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促学:打造小学数学智慧课堂

2021-11-30 02:31:43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实验小学
青年心理 2021年13期
关键词:数轴统计图数学知识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实验小学 魏 彦

小学数学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只有不断延展数学课堂的教学深度,才能诱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更多思考,深化学生数学课堂学习认知理解,推动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养成与发展。数学问题是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常用载体,教师依托数学问题展开教学布设,能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交互效果,增强学生数学学科学习的思维活力,引领学生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做到数学学科学习的“学以致用”。

一、以问促学:启动数学深度学习思维

数学问题是触发学生思维程序,启动学生数学课堂探究思维、创造思维的直接教学资源。教师做好必要的数学学科学情调研,对数学问题资源进行必要的教学整合,筛选出更多具备典型性、代表性、启发性的数学问题素材引入课堂当中,保证数学问题与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相契合。此外,教师还需深入剖析不同学段小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中表现出的个性化心理特点,关注趣味性问题教学元素的课堂渗透,增强数学课堂问题教学的生动性,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数学探究学习热情。

教师要灵活选择以问促学的教学时机,加强对数学课堂的动态把握,尽量在学生出现疑问、暴露错误等契机出现时进行问题投放,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问题的“促学”作用。山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课时教学中,学生在明确“图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后,能够认真投入将三角形转化为其他图形推导其面积计算公式的操作学习活动中,但很多学生还是存在较强的思维片面性,只想着如何用裁剪、拼接的方式进行图形转化,迟迟推导不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适时进行思维干预,引导学生思考“两个三角形能够拼成什么图形”这一启思问题,发散学生数学探究思维,让学生从思维定式中走出来,找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有效方法。

学生受之前课时知识影响,在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操作活动中,只想到用裁剪、拼接的方式进行图形转化,陷入思维定式当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表现,当学生暴露这些认知短板后投放启思问题,给学生展开数学思维提供更多立足点,帮助学生发现用拼接两个三角形完成图形转化的全新方法,激活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思维,推动学生顺利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中。

二、以问促学:揭示数学新知构建规律

教师应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理念,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将更多的关注点从知识记忆转向规律剖析、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更多有效的数学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数学新知学习品质。数学问题能够从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考,在揭示数学新知构建规律中有着特殊优势。教师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核心属性、数学本质等要素进行细化归类,增强数学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促使学生在多层次数学问题的引领下,循序渐进的展开数学新知探索学习,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

教师善于配合数学思想方法知识内容进行问题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按图索骥地完成数学新知的准确建构。教会五年级学生正确认识正数、负数概念时,教师依托教材当中设置的情境图,展示温度表中零上和零下温度表示方法、不同地点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等图片元素,将多组一一对应的正负数内容进行同屏呈现,要求学生说出这些正负数的现实意义。教师结合学生课堂学习成果,引入数轴表示方法,对学生总结的数学信息进行再提炼、再抽象,启发学生思考:数轴上“0”的数学意义是什么?“1”“2”“3”……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字是什么?它们分别在数轴的什么位置?用问题深化对学生正数、负数概念的理解,揭示正数、负数的内在数学联系。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数形结合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当中。教师配合教材编排内容开发整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教学元素,借助信息教学手段呈现多组直观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建构对数学概念的直观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指导,以问题组的形式,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数轴的数学意义所在,让学生明确数轴的“形”与正负数的“数”的对应关系,锻炼学生数学抽象能力,拓宽学生数学概念理解的思维广度。

三、以问促学:深化数学思维认知进程

小学数学课堂是训练学生多方面思维能力,深化学生思维认知理解的主阵地。教师利用好数学学科的思维训练优势,改变传统单一、死板的提问方式,增强数学提问的综合性,启发学生形成更多数学学习思考,进而深化学生数学思维认知进程,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效率。更有“深度”的以问促学,并非简单地提高数学问题难度设置,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积极性,不断发散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培养学生多维度的数学思考能力。教师有意识地加强数学知识间的关联对接,激活学生数学相关知识的认知经验,深度挖掘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潜力,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教师要在错综复杂的知识联系中,找到最有利于学生认知深化和思维成长的关键知识元素,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数学逻辑关系,培养学生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在“折线统计图”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在之前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接受和理解“折线统计图”概念知识的学习效率较高,很快就能认清折线统计图的数学本质,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教师着眼学生数学思维认知的有效深化,围绕数学新旧知识的联系性,启发学生思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分别有什么数学特点?在哪些特定场景下更加需要使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呢?教师留出充裕的课堂时间供学生自主学习,根据学生自主思考的学习成果,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思维点拨,帮助学生认识到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在数据统计分析中的优势和劣势,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师根据课时教学内容的难度特点,灵活分配课堂教学时间,用课堂留白的问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布设的数学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凸显了数学新旧知识间的内在关联,能够让学生从简单的表象认识走向数学本质的深度探索,进一步强化学生课堂知识学习印象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认知网络,提高学生数学认知学习品质。

四、以问促学:拓展数学知识应用域度

教会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方法,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需具备拓展性教学视野,不单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表现和知识掌握,还要延展数学知识的应用域度,用问题创设数学实践学习情境,加深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印象,锻炼学生数学应用思维的灵活性。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具备很强的生活化属性,教师不妨从贴近学生认知经验的生活问题、生活现象入手,将生活元素与数学问题有机融合到一起,既可以锻炼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还能凸显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彰显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

应用性的数学问题投放一般选择在课堂最后的总结训练环节。教师要根据每个课时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优选数学问题布设切点,提高拓展性数学问题的生动性、真实性。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应用难度有限,学生根据数学题目提供的数量信息,都能较好地完成数学列式和解答。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都能直接套用公式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列式方法。为此,教师在课堂总结环节对接学生生活经验,引入计算粉刷一个带门窗的房间的墙壁面积大小、计算露天游泳池的贴瓷砖面积等实际问题进行巩固训练,考查和锻炼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的思维灵活性。

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在准确把握数学知识理解难度、应用难度以及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贴合度等多维度教学要素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布设生活实际问题训练内容,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这些不能直接套用数学公式的问题中,认识到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的局限性,提高学生数学解题思维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对改善学生数学学科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应用意识都有着积极意义。

小学数学教师渗透应用“以问促学”教学理念,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全新活力,助力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提高。教师要正确认识数学问题的独特教学价值,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整合数学问题教学资源,通过科学合理地投放这些高质量数学问题,达到启动数学深度学习思维、揭示数学新知构建规律、深化数学思维认知进程、拓展数学知识应用域度等多维度课堂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考学习习惯。

猜你喜欢
数轴统计图数学知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数轴的作用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巧用数轴定解集
“咬住”解集,“握紧”数轴,“破解”参数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3:28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