页。。如1996年英国旅游局把最高奖项颁发给BBC的《傲慢与偏见》电视剧改编,表彰其为英国旅游业作出的杰出贡献②详见Amy Sargeant著“The Darcy Effect:Regional Tourism and Costume Drama”,原载于International Jo urnal of Herit age Stud ies1998年第4/3—4期,第182页。。时至今日,与电影或电视剧相关的旅游业已形成巨大的利益链条,旅游与文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莎士比亚故居、勃朗特故居等都成为吸引全球游客的旅游胜地。

虽然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但1980年版电视剧《傲慢与偏见》所塑造的英伦风光的“唯美”“浪漫”能否作为“英国性”足以在当代被重建的特质依然存疑。许多批评家认为1980年版电视剧《傲慢与偏见》赋予英国生活一种歪曲的印象,让人误解英国给贵族、上层社会太多特权,展示了一个单一文化的社会,让本国观众沉浸在对一个从来不曾存在的英国的追忆中,让外国观众沉浸在对一个不真实的英国的向往和钦慕中,这是十分荒谬的③详见Andrew Higson著English Cinema,English Heri tage:Costume Dr ama Since 1980前两章的讨论。。BBC电视剧仅仅是极大宣传了保守主义的价值观,实践着撒切尔政府的文化信条而已。还有学者认为,奥斯汀成为市场上“怀旧的商品”,她本身的丰富和深刻性被隐而不见,只是留下人为用力的痕迹④详见Roger Sales著J ane A ust e n and Representatio ns o f Regenc y En gl and,Routledge1994年出版,第17~27页。。比如1980年版电视剧《傲慢与偏见》实景拍摄的场景和道具中,有许多都是真正的古董,而不是仿制品,这足够吸引观众眼球,满足他们对古典家具的猎奇心理。然而,布景和道具的喧宾夺主,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故事的焦点,减弱了观众对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感情线的关注,也减弱了对作者力图呈现的复杂人性的领会和思考。这些过度用力之处,虽然强化了故事环境的唯美性,却或多或少让电视剧失去了一定的深刻性。

三、怀旧剧“英国性”之“拼贴性”的积极意义

从以上对怀旧剧《傲慢与偏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界对其塑造的唯美英伦形象有诸多批评,认为这一形象并不反映历史真实,存在一定的失真现象。“失真”是指现代社会挖掘的“英国性”丧失了部分历史真实,但这种被修改的古典资源恰恰赢得了现代社会更好的接受,获得了商业成功。学界讨论的焦点便在于此,即通过损害历史真实而带来的商业成功是否能被称为历史文化意义的实现?左派批评家对此持否定意见,认为这种失真使作品丧失了历史深度,流于肤浅。弗雷德里克·詹明信的“拼贴”概念是对“失真”问题的一种抽象化表达,追问这种“失真”是否有价值。“拼贴”是詹明信后现代文化理论中的概念,他认为“拼贴”使作品缺乏深度、失去整体的可信度,只留下一些可耻的碎片。例如怀旧剧中的人物,看似真实的面孔往往是拼贴而成,是一个模仿、致敬的大杂烩。如达西的彭博里庄园,在小说中原本是一幢18世纪风格的建筑,但1980年版和1995年版电视剧把它拍成了宫殿,2005年版电影又把它拍成了博物馆,这些失真的画面都是在迎合现代人有限的想象力。詹明信认为,遗产工业的问题不仅是把过去转化成适合休闲和娱乐的一系列商品,同时也是把过去转化成一种想象、一种风景、一种凝视。他评价说:“历史,过去,都变成‘一些印象的集合’,用来讨好当今的游客和历史爱好者。”⑤详见Fredric Jameson著“Post-modernism,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原载于New Lef t Revi e w,1984年第146页。从这个角度看历史,历史只剩下一层表面的东西,浮光掠影地展现给我们。如果过去被再生产成一种扁平的、缺乏深度的拼贴作品,它所展示的就不是真实的过去,而是对过去的一种想象,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文本。这样一个自我迷醉的世界,它的力量在于主动把过去推远,在一定距离中观看过去,并不真正尊重历史。因此,左派批评家认为这种“拼贴”的电视剧只是偷工减料、迎合商业的行为。

然而,对另一些批评者而言,“拼贴”恰好挑战了以往的本质论,即认为应分毫不差地重现历史才是尊重历史的观点。安德鲁·希格森认为在重述国家历史的影视作品中,虽然电影的视觉奇观看似会压缩历史深度、只留下虚浮的表面,但起码这段历史被重新提起了,被重新放到观众的眼前。的确如此,一旦一段历史被重新放到观众面前,就为观众打开了一个区别于当下的空间,就是为当下打开一种可能性,其中的开放与丰富并不是靠提供分毫不差的历史情景来获得的,而是靠生活在当下的人用自身的丰富性去获得。例如,1980年版电视剧《傲慢与偏见》中塑造的唯美英伦对本国民众产生的吸引力,并不因其与历史真实不相符而被减弱,恰恰相反,这种吸引力会因本国民众在当下对古典的美好回望、对昔日辉煌留恋的心态而得到加强。对全球观众来说,电视剧提供的唯美英伦不仅是一种美的视觉享受,更是满足他们对小说作者笔下故事和背景环境的美好想象。对大多数观众来说,他们对于小说作者或电视剧给予他们的心灵启发或思想共鸣的兴趣要远高于对英国真实历史探索的兴趣,因此对于这种粉饰历史、塑造唯美英伦的做法欣然接受,并点燃实地寻访的热情,在事实上帮助英国发展了旅游业。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80年代怀旧剧的唯美转型所打开的空间及时贴合了时代的需求,帮助当下社会解决了一部分矛盾,它所承载的意义不是本质论的历史还原所能相提并论的。

因此本文认为,这类怀旧影视剧的价值就在于它们是拼贴而成的、意义丰富的文本。确切来说,它不是对国家历史的真实记录,而是融入了今天的眼光而对过去的一种重建,是对当今和过去的平等关注。那么,追求历史真实性是否应该是怀旧剧的终极目标?换言之,追求真实性是否是一种应该被消解的执念呢?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因为更重要的是讲述历史的时代,而不是历史讲述的时代,追求历史真实性的执念应被打破,应呈现与今天有关的更复杂、更切实际的真实。事实上,充满“拼贴”的怀旧剧是一个具有活力的空间,在其中探索国家身份的混杂性、反思古老的国家形象留给现代人的是财产还是桎梏,都成为一种可能。换言之,“拼贴”其实能让讲故事的人建立一种历史定位,通过一些传统的标签、痕迹来显示历史定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拼贴”把过去融入现在,把想象融入现实,是赋予古典资源生命活力的重要方式。

四、结语

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怀旧剧在重建“英国性”上无疑是成功的,它重新点燃了英国人对本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并对复兴本国古典资源和启发人们对“英国性”的认知作出了贡献。虽然它招致了左派知识分子强烈的批评,但不可否认左派的批评带给人们深刻的反思,在重新利用古典资源、在政府打遗产工业牌之时,让人们反思历史遗产与当代文化之间的关系,让人们重新思考如何处理“旧”与“新”的关系,让人们认识到必须了解当下的时代才能真正重建“英国性”。

1997年新工党上台执政,把“国家遗产部门”改为“国家文化传媒和运动部门”。布莱尔说,“修改部门名字不是为了放弃这块内容,而是代表我们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之后他再次提出要开展一项运动来“把英国重塑为充满利益和想象力的有力国家”,“改变被卡在过去的英国形象”①详见James Meikle著“Blair Calls for Pride and Profit Revolution”,原载于Guardian,1997年G2期,第3页。。他鼓励英国旅游局致力于海外重塑英国形象的工作,也要求商业部门注意他们售卖英国的方式。布莱尔说:“虽然我也同样尊重传统在旅游业中的价值,但我不相信我们可以永远依赖旧日英国的陈词滥调,那些早已不能反映今天英国人的生活。我们可以给世界展示一个新鲜的面孔。当我说英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我是指在态度上以及其他一切方面。我们应珍惜和尊重传统,但不能活在过去。不能躺在往日的荣耀中,要奋起追求未来的成功。”①详见Andrew Higson著EnglishCinema,EnglishHeritage,CostumeDramaSince1980,Oxford UP2003年出版,第56页。对于20世纪80年代保守党用拍摄怀旧剧来重建“英国性”的努力,历史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历史不会永远停留于此,而是永远向前。正如沃普尔委员会说的,“如果我们永远穿着古老的高帽子礼服,我们如何与现代高科技的商业竞争呢?”②详见Andrew Higson著EnglishCinema,EnglishHeritage,CostumeDramaSince1980,Oxford UP2003年出版,第55页。

的确如此,如何在保留和实践国家传统的同时不断融入新时代的事物,是很多文明古国在当代面临的一个问题。对旧日形象“拼贴性”的重现也许遮蔽了一部分历史的真实,但也提供了一种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让历史和当下得以在这一空间中碰撞和融汇。也就是在这一意义上,英国20世纪80年代以《傲慢与偏见》为代表的怀旧剧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如何让古装剧在当代真正焕发光彩、为当代的中国人提供卓越的精神食粮,是进行这一研究最重要的题中之义。

猜你喜欢
傲慢与偏见英国历史
英国的环保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中国外汇(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06
英国圣诞节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28:22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环球时报(2012-03-24)2012-03-24 14: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