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佳琦 李 洁 杨聪慧 陈一鸣 赵丹旌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结合我国的基础教育模式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特征以及研究的可操作性,我们将闲散青少年界定为:“年龄处于16-25周岁之间,且同时满足‘不在学’和‘无职业’的青少年。”[1]
社会闲散青少年人群常常具有生活水平较低、缺乏营生技能、缺乏管教、个性懒散、易发犯罪等特征。
社区教育的官方定义为:“在社区中,运用本社区教育、文化等资源,面向本社区全体公民,以促进本社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各类教育活动。”
在全社会日益重视教育的今天,社会闲散青少年社区学校教育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尽管社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常以辅助教育的形式出现,但在如今社会背景下逐渐显得不可或缺。良好的社会教育对于青少年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十分重要,同时可以促进青少年主动学习、增长知识、动手实践,对于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对于社会闲散青少年而言,社会教育绝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而是它的扩充与延伸,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个人方面,大部分闲散青年具有生性懒惰、缺乏自律自强意识、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特点。[2]还有部分高中、中专等学历层次的青年,他们常期待任务较轻、薪酬较高的岗位,但由于综合素质偏低、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以及对自身发展定位没有客观理性的认识,他们的就业十分困难,即使政府等组织帮忙安排了就业,也多因其个人能力无法胜任岗位而离职,多处于长期待业的境地。
在家庭方面,社会闲散青年大多缺少管教。家庭作为青年个体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对青少年的行为养成和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有些闲散青年的父母文化层次低,且常年忙于生计,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管教孩子,隔代教育或者私人托管成为未成年人抚养的重要方式,导致此类青年从小就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很多隐患,容易致其形成焦虑、敌意和偏执等消极的心理特征,且难以与环境建立有意义的联系。[3]
在社会成因方面,闲散青少年的出现主要是源自社会资源分配、教育环境影响、社会工作干预不成熟等问题。而其弱势地位主要是由于学校系统、职业系统和社区系统都不能对这个群体提供有效的支持。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支持,此类“被动致富”青少年便容易过多地沉溺于网吧和游戏厅,会带来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学等危害,严重者甚至走向违法犯罪道路。[3]
与美国相比,美国青少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青少年个人的原因,例如拜金主义思想被推崇、贫富两端化严重、社会离婚率増加、枪支武器管理不严格等。定义到美国来说,青少年成长出现问题的原因可归纳为六点:少女怀孕群体扩增、贫困、医疗保健条件差、家庭的关心不够、逃课和辍学、酗酒和吸毒。根据对比,我们发现家庭因素中家庭经济条件差、缺乏父母管教是国内外社会闲散青年形成的主要因素。
A市的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实验区均居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B市也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两市社区教育总体情况较好,但在社区闲散青年教育方面仍面临一些短板,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青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在主要任务中提出优先发展社区青年教育,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青年教育活动。于是杭州、宁波两地社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重视发展社区青年教育,重心的偏移和资源的倾斜一定程度上导致社区在闲散青年的教育方面有所忽略,所取得的成效也不甚理想。
由于社区内没有成立针对性的青少年教育管理组织,因此在青年教育方面社区教育工作随意性比较大。[4]直接表现为社区青年教育往往缺乏有计划的、阶段性的目的,工作人员对于青年群体的教育认识不足,再加上错误的教学方法可能引起青年人的反感;社区学校对接受教育青年的了解也不够全面,只是一味地进行统一教育,没有考虑到受教育者资质良莠不齐的复杂情况;且社区学校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教学完成后缺乏对教学成果的验收,受教育青年的意见或建议难以得到集中反馈。
由于存在资源倾斜,杭州市和宁波市在社区青年教育这一方面的资源投入明显不足,导致社区闲散青年在社区教育活动方面的参与热情依旧不足,甚至抗拒参与社区活动。这些问题主要源自社区教育的管理者在宣传社区教育活动时,主要以文娱活动为宣传重点,针对全区居民进行宣传而并未划分受众群体,没有对社区青年的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宣传效果大打折扣。社区教育的目标设定偏差导致还未接触过社区教育的青年居民对社区教育产生理解偏差,简单地将这些活动直接归结为社区教育。[5]
A、B两市在对于社区青年的教育培训方面,教学形式由传统媒体转向数字化媒体,但教育形式却是陈旧的“授课式”教学,追求新奇的年轻人难免对陈旧的教学方式产生厌倦、反感等情绪。[5]其次,两地的社区学校都忽视了青年群体真正的需求,大部分社区学校以素质教育为主,在专业技能、创业技能方面缺乏相应培训。实际上,大部分闲散青年都属于“待业”状态,急需提升个人的经济收入水平,因此他们会更重视对基础职业教育的培训,希望通过社区教育能培养其求职技能从而获得就职机会。[6]在这种情况下,社区闲散青年的教育需求明显更倾向专业、创业等教育内容,这也要求社区教育需根据青年居民具体制定课程方案,而非一味进行思想教育。
1.建立闲散青年登记制度
社区学校召集各个社区的闲散青年进行集中调查,并登记基本信息归档。档案中应包括每个青年的个人基本信息、参加培训情况、就业情况等,以便接下来制定培训计划和寻找就业方向。[2]
2.建立闲散青年定期回访制度
对于记录在册的社区闲散青年,即使已经就业也要进行定期回访,询问他们是否在就业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他们再次失业。基于此,社区能够及时更新优化培训内容,使社区教育的进展更加顺利。
3.健全闲散青年社区教育监督制度
社区教育的进展情况应定期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定期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公开课的形式听取群众的意见,杜绝形式化的教育,能够让社区教育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让社会闲散青年充分就业。
1.多途径学习
学习途径及工具的创新也可带来学习模式的创新,从而转化为新的学习形式。以A市为例,社区教育可考虑通过研学、调研访谈等形式与当地具有知名特色的技能教育机构或职业院校进行沟通。通过树立标杆,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另一方面使其对于标准的认识高度提高。
2.翻转课堂
A、B两地主要社区学校的教育形式均较为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均有所欠缺,故而改进学习形式至关重要。创新学习形式根源上应是学习模式的创新,由“教学为主体”转化为“学生为主体”;由“教师输出”转化为“学生输出”。通过“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作为辅助,通过激发其兴趣及主动性,促使其自主钻研。
1.精准划分受众群体,集中了解社区闲散青年的需求
通过有针对性地对社会闲散青年普及社区教育的实质,让他们认识到社区教育能够带来实际的效果,而不只是纸上谈兵。对社区教育的宣传能够让社区闲散青年充满信心,帮助他们找准就业方向,培养就业技能。
2.定期开展宣传活动,并在社区公告栏更新社区教育成果
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宣传栏等设施,增加社区教育的知名度。此外社区教育的成绩可以起到最好的宣传效果,能够让社区居民了解社区教育的好处,更加高效地传递社区教育的信息。
3.开展社区闲散青年座谈会,分享就业心得
邀请已经再次就业的社会闲散青年参加座谈会,分享就业成功的经验,让还未就业的青年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同时增加再就业的信心。
社区教育应增设专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法制教育等课程。因其独特的社会性质,社区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方向与普通学校大有不同,社区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为与社会接轨、遵纪守法且有一定职业技能的社会人才,故而对社区教育内容应做出相应改进。在法治时代,法制教育必不可少,尤其对于解决社区闲散青年多发犯罪问题有着重要意义,但法制教育中趣味性及实效性的把握则是需要集中思考的问题。同时,社区教育的职业技能培养、创业训练等也能够起到更具可观效果的作用,对于目前有所缺失的多种教育内容,社区学校应积极思考人才培养方向,改进教育内容,将社区教育落到实处,使其成为社会人才培养及孵化中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