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浅黛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日渐发展与普及,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娱乐方式,受到很多网友喜爱。网络直播初期,多数主播都是通过自身的一技之长赢得观众青睐,为观众带来了快乐与美的享受。由于主播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主播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质低下,法律法规意识淡薄,以低俗、粗鄙的举动博人眼球、换取流量,并借此来谋取巨大的经济利益。
近期,网络平台上出现了许多内容低俗的直播。比如,主播在户外地面上打滚,跪下喊另一位主播“爹”;男主播用鞋拍打女主播、踩在女主播身上喊:“给我洗脚!”,并将水、鸡蛋、各种调料从其头上浇下去,等等。
这种情况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出于利益的驱使。在直播中存在很多变现渠道,如打赏、礼物、带货等,但这些都需要建立在主播具有一定流量基础之上。如果没有流量,一切都是空谈。于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提升浏览量,使自己的直播获得最大程度的变现,许多主播“另辟蹊径”“剑走偏锋”,开始探寻另类表演方式。即使表演内容毫无美感,充满低级趣味,依然乐此不疲。
2021年年初,南京林业大学新兴青年群体课题组公布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青年群体对网络直播充满热情,四成青年在观看网络直播时有过购买、打赏等消费行为。调研发现,近七成青年接触网络直播的时间为两年以内,接触时间在2至3年的比例逾一成,接触3年以上比例的则超过两成。在1 161份有效样本中,仅有14份样本表示从不观看网络直播。
由此可见,网络主播受到青年群体的关注度高,各消费途径中主播直播带货、打赏等消费趋势明显。当下网络环境中,青年群体对网络直播的心理诉求很强烈,理性上还不能完全认知到低俗直播的负面影响,且行动上更容易沉迷。这一现象应引起社会各方的足够重视。
青少年观看、喜爱直播,沉迷其间,甚至巨额打赏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什么青少年群体更易被低俗直播吸引呢?
青少年因年龄小,还未形成成熟的审美观念。青少年可能无法分辨直播内容的低俗与高雅,单纯地认为只要滑稽搞笑,可以从中获得一时的轻松快乐,便是值得欣赏的作品。
面对直播中夸张的滤镜与妆容、矫揉造作的表演、无聊低劣的聊天等各种冲击观众审美的低俗内容,缺乏判断力的同时,也缺乏探究的耐心。
青少年因心智尚不成熟,易受到周遭环境的不良影响。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很难与信息网络划分开,所以不良的网络信息很容易诱导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导致其不能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与价值观。因此,在观看直播时,青少年遭受了某些主播的诱导,便会认为只有大量送礼物、打赏才是对主播的支持与喜爱,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意,让主播多关注自己。
青少年因缺乏家庭教育、家人陪伴,易沉迷网络。有些父母可能因工作过于繁忙,将子女交予祖辈照顾,鲜少参与孩子的成长,导致孩子沉迷网络,以满足心理需求;给予孩子更多物质支持与对技能培养的关注,却容易忽视对其融入社会与集体所需品格与精神的培养。在如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难免更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以自我为中心,以频繁打赏谋求关注、认同,彰显自我个性。
在现实中,低俗直播影响了市容市貌,损害城市形象,或多或少地妨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在网络上,某些主播通过这种方式轻松谋取暴利,获得关注度,也侵害了人们的合法权益,冲击了正确的是非观与价值观。网络直播虽具备一定的娱乐性,但网络直播不应成为低俗文化的温床,不能放任其野蛮生长。否则,势必会让网络直播变成有害青少年价值观的毒瘤,形成不良的示范效应,从而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低俗的表演内容更是形成歪风邪气,荼毒青少年。有时,随意打开某个视频平台,会发现低俗直播已成蔓延之势。很多青少年网友将此类低俗主播奉为明星,愿意为其直播内容买单,甚至长期打赏供养。更有在某些劣迹主播被封禁后,仍有为其不平,在网络上为其“伸冤”。可见,此类现象已然污染了网络环境,无疑是对社会文化造成了不良影响,也是对社会道德和公序良俗的破坏。
“十四五”时期是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网络文明建设重点任务,是全面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文明兴网。按照党和国家要求,不但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还要加强营造清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是传播真善美和正能量媒介,传播正能量。因此,相关部门应注重并加大对网络直播的治理,加大监管力度,强化网络文明引领;各大网络直播平台应有效落实主体责任和行业自律,强化网络文明意识,加强对主播与直播内容的审核与治理,可为主播设立考核“门槛”,选拔其中优秀者,带动良性竞争,杜绝直播低俗内容;以直播为业的各位主播,也应积极提高个人素质与文化素养,选择健康向上的内容与表演方式,将低俗直播扼杀在摇篮中;青少年朋友们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审美观念,才能免受其毒害,健康成长;家长在关注子女文化课成绩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其审美判断与鉴赏能力的培养,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与价值观。
肃清低俗直播不良风气,刻不容缓。触及法律底线,挑战公序良俗,都是万万不可的。只有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内容,才能拓宽自身道路,实现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