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设计+”服务地方新路径探析
——以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品牌提升项目组为例*

2021-11-30 04:32王洪让
智慧农业导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品牌设计贫困地区理念

王洪让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①”总目标,“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把乡村发展需求从基础建设引向高品质生活②”的总部署,对新阶段发展农业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也指出了“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③”的总要求。

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学科,设计学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提升,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品牌设计提升项目组作为“精准扶贫专家工作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接续脱贫攻坚成效的乡村振兴战略任务下致力于弥补后脱贫时代农村设计人才、资源、认知不足的缺陷,提升了新时期乡村的设计能力与水平,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为高校设计专业提升及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与思考。

1 研究背景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国家推动实施精准扶贫以来,乡村发展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上需要设计的介入;乡村独有的地方特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城乡差异化缩小的现状需要设计的参与;高校在设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上需要有新元素、新实践、新理念的植入,在此基础上“设计+”理念的融入,为实现这些目标可以充分发挥高校与地方在人才培养、理念植入及资源整合上的各自优势,可以确保高校“设计+”理念的精准落地并产生实效。

2 贫困地区乡村设计现状

经过多年的脱贫攻坚战,广大贫困地区摆脱了贫困的帽子,但摆脱贫困后的路怎么走,如何按照党和政府制定的“高质量”发展又成了摆在贫困地区的“拦路虎”,农村设计人才缺失、资源整合不到位、设计特色不明显等突出问题逐渐显现。

2.1 乡村设计人才缺失

贫困地区的发展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贫困地区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从广义的设计人才角度看,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乡村能人和原生的能工巧匠逐渐从农村走向城市,见识过城市的美好后,再也不愿回到落后的农村,导致了贫困地区广大设计人才的批次和批量流失;从专业的设计人才培养看,接受过新时期高等教育的设计人才经过多年的专业学习,接触到的是城市的喧嚣和繁华,学校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在贫困地区找不到相应的出路,更加不愿意回到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从事设计工作,进而导致出现设计人才的各种衔接断层,无法适应贫困地区在设计人才和设计理念上的需求。

2.2 资源整合不到位

脱贫攻坚期内,“政府+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产业发展模式带动了贫困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并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接续的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此种产业发展模式也得以延续,但企业或公司在盘活贫困地区资源方面,“短平快”和“长曲慢”项目、资源的选择上有其弊端性,导致贫困地区设计资源的整合上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与现行条件下资源高度整合进而充分发挥“设计+”功效的要求不相匹配。

2.3 设计理念落后陈旧

脱贫攻坚期内,乡村设计绝大部分由政府主导,为切实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富有特色的乡村风格展示、非遗传承等出现设计理念“千村一面、千项一面”的特征,无法体现出贫困地区真正独具特色的乡村风貌、优越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生态多样性、多方统筹协调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同时,在乡村设计建设资金、乡村建设统筹协调机制、乡村文化再塑造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3 高校“设计+”服务地方具体路径

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品牌设计提升项目组成立于2018年,是在“精准扶贫专家工作站”的指导下工作的集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动画、环境设计等相关专业专家、教授于一体,是致力于贫困地区品牌设计形象及层次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及建设的专业型团队。项目组自成立以来,通过对贫困县、贫困村实地走访调研、理论研讨、作品分析、市场投放反馈等形式,发挥高校在人才、资源、理念等诸方面的优势,切实将“设计+”理念落实落地。

3.1 高校“设计+”服务乡村产业升级,生活更加富裕

品牌设计提升项目自成立之初,就以结对帮扶的贫困村为突破口,对学校帮扶的六个贫困村的百香果、茶油、白玉蜗牛、灵芝、红薯粉、二和米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售后服务进行了跟踪调研,在明确相应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整合团队在设计上的专业优势,充分发挥“设计+产业升级”功能,将市场认知度、辨识度高的设计元素融入农特产品包装设计及品牌建设中,抛弃村民原有选择的无层次、简单的包装设计,将现代产品包装设计、形象设计等先进设计理念融入百香果、茶油、白玉蜗牛、灵芝、红薯粉、二和米的包装设计中,对特色农产品进行了绿色、环保、可持续的重新设计包装和品牌形象宣传,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农特产品包装设计案例,助力贫困村产业发展升级改造、农特产品附加值提升,进而直接或间接促进村民增收,使农民腰包越来越鼓,脑袋越来越“富”。

3.2 高校“设计+”服务乡村风貌提升,助推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否落地执行,乡村特色文化生态保护是否到位,传统村落、自然风貌、文化保护和生态宜居因素是否有效衔接,都是考验高校“设计+”的重要试验场。艺术学院品牌提升项目组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科学合理规划,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整合,推动村落升级改造与生态体系的融合,在尊重自然和历史肌理的基础上,将地域文化整合到“设计+乡村风貌提升”作品中,切实设计和发掘保持乡村特色的文化资源与风貌,在商家村红色资源开发及古民居街道保护与开发,东阳村古墓群抢救保护与开发,三树村、永富村水果种植资源廊道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基于体现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建设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在全院广大师生的设计教学及展览陈设作业中取得良好效果。

3.3 高校“设计+”服务乡村乡风文明,提升治理效能

由于学生读书离开乡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离开乡村,乡贤能匠被公司或企业挖走,乡村呈现出“空心化”“老龄化”“留守化”的状况,农村优秀的乡风传承、发展要素的流动呈现出向城市一边倒的趋势,乡村乡风被弱化。脱贫攻坚以来及接续的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的到来,大大改善了以上的不利局面。由于驻村工作队的年龄、学历、知识储备、精神面貌都不同于村民,给乡村的发展建设带来了一缕新风。品牌设计提升项目组切实抓住了这一点,与各个驻村工作队联系,从工作队服装入手,以统一标识、统一款式、统一配饰等形式,打造一支亮眼的驻村工作队,工作队通过育典型、重带动,为村级发展聚人气,强队伍,有传承,有后劲,有思想,有情怀,通过文化交流、资源流动、“一村一品”等形式,将“设计+乡风文明”“设计+治理有效”切实落地,进而达到培育新乡贤和“引才回乡”、以设计优化资源整合、以设计提升治理效能的终极目标。

4 高校“设计+”服务的价值回归

设计实践推动设计思维进步,设计思维进步助推设计教学反思。

4.1 高校立足设计学定位,重新定义设计学服务地方经济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最早提出“设计学”概念。在我国,2011年设计学正式成为一级学科。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具有设计学类相关专业本专科、硕博学位招生资格的高校千余所,设计教育规模已居世界首位。但我国并不是设计强国,设计学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功能发挥还不是很明显。

设计学要融入到广大的乡村振兴舞台中,地方艺术类、设计类专业要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对“培养什么样的设计师”“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设计师”的命题进行深思熟虑的考量。设计学应用型的学科特色决定了设计学要融入社会需求中,在服务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中展示出设计学的魅力。

“培养什么样的设计师”是设计学的价值定位问题,应用型人才介于“学术型”和“技能型”之间,要求设计学的定位既要有专业知识的储备又要有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考察。以品牌设计提升项目组为例,乡村农特产品急需提升品牌价值,而乡村设计人才缺乏的现状又导致他们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设计组的专家学者身处高校,正好可以在日常的教学研究中结合乡村特色将民生情怀、家国情怀、民族传统文化等纳入设计教学中,将设计的思维和意识进行创意性地开拓,培养出有情怀、敢担当的当代青年设计师。“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设计师”是设计学的实现路径问题,乡村要振兴产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项目组专家可以结合乡村实际需要,充分发挥设计教学中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活跃的设计思维应用于具体的设计实践。例如,在完善和提升乡村方面,对稻米、水果等特色农副产品品牌、包装等具体设计上,将脑海中的设计理念外化为具体的设计作品,并投放到广大的市场中接受检验,通过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案例的历练,让身处象牙塔的高校学子切实明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进而知悉自身在设计学习中的缺陷和短板,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完善,快速成长为社会、市场需要的专业设计师。

4.2 高校优化设计学人才培养方案,多元化、多样化育才

品牌设计提升项目组经过三年多的社会实践所见、所闻、所思,无一不反馈在项目组各位专家、学者、教授的设计教学中。美术造型基础和“三大构成”课是组成设计教学的主干,在这些设计学主干课程学习中,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得到全面发展;在现有设计学人才培养方案中考虑的是否全面;“设计+”理念与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关联是否紧密;设计教育是否定位精准并富有特色等都有待“设计+”项目予以丰富和完善。

“设计+”项目不仅可以出现在高校中,也可以在广大的乡村振兴舞台上,改变高校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的同时,实用、新型的设计方式落地乡村,进而在宏观和微观上丰富和完善现有的设计教学理念,通过纳入富有区域特色且因地制宜的设计素材,满足不同的乡村设计需求,充分发挥乡村资源优势,整合富有特色的乡村设计教学资源,将乡村振兴视域下的“设计+”理念融入设计教学,实现从新生入学到设计实习到学生就业的各个环节的无缝对接,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阶段学习都丰富到乡村振兴这个大舞台中。设计教学、实习实践均有乡村振兴内容的涉及,如品牌设计提升项目组老师将在对接村子的设计实践中选取特定素材,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并布置一定的设计作业,由学生完成,提升学生从事设计实践工作的能动性的同时,也将乡村振兴视域下的“设计+”理念灌输到点点滴滴的设计教学中,通过课程展、社会实践、对接具体项目等形式,让身处象牙塔的设计学子提前介入到乡村振兴实践中,从而进一步优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推动设计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培养更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应用、实用技能的设计人才,并使之得以在广大的乡村舞台崭露头角。

通过操作乡村振兴视域下具体的实践案例,高校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理念完善等方面的优势,将“设计+”充分落地;同时,通过安排实践,反馈到高校对设计学的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上来,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样的设计师”和“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设计师”的价值回归上来。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 t_5556991.htm.

②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EB/OL].(2021-3-13).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21年1月4日)[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1-02/21/content_5588098.htm.

猜你喜欢
品牌设计贫困地区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比亚迪集团扶贫
《生鲜品牌设计》《鸽子》《AAA—形式以外—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学楼改造设计》《海洋系列5》《新妆1》《星期天》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平面品牌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