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斌,范云飞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胸外科,云南 昆明 650031)
患者,女,46 岁。5年前行胸部CT 体检发现肺部结节,无任何自觉症状,后定期复查CT,于2020-07-14 在我院行胸部CT 检查显示:双肺散在多发磨玻璃结节,上叶居多,大者位于左肺下叶背段,直径约8mm。遂于我院行“胸腔镜下左肺多发结节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为恶性,给予抗感染、雾化、止咳、化痰等对症处理,术后3d 后安稳出院。出院后行3 次化疗,化疗方案为“培美曲塞+铂类”。右肺结节无明显变化,无明显的不良反应。2021年3月再次于我院行“胸腔镜下右肺多发结节楔形切除术”。既往:体健。否认吸烟和大量饮酒史。家族史:母亲有肺癌病史。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音。入院后完善血常规、结核抗体、肿瘤标志物、全身淋巴结及腹部B超,未见明显异常。
病理结果:左肺:上叶结节1 和2 均为微浸润肺腺癌;下叶结节1 为原位肺腺癌,直径0.1cm;下叶结节2 为微浸润肺腺癌,直径0.4cm;下叶结节3 为原位肺腺癌,直径0.1cm。右肺:上叶结节1 肺原位癌,上叶结节2 肺原位腺癌,直径0.10cm;上叶结节3 微浸润性肺腺癌,直径0.15cm,上叶结节4 慢性炎,局灶肺泡上皮不典型增生。上叶结节5 慢性炎;上叶结节6 肺原位腺癌,直径0.20cm;中叶结节1 肺原位腺癌,直径0.15cm;中叶结节2 微浸润性肺腺癌,直径0.30cm;下叶结节1 微浸润肺腺癌,直径0.35cm;下叶结节2 原位腺癌,直径0.3cm;下叶结节3 慢性炎。免疫组化显示:ki-67(+),TIF-1(+),EMA(+),CK 广(+),CK7(+),NapsinA(+),Vim(+),(10)ki-67(+),TTF-1(+),EMA(+),CK 广(+),CK7(+),NapsinA(+),Vim(+)。患者因经济原因未做基因检测。
手术中探查发现双肺多个肺叶多个结节,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术后化疗(培美曲塞+铂类)。患者术后暂未发现转移病灶和复发情况,定期进行随访,结果良好。
多原发肺癌是指肺内同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多个原发恶性肿瘤,无N2/N3 淋巴结或全身转移,病理类型多为腺癌,绝大多数患者影像学上表现为磨玻璃样结节。对于这一类不含实性成分的结节,通常很少有代谢增高及淋巴结转移,因而PET-CT 对多原发肺癌的诊断意义不大。随着HRCT 及其薄层重建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肺结节的检出率特别是直径≤10mm 的小结节,甚至是更小的微小结节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其中肺小腺癌的检出率也逐渐上升[1]。多层螺旋CT 具有很好的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有利于观察结节内部及周围的细节征象,对鉴别诊断很有帮助[2,3]。临床上部分多原发肺癌诊断为转移癌,已有学者提出应用DNA 倍体类型差异和p53 基因突变同源性测定。用于鉴别原发肺癌诊断和转移癌[4]。目前,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特征主要用于多原发肺癌和肺内转移灶的综合检测和鉴别[5]。对于肺内转移癌主要以内科治疗为主,主要有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放疗等。肺内多原发癌的治疗原则不同于肺内转移癌和复发癌,多原发肺癌一旦确诊,若无临床禁忌证,多建议尽早手术。相关研究表明,对于同步多原发肺癌患者,建议使用至少一个病灶的保留肺切除。大多数研究表明,两次解剖切除后即刻或长期存活没有任何差异。对于解剖型肺切除,只有在不担心术后肺储备的情况下,才应行肺叶切除术。应避免进行肺切除术,特别是双侧同步病变。肺楔形切除或节段切除的形式进行的叶下切除术至少对一个同期病变的生存率没有差别。
综上所述,本文分享一例双肺多原发肺癌病例的临床诊疗过程,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及漏诊,给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