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小梅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国家出台了诸多文件政策。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意味着我国高校全面开启“双一流”建设新征程。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2019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这一系列改革都代表着高等教育的环境、目标发展了巨大的变化,高校事业发展规划面临了新任务、新要求。财务管理作为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实践必须响应学校的发展战略,要深刻理解教育变革,围绕发展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为学校内涵式发展保驾护航。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新常态带来了财政新常态,高校主要的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近几年财政收入增加缓慢,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不会出现大幅的增长,这与高校内涵式发展急需大量资金相矛盾。资金供需不平衡,支出结构优化,资金使用绩效等问题都成为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如何立足经济新常态,统筹安排资金,推进高校财务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新时代下高校财务管理的难题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营改增”“个税改革”“减税降费”等一系列举措实施助推了高校财务管理的业务不断更新;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2018年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科技改革30条”,“放管服”改革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服务模式与制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2019年1月1日起,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政府会计制度,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建立“双基础”“双报告”的财务核算体系,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2018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2019年江苏省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自上而下分别出台了预算绩效管理办法,明确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为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指明了方向,同时江苏省将预算绩效考核纳入高校高质量考核指标体系。预算绩效管理的开展也成为了推动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良好契机。近年来,各类财经政策日益更新,为了适应新的政策变革,高校财务管理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不断创新和改革的同时也会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
高校作为财政资金支出的重要单位,合规性一直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自十八大以来,八项规定执行情况检查、各级别的巡视巡察、专项资金检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预决算审计等等,每一项活动都离不开对财务的监督检查,从内部控制制度到会计数据,都是管理活动和经济活动的载体,也是各类检查的主要资料。同时各类回头看检查和审计整改落实检查也越来越频繁,对发现的财务问题要求立查立改、即查即改,整改必须落地落实。这些检查要求高校财务管理既要加强规范管理,严格遵守财经法规,更要善于反思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学校依法治校把好关。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直属高校直属单位财务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注重培养财务骨干人才,建立财务人员职业培训长效机制,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2016年财政部印发了《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强会计领军人才培养,进一步建立健全会计领军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会计领军人才培养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2017年、2020年江苏省教育厅先后开展了两期江苏高校会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选拔活动,这些文件的出台和培养计划的开展,无疑给高校财务人员职业发展规划提供了制度保障,为财务人员深造学习创造了条件。
随着高校内涵式发展和预算绩效管理的推进,高校势必要从传统的核算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管理会计为高校发展决策提供了全面的财务信息,参与高校发展进程的组织实施。2014年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以下目标:“争取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管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个性化的管理会计体系,管理会计人员既要精通财务专业知识与方法,从而科学高效地完成高校财务运营管理;同时,还要拥有必要的管理技能和方式,从而做好风险预测和财务规划,为学校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经济业务的日趋复杂,高校财务人员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多。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助力了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会计信息实行电子化传送,财务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节约了人工成本与时间成本。如财政票据的电子化、网上缴费平台、网上预约报账等系统的建立既减少了师生跑腿时间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代理记账公司的出现,帮助财务人员从琐碎的日常报销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数据分析和经营管理上,切实提高了财务人员的管理能力。
首先,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高校财务人员普遍存在求稳、保守、怕风险、讲流程的特点,一切工作以制度为先,坚持固有模式机械处理事务,缺少灵活度;其次,财务人员缺少大局意识,工作时一心埋头做事,很少抬头看路,无法体现财务创造的价值;最后财务人员创新意识淡薄,长期以来,高校财务人员已经形成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固化的思维模式。在财务业务处理上,仍习惯于凭经验办事,不愿钻研新业务;在改进财务服务方式上,又安于现状,不愿积极思索新模式。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工作由人工智能代替,财务人员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核算管理、报表管理转型到预算管理和数据分析。高校的事业发展过程中涉及教学、科研、学生等各类信息,如何从这些关联的信息系统中提取有用的内容,再进行数据分析归纳,需要财务人员具有综合的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目前高校财务人员信息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财务部门作为高校事业发展的后勤保障部门,要立足高校业务发展需要,充分了解学校的战略规划和学科发展建设,努力推进业财融合建设,才能有效发挥财务的价值。当前高校财务人员一般是会计专业、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而且忙于日常事务,没有时间也很少愿意花心思去关注学校的重大事项和了解学科体系,对学校各项业务的不熟悉,增加了核算业务的时间,引起不必要的误解。财务人员的这一短板会直接影响到对经济业务的预算分配、财务核算等数据分析,导致财务数据提取不准确,最终形成不合理的决策。
由于财务人员的专业性强,高校财务人员首先要提升财务专业技术能力,精通财务核算、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薪酬管理等日常业务。建立多渠道的培养学习机制,构建终身教育学习体系,不断提升财务业务能力。当前可以从政府会计制度、绩效管理制度等内容入手,加强政策法规的学习,更新和补充新知识,拓宽新思路。同时,高校财务人员还应拓宽知识面,掌握金融、法律、管理、内部控制等专业知识,以提升解决复杂经济业务的能力。
在大数据的时代下,云计算、区块链、数据库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助推了高校精细化管理,财务人员工作效率显著提高。财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与开发等相关知识,熟悉运用Excel、SPSS、Stata等数据信息处理工具,提升数据整合处理和分析运用能力,为做出专业、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的分析、评价和预测奠定能力基础。同时,由于财务信息系统的不断更新,新的信息系统功能更强大,数据操作方式更复杂,财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新系统的操作,提高业务处理的效率。
为了适应高校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财务人员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决策分析、风险防控、绩效评价等能力的培养,树立从核算监督向管理转变的意识,不断培养自身的管理能力,一方面加强高校管理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在业务实践中着重锻炼和总结,主动适应业财融合,积极融入学校战略规划和决策管理,始终以学校发展目标为中心,构建符合学校特色的管理会计模式。
贴心服务是财务人员的本职工作,随着“面对面”财务模式向线上财务模式转型,财务人员更要筑牢“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改变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利用QQ、微信等网络方式做好线上线下全方面服务。同时,工作服务中遇到棘手问题,要善于换位思考,想师生之所想,学会利用简单易懂的财务语言与师生进行沟通,努力提高师生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