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科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为了解决好关系国计民生的“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举措。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其领导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党在农村基层战斗力的充分发挥。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新时代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目标是“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服务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因此,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肩负起振兴乡村的重要使命和职责,把自身能力素质建设与乡村振兴任务相适应,带领和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更好地达到农村建设预期目标,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向前发展,依靠的就是强大的领导力。基层领导力是党领导力的基础,基层领导力的强弱,关系社会的稳定发展,关系国家的兴衰安危。党的基层领导力提升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回避且需永久面对的问题[2]。新时代,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是党的领导力整体提升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工作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关键。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这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一方面,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生产得到改进,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这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不断增加,一系列变化迫使必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同时,根据文件规定挑选优秀党员同志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整体提升了农村党组织带头人的能力素质,也为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奠定了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将自身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才能有效传达好党的声音,落实好党的惠农政策,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组织保障和动力源泉。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与广大农民群众进行联系的最直接组织,负有领导农民群众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职责。尽管国家一直强调要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发挥好堡垒作用,但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仍然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对农村工作缺乏热情,缺乏主动性。加上农村基层党组织整体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不高,部分党员干部政治立场发生偏差,政治思想不坚定,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甚至会出现一些错误思想和谬论。因此,面对这些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思想,真正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
习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基层党组织要在贯彻落实中发挥领导作用,强化政治引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基层各类组织自觉贯彻党的主张,确保基层治理正确方向。”[3]农民群众作为建设农村的最重要主体,承担着实践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设农村、实现美好农村奋斗目标的使命。但现实中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意识淡薄,存在脱离群众问题,难以实现与农民群众之间的平等互动。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出发,坚持问题导向,紧密结合基层实际,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基层组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4]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服务好农民群众,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农民群众基础。
农村基层党组织能不能贯彻执行好党和国家的对农政策,进一步推进农村事业向前发展,最关键的是其领导力如何。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比以往有所提升,但仍存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政治功能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首要功能,与组织力是分不开的。但现实中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出现组织力不强的问题。一是政治理论知识薄弱。部分党员干部认为只要做好自身工作,没必要学习理论知识。主要表现在对基本政治知识、新思想、政策学习不够,不善于用政治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政策宣传不到位,存在宣传渠道单一、手段创新不足、与群众互动不够等情况。当前农村基层的政策宣传内容与群众需求契合度不高,对于热点、难点问题讲得不深入、不到位。忽略农民群众主体性,宣传内容和形式与农民群众自身文化水平不相符合,导致政策宣传效果不理想。政策宣传得好,讲得透彻,老百姓对政策有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组织群众积极参与。
农村基层党组织岗位重要、使命在肩、责任重大,直接关系着党执政能力的高低,在学习新思想方面要有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大多为大专学历,自身学识水平有限,主动学习理论知识不够,造成对政策解读不深刻、对政策方针把握不准,思想引领作用弱化的问题。一方面,农民群众容易受到封建落后思想影响,增加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没有认识到网络、媒体的作用,大多只是简单张贴信息到宣传栏,并不能有效引导农民群众。受到党员干部年龄、能力等方面自身限制,宗教、宗族、黑恶势力等外在势力影响,在农村基层很难营造积极的政治氛围,形成一种符合当前农村社会建设的舆论主流。这就要求基层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新思想,深刻把握政策内涵,身体力行在农民群众中做好表率,让农民群众感受到党的初心和使命,自觉跟党走。
总体上,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够发挥好服务功能,贯彻执行好党和国家的对农政策,与农民群众关系是和谐的。但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意识淡薄,脱离群众,仍然存在乱执行、慢执行、软执行情况,尤其在带领村民致富方面明显能力不足。村党组织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大多停留在种植、养殖等传统产业,存在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链不完整,难以实现稳定增收等问题。加上农村人口流失,村里大多是一些妇女、小孩、老人,缺乏对政策的正确理解,党组织内普遍存在的党员“老龄化”现实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执行力的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意识不够,不愿意接触群众,不了解群众真实诉求,执行力明显不强。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尊重群众、贴近群众,深入到群众中去,及时了解基层群众的诉求与愿望,为基层群众提供所需要的服务[5]。
当前,大部分党员干部很有责任心,能够赢得村民的支持,在村里有一定的威信。但由于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简化基层组织运行成本使党组织内成员减少,合村并居后工作量却增加,党员干部完成基础工作已耗费大量精力,示范带头作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不能很好地走到前头,成为农民群众的表率和榜样;不能很好地履行自身职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不能很好地把党的决议向群众中传达,也不能把群众的意见反映给党组织,没有真正做好党和群众之间的“联络人”。作为党员干部,没有找准农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带头发展产业、带头搞致富项目、树立典型致富人,在引导支持青壮年农民工返乡创新创业发展方面缺乏吸引力。[6]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参与乡村振兴,在各方面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激起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
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的强弱,首先是与党组织自身内源性因素有关;其次是与领导受众和外部环境等外源性因素有关。总体来说,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发挥。
1.自身建设不足
目前,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注重自身建设,缺乏强大战斗力。在工作中政治站位不高,政治意识不强,不能够很好地发挥政治功能,影响领导力的提升。受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冲击,利益的诱惑,部分党员干部信仰出现松动,思想逐渐落后。对农民主体地位认识不清,未形成正确权力观,总是把自己摆到“官”的位置,不能够真正践行群众路线,没有认识到自身是一个服务者,总是用直接政治教育、严格按照上级指示、不听取党员群众意见等工作方式开展工作。随着农民素质的提高,原来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显然不适应社会新形势和新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加强自身建设,创新工作方式,才能提升领导力,带领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2.业务能力素质不够高
不善于学习,缺乏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作为村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核心人物,要有创新意识,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但当前一些党组织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明显与乡村振兴的要求还有差距。根据2019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党员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全部党员人数的50.7%。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党员干部,不能够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储备,适应当前的形势变化,导致执行党和国家对于农村的方针政策时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尤其自身缺少致富本领,在带领村民致富方面存在办法不多的问题,影响着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民群众心中的威信和影响力。
3.缺乏有效激励
当前,部分党员干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和农村工作的新变化,对待工作存在安于现状,不够主动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有效激励。现阶段农村基层干部工资虽有所提高,但整体上工资收入仍然不高。工资不高却事务繁忙,长此以往出现的家庭矛盾,影响着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为群众做事,群众不理解,发出的质疑之声等也影响着党员干部工作主动性,导致整体工作活力不足,更不要说主动发现乡村振兴中出现的最新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积极性不足,就会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的进度,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效能。
随着市场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的认同方式已经逐步由正式向非正式、从无形到无形和有形的互动转变,个体对组织的依赖性和归属感不断弱化,因此外源性因素对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提升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猛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政治领域一些党员干部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滋生了各种不良观念和行为,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少数的领导干部把自己手中的权力作为牟利手段,出现了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在基层的良好形象,弱化了党组织的领导力,长期下去党组织就会失去农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2.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一些学者调研发现,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因为有更多集体资金可以投入到村里公共项目,基础设施的建设就会明显较快,产业发展也会相对快些。与之相反,一些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村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的实施就明显受阻,产业发展速度也很慢。当前,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缺资金、缺土地等情况。上级的资金支持对于村里发展集体经济无异于杯水车薪,还是要依靠自筹资金,这无形中加大了村党组织工作量。资金到位,土地流转也是一大难事。土地是农民手中的生产资料,对政策的不理解导致村民在参与土地流转,发展集体产业时参与性不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资源的可支配力降低,缺乏为村民办事谋福祉、团结凝聚群众、自我提升发展的物质基础,领导力提升的经济基础被消减,最终只能被“边缘化”。
3.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消极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对农村青壮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流动开始日趋活跃。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报告显示,农民工规模一直在持续增长,这样的人口大幅度减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显然是农村缺乏吸引力的结果。新生代农民工的回乡意愿在逐渐减弱,而这些青壮年恰恰是振兴乡村的主力军,这就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主力军,缺少力量。年轻党员外出数量日益上升且流动性加强,几乎无法正常参加党内组织生活会,长期处于失联状态,村中老弱党员较多,使得党组织内年龄结构失衡,党员领导干部年龄普遍偏高且学历水平低。[7]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流动党员管理难、党员老龄化、缺乏新鲜血液,新党员发展难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这些问题加大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工作的难度。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否发挥了自身领头人的作用的表现,[8]对内体现为领导自身的能力,对外体现为领导村民和各类组织的能力。
1.选优建强领导班子
首先实施“领头雁”工程。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村党组织书记是村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关键。一些村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不够高,就要由上级党组织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继续选派第一书记,要始终让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优化领导干部的培养途径,多岗位锻炼领导干部。可从省直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县市区挂职工作,同时从市州、县市区选派经历基层磨炼的干部到省直单位挂职工作,为提升党员干部整体素质,做好后备干部补给工作。可面向全国高校选拔优秀的选调生,为干部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和强劲动力。
2.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严格组织生活,重视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构建党员服务体系,开展党员培训学习。随着社会发展,如今外出务工、创业的农村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对于流动党员,村党组织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话、视频等现代通讯方式准确了解流动党员情况。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建设的基层工程,要不断地将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人才吸收到党组织中来。针对当前农村党员队伍数量少、年龄大等问题,要积极在青年农民、专业技术人员、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妇女等群体中发展新党员,从而扩大党员队伍,提高党组织的活力。
3.引进智慧人才
建立专人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建立上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优秀人才制度,并将其纳入述职内容之中。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分工明确联系服务对象,在加强联系沟通、加强政治吸纳、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一线历练等方面落实工作责任,增强引进人才的政治认同。搭建专门引进人才的平台,充分利用平台,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现场教育、网络学习、微党课等形式引导人才讲初心,不忘使命。建立引进人才常态化教育机制,抓好引进人才的岗前培训,引导引进人才尽快转换角色,增强政治定力、责任意识和规矩意识,针对引进人才,开展专项考核。对思想政治素质优秀的优先晋升职务职称,授予荣誉称号,激励引进人才努力作为,多做实事。
1.更新学习理念
党和国家对农村政策方针的真正落实,一靠领导干部对政策的深刻理解,二靠高素质的党的干部。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制定以后,必须有理解并坚信党的路线、方针的干部去落实,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将其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没有党的基层干部组织动员群众为实现乡村振兴而奋斗,好的政策方针也会落空。从党员个人思想方面入手,增强提升领导力的主动性,建立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对政策理解透彻的党员干部队伍。
2.丰富学习内容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最有效途径、根本之举是加强学习。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创新学习途径,充分利用好网络载体,党建APP,学习强国等,来学习新思想。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搞好岗位培训,根据形势和发展的现实需求,不断创新和满足领导干部能力的要求。
3.创新宣传方式
思想引领力的发挥需要依靠广泛的宣传和普及。只有重视宣传工作,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大众化,才能使党的主张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9]推动思想理论宣传,是提升思想引领力的关键举措。时代在进步,思想在前进,理论宣传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宣传工作,要创新宣传方式,除了张贴信息到宣传栏的方式,积极利用网络技术,科学手段,采用微课堂、微宣讲等方式来积极推进理论宣传工作,采取人民群众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宣传,多说“基层话”。
1.增强为农服务意识
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高度重视并积极主动加强自身相关领导理论的学习。当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的出现,究其原因,就是部分领导干部没有认清自身角色,缺乏正确的领导观。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意识,破除自身对权力的迷恋,关心老百姓,多与老百姓谈心,为乡村振兴作出最大的努力。
2.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加强服务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党员先锋岗”行动,紧紧围绕“三农”工作大局,以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为核心,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为根本开展工作。要服务好农民群众,干部队伍是关键。要通过思想教育,激励措施等建立一批志愿为农服务的队伍。
3.优化服务阵地
积极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党群服务中心。坚持以党员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为党员群众提供便利的服务,满足党员群众日益增多的公共服务需求。建立服务队伍,创新服务方式。采用“一站式”定点服务方式。针对村民居住分散,办事不便问题,在党群服务中心定点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服务项目,明确服务职责。采取就近原则,实行责任区划分,根据党员干部和党员志愿者的个人意愿划分个人负责的区域,随时为村民提供服务,确保每户村民有问题的时候能及时找到联系人。
1.强化规划引领
用奋斗目标感召人民,强化目标引领作用,让乡村振兴具体目标成为党组织强大社会号召力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是因为我们党坚持远大理想与具体历史阶段奋斗目标相统一,我们党才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正确方向[10]。因此,要遵循农村建设发展规律,明确阶段性目标任务,制定好各级各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让乡村振兴的宣传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中,鼓励社会群体积极响应号召参与乡村振兴。
2.树立良好形象
一方面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服务机制,塑造亲民的良好形象。及时为农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尤其在发展产业时,注意解决产品销售的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和农村和谐,让村民感受到村党组织是为人民真正服务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科技,建立村务、党务公开的平台,塑造依法办事好形象。将村务和党务信息公开,不仅能够让村民对村务、党务信息及时了解,也一定程度上能够规范领导干部言行,塑造清廉形象。
3.强化关心激励
首先要实现工作量与工作报酬相适应。据调查,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每年承接的工作量与工资报酬不对称,得到的收入无法与工作时间和工作压力成正比,导致基层党组织无力创新工作方式。其次要发挥优秀党员干部示范作用,对有能力、办实事的党员干部进行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树立榜样,学习典型,以优秀党员的榜样力量来引领党员群众正确的精神追求。最后要完善晋升制度。晋升机制不畅,能者提拔不上去,容易造成人才流失。要完善晋升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进入新时代,深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广大基层党组织只有持之以恒,不断提升领导力,才能够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永葆党在农村的执政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