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学逻辑

2021-11-30 06:04赵永春
关键词:人学特色理论

赵永春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从人学视角审视这一历史方位,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我国人学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习近平提出了人学新理念,赋予人学理念新特征,蕴含着人学发展新趋向,这四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学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学逻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和人学理论逻辑的继承和发展。

一、我国人学思想产生的历史逻辑

我国人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回响,其历史逻辑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开端同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我国当代人学思想产生的客观基础,构成我国人学产生发展历史逻辑的实际内容。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开端,到党的十二大确定主题至今历经四十余载。四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变化。总结我们的历史经验,最关键的就是坚持了改革开放,解决了束缚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体制机制问题。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1980年改革农村生产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将生产经营体制改革从农村引向城市企业和其他体制改革。党的十三大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基本框架”[1](P355)进行了总体设计,全面描绘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路线图。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模式,推动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改革进入历史发展新阶段。

我国之所以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根本原因在于:无论是农村的生产经营体制,还是企业的生产经营体制,都在多方面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压抑了农民和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解决这一问题。在农村,“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1](P120)。在企业,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我国人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关于人的需要的满足,人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人与分配关系的重构,人的主体性的实现,人的生产建设积极性的发挥提供了足够的经验。

同样,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人民当家作主展开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我国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改革经验。党的十二大开启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征程。党的十三大在党的十二大的基础上,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遵循的基本原则,作出深刻的阐述。在肯定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的同时,也指出“在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上,存在着一些重大缺陷”[1](P386),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P386)的设想,规划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实践的路线图。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九大,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展开。在这一时期,党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精神是:在理论上,把人民当家作主提升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内在属性的高度来认识,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2](P235),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道路”[3](P27)的理论;在政治体制改革的举措上,党和国家“紧紧围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牢牢抓住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4](P237)这个重要环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5](P55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5](P555),“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5](P555),“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5](P556),“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5](P556),“推进司法体制改革”[5](P556),“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5](P557),形成全方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良好态势;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保障机制上,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相继提出“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6](P25),“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6](P25)。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全面进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7](P35)新阶段。我国生动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广泛的政治参与、经济参与、文化参与、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性,为人学的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人民当家作主理论、人的价值理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照。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党和国家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与改善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升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部署同安排。无论是党的十二大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还是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实现工业化和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无论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促进综合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还是党的十五大对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步骤的再规划,都凸显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具体指标要求,这些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指标要求,紧紧同人民民主的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社会更加和谐联系起来,充分彰显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内在关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这一特征,为我国人学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供了可供总结的新经验。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建设实践,为解决人的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我国人学的产生和发展,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块理论沃土之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人的问题,取得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给予现实的理论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我国人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逻辑。

二、我国人学思想发展的理论逻辑

考察学术界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可将我国人学思想发展的理论逻辑分为四个阶段:

(一)我国人学思想的酝酿阶段(1979—1984)

我国人学思想最早酝酿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出现的“伤痕文学”的作品和人道主义大讨论。1978年5月,我国理论界开展真理标大讨论,使人们的思想解放,敢于讨论所提出的人的问题。1979—1980年,我国文学界出现一批称为“伤痕文学”的作品。“伤痕文学”作品促使人们从哲学上回答现实和人学提出的人的问题,引发了1980—1984年我国人道主义大讨论。我国的人道主义大讨论取得了一些重要理论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试图在人学理论上解决人的本质、人性、人的属性、人的解放、人的价值、人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等问题,初步奠定了我国人学理论构建的基础。

(二)我国理论界提出自己的“人学”概念,人学研究拉开序幕(1985—1990)

这一阶段从哲学界开始探讨人的现代化和人的主体性两个问题开始。1985年,我国理论界开始讨论人的现代化和人的主体性问题,讨论的实质是解决人格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问题。这次讨论在人学理论构建上的重大贡献在于:回答了人的主体、主体性与主体性原则的界定问题;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关系问题;个人及其个性问题;人的价值观念的变革问题;商品经济与道德建设问题;科学技术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及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问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人的健康人格问题;人的思维方式变革的问题;人的自由、民主等问题。对人的现代化和对人的主体性的讨论,蕴含着对人本身进行专门系统研究的学术动机。适应这一学术要求,1988年,高清海、孟宪忠在《从人的研究到人学》一文,在我国率先提出人学概念;黄楠森、韩庆祥的《关于建构人学的几个问题》,在国内第一次提出把人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学科来建设。至此,国内人学研究拉开序幕。

(三)我国人学进入全面研究发展并取得丰富成果阶段(1990—2000)

在这一阶段,中国人学学会成立。北京大学、河北省、河南省成立人学研究会,中央党校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大学先后成立了人学研究中心。中国人学研究全面兴起,其研究从六个方面展开,即开展了人学基本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西方人学思想与史研究、中国人学思想与史研究、人学专题研究、外国学者的人学思想研究。在这一时期,哲学精英们围绕人学体系的构建、人学与哲学的关系、人学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人学与人的科学人的哲学人类学的关系以及人学的研究对象、人学的性质、人学的研究方法、人学理论的基本构架展开争论。1997年,韩庆祥在《学术月刊》发表了《人学何以可能》一文,在总结我国人学研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人学的研究对象及性质”“人学与相近学科的关系以及地位”“人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及核心线索”,为人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托盘定调。在这一时期,我国人学理论研究成果丰厚。

(四)人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回答现实之问,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理论根据的新阶段(2000年至今)

从20世纪末至今,中国人学学会召开了21届年会。每年中国人学学会的研究主题都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相结合。如十七届年会研究主题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人的发展”,十八届年会研究主题是“人学视野中的发展新理念与人的发展”,十九届人学年会研究主题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人的发展”,第二十届人学年会研究主题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与人的发展”,二十一届人学年会研究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的发展”,二十二届人学年会研究主题是“人学视野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美好生活需要”。我国人学研究走上与实际相结合回答现实之问,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代科学理论根据的新阶段。

透过我国人学发展逻辑的感性直观,可见我国人学发展内容的逻辑演绎是:从关注人本身开始,经过“伤痕文学”和人道主义、人的主体性、人的现代化大讨论,形成了人的产生、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行为的动力、人的价值等基本人学理论观点;接着哲学界提出把人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建设的理论主张,又演绎出我国人学体系的形成,有了人学理论的大发展。

三、我国人学思想创新的新时代逻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我国人学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人学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社会实践形态,这一新的社会实践形态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8](P2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全方位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崭新的社会实践形态,要求我们在人学理论研究上,必须把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有机结合起来。在人与“五位一体”建设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中,阐述人的发展理论、人的同一性理论、人的主体性理论、人的现代化理论、人的需要理论、人的存在性理论、人的行为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创新。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了人学新理念

习近平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9](P17),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人学思想核心,展开了他的一系列的人学新理念,包括: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相统一的思想;人民共同富裕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道路相统一的思想;人的需要与生产平衡发展相统一的思想;人的发展与国家发展一体性的思想;人民当家作主与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思想;人的主体地位和权利的实现与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体系相统一的思想;人的理想信念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统一的思想;人的思想解放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推进改革开放相统一的思想;人与环境一体性存在的思想;人的价值观念取向与扣好人生第一个扣子相统一的思想;人的现代化的思想;共产党人初心和历史使命相统一的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共同发展的思想等等。

习近平的人学新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10](P419)、“民主”[11](P219)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11](P273)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为人民服务”[12](P905)、“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12](P201)、“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2](P932)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中国的事情“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14](P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P373)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江泽民关于“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P2)和胡锦涛关于“以人为本”[3](P15)的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学新理念,回答了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存在、人的发展、人的行为等一系人学理论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学思想发展推向新阶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学新理念有三个基本理论特征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学理念,最显著的理论特征是彰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观点,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学新理念的理论属性,是东西方人学理论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学理念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的作用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形成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学思想最光彩夺目的部分。

2.彰显新时代的人学新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有高度的同一性。习近平关于人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同一性的观点、与政治建设同一性的观点、与文化建设同一性的观点、与社会建设同一性的观点、与生态文明建设同一性的观点、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望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同一性的观点、人民的共同富裕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一性等观点,都是人的存在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发展高度同一性的表现。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学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具有强大的理论生命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学理论。

3.彰显新时代人学新理念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新时代人学新理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中产生的,又对这一实践有指导作用。纵观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安排,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作用。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变,到对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新部署,从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设计,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精准脱贫、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9](P1),都与以人民为中心的人学理论指导有高度的一致性。这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学理论因这一实践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因这一人学理论的指导而蓬勃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学理念发展的新趋势

(一)人学理论将从基础理论形态研究向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学理论形态研究转变

人学基本理论问题是回答人的本质、人性、人的存在、人的发展、人的行为及规律等方面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学研究将完成由人学基本理论向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学理论研究转变。在当代中国,面临的主要人学问题是集中我们的智慧和力量,科学回答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使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人发展的归宿在哪里。这看似简单而明了的问题,恰恰是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不懈追求、试图解决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学新理念研究,就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蓝本,对这些问题给予理论回应,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同一性理论创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学理论研究有走向与中国近代人学思想史、现代人学思想史相结合的趋势

在人学思想史研究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在西方人学思想观念史研究、中国人学思想观念史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但是在中国近代人学思想史研究和中国现代人学思想史研究方面的力度还不够,成果不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预示着人学理论应用研究与近代人学思想史研究、现代人学思想史研究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学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把人学应用理论研究与中国近代人学思想史、现代人学思想史研究结合起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学研究的新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学理论研究,呈现与实践以及不同学科理论研究相融合发展的趋向

人作为世界观的哲学的本身,也是理论本身。人学是人的理,属于人本身。人也是一切科学本身。因为科学是人的认识,所以科学属于人本身,也是人本身的人学。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隐隐约约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的实践的自己活动的产物。”[15](P15)基于这种理解,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他把“工业地历史”看成是人对象化了的定在,“是人本质力量的已经打开的书卷”[15](P90),把自然科学“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地公开揭露”[15](P91),认为人的科学“只在自然本质的科学全体中能找到它们的自己认识”[15](P92),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的科学是“同一的表述”[15](P92)。他明确指出:“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15](P92)“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16](P90)。我们认为这“一门科学”就是人学。未来人学的发展必将吸收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借用其他科学概念表述人的理论问题,丰富和发展人学新理念。我国人学理论发展前景广阔,必将彰显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人学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人学视野与世界文学建构:蒋承勇教授学术访谈录
北人学没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北人学没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