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2021-11-30 09:35岑宇科凌加英王远山
关键词:工科创新性导师

岑宇科,凌加英,王远山

(1.浙江工业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4;2.浙江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3)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对应了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发展的各种需求。研究生的教育水平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催生了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1]。我国的研究生学位教育始于20世纪中期,自1999年以后发展迅速,2020年研究生再一次大幅度扩招,招生人数达到111.4万[2]。这样的发展速度在国际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既表现出国家对知识经济与科技兴国的高度重视,也凸显了整个社会对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坚定决心。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质量,通过优化培养措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研究生,以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3]。高水平研究生应该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创新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还存着一些突出问题,制约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探讨研究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创新性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世界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新一轮变革,教育部提出要积极推进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的中国模式,助推高校教育强国,做好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战略性培养与储备工作,从而服务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科技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而新兴产业具有高度灵活性、多学科交叉融合等特点,对从业人员的应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要求较高,凸显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教育实践的必然性。近年来,随着学科建设的大量投入,我国部分高水平院校在师资力量、硬件设备上基本与国际接轨,在文献资源、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健全的法规和制度等外部环境上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保障[4],可以承载高水平的项目研究。同时,近年来国家引进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培养了大量高水平人才,但这仍与我国创新型社会建设、新兴学科、新兴产业与新经济的发展需求有着较大差距。因此,强化研究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既是满足对高端人才需求的现实需要,也是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力量储备的要求[5]。

新工科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特征,新工科人才面对交叉学科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全方位挑战,应具备高素质应变能力与超前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成效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如何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以及高素质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一是传统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侧重于智育、知识与技能。事实上,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尤其是适应社会对高精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强化研究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其中就包括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育。二是传统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方式上偏向于结果产出和目标指向,轻视了培养过程中的质量优化。研究生培养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包括制度政策的制定落实、导师队伍的组织建设、教学团队的分工配合等。如何优化培养方式、突出培养过程中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值得进一步思考。三是在教学模式上,传统的研究生教育还存在教学观念创新性不够、课程设置灵活性不强、教学方法多样化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现实困境,在课程教学中模式固化、教学脱节、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也导致许多学生不能持续保有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专业教学的效果。

二、影响研究生教育创新性思维培养的关键因素

为适应新工科的发展,提升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竞争力,应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着手改革,突出对人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从教学实践看,影响研究生教育创新性思维培养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研究生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其知识水平与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6],但当前研究生中学习动机较强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算高[7]。这显著制约了其学习主观能动性。研究生的求学动机纷繁复杂,包括家庭与社会的原因、工作与学位的需求、对学术研究的追求等等。求学目的的复杂性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纯粹性,有悖于学生的求学意愿,从而也影响了教育效果。这在硕士研究生的面试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部分考生欠缺对所报考专业的基本认识,也有的学生对考研的热情远高于对该学科的热爱。这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最终导致对宝贵的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学生自身宝贵时间的浪费。同样,这种对专业选择的不自觉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连锁反应,渗透到专业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的自觉程度,使有的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尤其是科学思考的主动性,仅对有助于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有兴趣。事实上,与升学考试相比,专业课的学习成绩、专业知识和热点知识的掌握能力,更可以反映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及其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动性。

(二)专业知识与课题研究的适配度

学科专业的课程教育是对研究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本科知识的巩固,也是为后期课题研究打好基础的一个过程,因此,专业课程教育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但出于对论文、专利等毕业指标的追求,有些学生会过早地致力于课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所对应的学科专业的知识本身,甚至放弃了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这就导致学生在尚未完成对专业知识系统把握的基础上就仓促地进行实践应用,极易陷入专业理论学习不到位、专业技术运用不充分的尴尬和矛盾之中。同时,研究生教育要突出人才的专业性,要在专业学习与课题研究之间谋求平衡点,在专业和兴趣之间寻找契合面。课题研究是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将这一环节有机地融入到研究生的系统培养之中,真正发挥客体实践对理论研究的互动与促进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学科各个研究的细分领域,让学生切实选“对”研究方向,培养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和基础上,再投身于课题研究之中,真正做到学习与科研的有机融合。现有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包括专业性和前沿性的不足,基础理论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匹配度欠缺等,均不利于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小班化和个性化教学,切合课题研究方向适时引入前沿信息,以此来提高课程教育与课题研究的适配性。

(三)导师对研究生教育的深度介入

基于研究与学习并重的属性,研究生具有学生和科研工作者的双重身份,因此师生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研究生是知识的求学者,保留了以往任何一个学习阶段惯性思维下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研究生事实上也是某一科研项目的执行人,而导师本质上是这个项目的管理者[8]。对学生而言,难以很快实现从学生到科研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往往过于依赖导师,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其科研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导师的科研项目类别和学生培养的契合度之间需要加强联结。对导师而言,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不是简单接收一个技术工人或者劳动力,而应注意培育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研究生导师集科研工作者、学生导师、项目经理人三重身份于一体,应提高科研项目开展与人才培养的磨合度,把握好研究的方向,适度给予学生指点,同时也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与意见,鼓励尝试,允许学生做一些试错工作。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师生之间的关系模式应介于学校与职场之间,导师应给予学生引导性的教育,尽量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三、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路径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这也是由研究生学习和工作的性质决定的。新工科背景下的研究生教学更需要在知识积累的同时更多地进行创造性探索,这要求学生在课题研究上具有主动性与自发性。

(一)强化主体性理念,树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在于对科学和学问的探究,落实于对某一学术领域的专业方向的研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术抱负与研究热情。学历的高低不应该是社会评判一个人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准,这一点在绝大多数欧洲国家中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观念,其价值观中对掌握某一专业技能的人才给予高度肯定,而大量的高等教育资源则留给真正对学术与本专业有兴趣且具备培养潜力的人群。我国根据就业导向将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但现实中对两者的培养目标仍比较模糊,甚至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淆,常见的现象是把同一研究对象的理学和工科的学生合并在一个部门内培养。此外,相对于学术型硕士,社会对专业型硕士仍然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偏见。事实上,西方国家在理(science)、工(engineering)科的培养上区分甚严。以比利时鲁汶大学为例,在部门划分上就首先分为理学院(faculty of science)和工学院(faculty of engineering),在此基础上再细分不同的学科方向,比如生物工程与生物学两个专业方向就分属于工学院与理学院两个部门。这有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也有利于后续的培养。这种具有清晰明确的培养目标的培养方案直接厘清了研究生教育的不同目标与价值导向,更加有利于研究生在接触专业化教学的最初阶段就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设计,强化主体性地位。

(二)开展主题化教学,拓展思考探索的空间

研究生的课程教育不应该像本科阶段那样“泛泛而谈”,而应该做精做细,突出课程教学的主题化、系统性和进阶性。应该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计、选择,让学生根据导师的建议、课题的需求、自己的想法去选择相对应的课程。这就对学科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单位对课程的门类进行细分,也要求教师花更多的精力去按需开设更多更细的课程。如将研究生课程有针对性地根据授课导师课题组研究方向进行设置。尽管学生接触到的可能只是某一细分领域,但教学内容势必更全、更细、更接近前沿,也更权威。同时,基于研究生课程教育对应课题研究的需要,要求授课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而不是灌输知识。研究生的考查应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多进行开放式讨论,如试卷可以设计2~4个开放性讨论题,同时以小课题、小项目、汇报展示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查,这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关注个性化发展,多途径激发创造性思维

在毕业课题研究初始阶段,研究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导师与课题,并根据导师已有的思路开展课题研究。但在其后的科研过程中,往往只有很少一部分研究生能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惑,乃至主动去说服导师另辟蹊径。另外,不少学生对文献阅读比较排斥,尤其是对外文文献的阅读量明显不足。对比欧洲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其研究生在理论基础上可能并不十分突出,但是问题意识敏锐,思考能力较强,尤其是对感兴趣的课题能够主动地查阅大量文献,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自己的理论与看法。因此,在研究生创新性思维培养实践中,应适当量化学生的文献阅读量,要求研究生每周精读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针对课题内容的探讨是产生灵感、开发思维的重要途径,故师生互动有待加强。要引导学生主动与导师交流,这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一步。从这方面来看,读书报告可以作为研究生个性化表达和展示的有效形式,一个感兴趣的技术、一篇新发表的论文乃至某个不成熟的想法都可以成为探讨内容。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既是提高研究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必经之路,也是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优质人才的关键途径。新工科的发展更要求人才开拓思维、活学巧用,对创造性思维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方案的优化、教育成效的提升等多个方面,建构研究生创新性教育的系统框架,真正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工科创新性导师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建筑设计中色彩对外立面的创新性应用思考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V eraW an g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