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小学 王 涛
当前我国正处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德育教育工作由此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众所周知,在小学阶段开设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德育教育的主要路径,因而,保证课堂授课质量达到预期标准,能够将德育教育的开展价值充分体现出来,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但实际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大部分学生对相应的学习内容都会感觉到困难与吃力。针对此,本文总结了教师如何选用新颖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易学的课堂环境,活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助力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触各学科知识的懵懂时期,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新课改视域下,如何活化学生的学习思维,强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授课质量,成为教师的工作重难点所在。为此,需要教师拥有创新意识,摒弃过往老旧的课程模式与教学观念,适时应用生活化教学法,以逐步达成现代化教育目标,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在小学道德和法治课堂上,学生往往很难牢记课程知识。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授课中选用了“填鸭式”的授课方法,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步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课堂授课目标的实现,更加不能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也会起到一定的阻碍性作用。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将生活化教学法运用在课堂中,能够对其有所改善,帮助学生学懂和掌握更多的知识点,并付诸实践,进而为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
现实中,唯有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道德和法治课程的开设价值才能够被充分发挥出来。反之,缺少质量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会失去意义,并且很难汇集学生的关注力,让学生自觉地学习课程知识。此时,教师如果将生活化教学法适时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成效,同时激活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致,从而保证课堂授课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以助力学生道德素质修养的提高。
针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来说,课前导入环节必不可少,并且能够对接下来的课堂起到引导的效用。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做好生活化的课前导入,以此来实现生活化教学。此外,生活化的课前导入能唤起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能动性,教师可以选择多种引导模式,如生活问题引导、实际生活故事引导等。例如:教授小学道德与法治“我们一家人”这一章节期间,其课题的教育目标是唤醒同学们内心感人至深的亲情,从而让小学生对父母产生敬意,激发孝心,并能够和父母以正确的方式沟通。此时,教师便可以加大生活元素的利用,在新课导入环节让同学们想一下父母为自己的付出,几乎所有学生碰到这一话题,都会想到父母每天为自己做饭、洗衣、带自己去郊游等一系列生活中的事情,然后从内心感受父母的付出,并学会感恩。这种生活化课前导入模式,能够为课堂营造良好的生活气氛,还能够让同学们体悟父母的爱,为后续的生活化教学形成助力。
教师想要改善教学现状,优化课堂教学水平,应当设置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以确保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与此同时,还应当保证相关生活化教学内容与理论实践之间的结合力度,从而促使学生有效学习各项知识,改善实际教学问题,为推进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形成支持。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加入生活化的元素,可以让学生依据生活实际对比不同情况,并从不同生活实践中汲取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的知识,降低学生实际学习期间的困难程度,提升教学品质。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授“应对自然灾害”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从实际生活角度出发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更新。以此保证相应教学内容可以具有生活化内涵,确保小学生能够从生活角度出发了解各类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以及应对措施,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实际学习能力和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有重要作用。
当前,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较为成熟,并且也被愈来愈普遍地运用在小学教育之中,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创建生活化的具体情境,通过具体的场景让同学们对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基于实际情况来看,生活化的具体情境可以让小学生在教室上课期间,对课本中的知识做出实际接触,继而领略到知识背后蕴含的优秀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具体的生活化情境,让同学们在具体场景中对知识有整体认知,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授“公共生活靠大家”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创建生活化情境,在上课时对同学们说:“某位同学今天去公园玩,买了一个冰激凌,吃完冰激凌以后,垃圾丢在地上,这种做法是对的吗?如果你认为不对,那么请你说出正确的做法。”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会让同学们意识到乱丢垃圾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将垃圾丢进垃圾桶里,公共生活需要依靠大家来维护,在模拟生活情境的过程中让同学们意识到维护公共环境的重要性。
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当以书本知识内容作为基础,适当利用学生平时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学生列举实例。通过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活化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加入课程环境当中,逐步感知到学习课程内容的亲切感,使学生能够学懂更多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便可适时引入社会上的新闻热点事件,比如“扶不扶、碰瓷”事件等,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对相应的问题展开探讨与分析,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授课中,教师在引入“公交车上主动让座”这一实际案例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人群的行为展开深入观察。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将课程内容与社会事件相联系,让学生对问题做出深度剖析与思考,还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以正确方式分析和处理有关问题的能力。为了强化课堂授课成效,教师还应利用生活元素与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观察,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分析与应用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法律和道德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基于公民的道德伦理入手,用所学的知识指导生活实践,解决现实问题,更加科学地解决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小、爱动以及过于偏好新颖的事物,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科学地设计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得教学模式不再枯燥、单一,而是充满趣味性,更加多元化,更加灵活化,更加高效化。在教学期间,进行教学评价也是不可缺失的一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展开生活化的教学评价,以此来推动生活化教学的展开。同时还可以了解同学们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生思维状况和生活化教学要求对原有课堂授课模式进行优化调整,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道德法治认知能力和社会行为优化能力,强化教学评价在生活化教学改革中的效用,继而将生活化评价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效体现。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授“我们爱和平”这部分内容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当前国际上的一些区域战争情况进行探讨。学生通过在生活中观看相关新闻,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由教师展开评价,保证生活化评价的作用,在此支持下提升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品质。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生活化教学法的运用不但可以让学生学懂更多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掌握基本生活技能的同时更好地面对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另外,站在教师角度来看,此种方法的适时运用,除了能够充实课程内容之外,还创新了教学方式,提升了课堂授课成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