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生物课堂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

2021-11-30 06:59吉林省通化市第二中学邵喜英
青年心理 2021年32期
关键词:劳动实验活动

吉林省通化市第二中学 邵喜英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日益重视劳动在育人方面的重要职能,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资源、开展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基于此,本文立足实践深入探究了在初中生物课堂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途径以及经验,以作参考。

初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更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更应该从关注学生自身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国家和社会也日益重视发挥劳动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劳动教育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在生物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推进生物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国家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发挥生物学学科育人功能。

我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尝试从自身学科实际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并渗透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尝试探讨在生物课堂渗透劳动教育的原因以及进行劳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阐述一下个人的观点,以期得到不断进步。

一、在生物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原因

(一)部分中学生的思想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大多数初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一些父母长辈对孩子宠爱有加,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就好,很少让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同时,随着初中阶段课业负担逐渐增重,以及部分学校的公共领域的清洁任务做了外包,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生缺少劳动意识,不会劳动,更不愿意参加劳动,甚至出现了部分学生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轻视劳动者的现象。这需要教师及时地加以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生物课程自身的特点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课程自身与生产生活联系十分紧密,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或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来探究生命现象,了解生命活动规律,其中部分课程学习还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实践,这些都为教师渗透劳动教育带来了契机。

(三)时代的要求

当今国际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就是教育,而劳动教育作为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却一直被忽视。在2018 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表明了新时代对于人才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上进行劳动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二、在生物课堂上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课前准备方面

1.采集实验材料,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对于学生的劳动教育就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一节生物课的开展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精心的课前准备,生物学科的课前准备需要收集大量的实验材料,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课上所使用的实验材料是如何被采集和培育的很感兴趣。面对学生的热情提问,为教师的劳动教育带来了契机。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环节动物”一节课上,教师需要准备一定数量的蚯蚓,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观察实验。我在准备这节课时,将这个采集实验材料的任务交给了学生。首先,我将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并进行组内成员的任务分工,以便开展材料的收集。其次,向学生讲解了蚯蚓的生活环境和采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后,由小组成员共同制订采集和饲养蚯蚓的计划并开展采集活动。最后,学生将采集到的蚯蚓进行饲养并观察蚯蚓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在这次采集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劳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能体验到参与活动的快乐。

2.通过课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

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实验比较多,一些实验往往前后彼此联系,后一实验往往需要前面实验的结论作为基础。在实验开展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对于器材使用的不熟练或观察时间所限,不能完整地进行实验,达不到理想的实验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我尝试通过组织一次完整的课外实践活动,将数个相关联的实验组合起来,在完成实验的同时渗透劳动教育的相关理念。例如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被子植物的一生”这一章节中,涵盖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等几个实验,这些实验并不是在一节课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就能完成的,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而在农业生产中,植物的萌发、生长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观察,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于是我提前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学校的生产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自选种、播种来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通过观察和测量来了解植物的生长状况。通过与基地的工作人员的交流,了解了施肥和浇水的条件和时机,在积累农业生产经验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农民生产劳作的艰辛,帮助学生树立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科学观念。

(二)课堂方面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渗透劳动教育

在生物课堂上渗透劳动教育时,教材资源往往成为重要的载体和途径。例如在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的变异”一节中,教材中介绍了袁隆平院士和他的杂交水稻。我在介绍袁隆平院士的事迹过程中,突出介绍了他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的完成过程。“六七月间,天气炎热,袁隆平院士只带着馒头和水壶就一头扎进稻田里,拿着放大镜,一棵一棵地去寻找理想中的苗株。由于长期的饮食不规律,他得了肠胃病,但这些都没有难倒他,他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终于在勘察了十四万余株稻穗后,经过两年的实践和研究,完成了举世瞩目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再如:八年级上册“社会行为”一节中,也刊载了珍妮·古道尔和黑猩猩交朋友的故事,在介绍这位女科学家时,我着重从她的科研工作入手。“珍妮20 多岁就独自进入非洲的丛林中,为了观察黑猩猩,她度过了三十八年的野外观察生涯。为了得到黑猩猩的认同,十五个月里她保持着同黑猩猩一样的生活习性。”同学们在学习科学家的故事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科学成果的达成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树立了劳动的科学态度。

2.充分利用课堂活动渗透劳动教育

我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一节时,开展了一次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调查了学校校园内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状况,并绘出草图。通过查找相关的绿化书籍,拜访园艺工人,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了本组校园美化、绿化的方案,并制作模型和平面图。课上,各小组展示了本组的校园美化方案,并针对每一组的方案和优缺点进行了交流。

(三)课后方面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在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通过动手劳动来实践课堂所学。例如:我在进行七年级上册“种子的萌发”一节教学时,教材中安排了一项课外实践活动,我把这个活动的名字改成“帮妈妈发豆芽”,把它作为一项作业,留给学生。首先,我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本节课所学,了解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动手实践做好知识准备。其次,要求学生回家同父母长辈进行交流,了解发豆芽所需要的材料和环境条件,并在长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最后,学生通过拍照和录制视频,记录发豆芽的全过程,并记录自己的感受,在班会上同全班同学进行分享,并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这样一次简单的家务劳动,学生既复习了课堂所学知识,又在与父母长辈的互动中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让孩子在劳动中体会到父母长辈的辛勤付出。这些不但增进了父母与孩子的感情,更增加了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生活的自理能力和习惯。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初中阶段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我们只有深挖教材,将生物教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的衣食住行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产生活中去验证课堂所学,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劳动实验活动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六小”活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活动随手拍”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热爱劳动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