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以下简称《共参框架》)是欧洲理事会于2001年颁布的关于语言学习、教学及评估的指导方针与行动纲领,它以“面向行动”为理论基础,首次提出“面向行动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指出“学习外语即准备积极运用外语进行交际”[1],即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不仅是为了说话,更是为了将语言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着重强调的是学习者的社会角色,而且教与学均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的任务则是为学习者搭建交流平台。我们试图分析这一理念在法语原版教材《Alter ego+1》中复合过去时讲解的应用,探讨面向行动教学法在外语教材语法内容编排上的积极意义。
《共参框架》指出,语言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组成,其中语言能力不仅指交际者掌握语言知识的广度与质量,也包括交际者对语言知识的认知组织能力和记忆存储方式,它应处于交流能力的核心地位。学习者要想流畅表达,需要同时具备多种语言能力,如词汇能力、语法能力、语义能力、语音能力和拼写能力。面向行动教学法强调交流与行动的重要性,语法能力及语法习得看似未被置于重要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抛开语法进行教学。关于语法的叙述,在《共参框架》中仍有迹可循:“语法就是语言规则的综合,它们规定句子的构成及其构成方式。”[2]语法教学是外语教学的基础,教师通过真实情境教授语法,提升语法教学的活力,法语初学者在此过程中发现语法学习的乐趣,进而培养自身的语言意识与语言能力,提高语法的教学效率。
外语教学来源于教材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外语的教与学均以教材为依托开展,而语法教学必须以教材为中心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教材在提供知识与练习的同时,传递着社会文化价值观。传统教材往往难以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而教学法的发展对当今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适应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期待、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及其策略,使学习者活学活用。尽管《共参框架》希望学习者成为“社会人”,很多外语教材却没有提供学习者成为“社会人”的机会。因此,外语教材编写时应尽量加快学习者的角色转变,由语言知识的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进而成为“社会人”,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仅仅作为“导演”和“主持人”的角色存在。[3]
2012年,法国Hachette出版社在第一版教材的基础上推出针对青少年及成年人的系列教材《Alter ego+》,共分5级,主要采用面向行动教学法的理念,反映了学习、教学与评估三个步骤。《Alter ego+1》的目标人群是法语初学者,通过120小时的学习与教学,达到《共参框架》的A1和A2.1级别。本教材由9个单元和1个简述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包含不同主题的三课,每课由两个双页版面构成,包括功能性、社会文化性、社会语言性主题与目标,其中功能性目标展现了真实情境,学习者借此完成贴近日常生活的有关任务。每课中的“语言点”通过介绍完成本课任务所需的语法知识,使学习者概念化的掌握该语言点,并顺利完成其他活动。同时,每章后“练习”以及书后“语法详解”对应页码显示在其中,以方便学习者查阅。此外,“记忆助手”也直接展示了需要记忆的主要知识点与内容,有时涉及语法方面,有时涉及词汇方面。每章的结尾伴有双页版面的练习和一页模拟DELF A1考试,练习针对本单元出现过的词汇与语法,以检验学习者对语法知识、词汇知识及功能性知识的吸收程度。模拟DELF测试的目的是检测学习者的综合能力,让学习者针对考试进行训练。在教材的最后,附有动词变位表以及语法详解,其中语法点总结的主要呈现形式是表格,并辅以简短解释与例子,它有利于加速学习者语法知识的习得。本节将以复合过去时为例分析此教材中语法部分的呈现。
在《Alter ego+1》的目录中,复合过去时第一次在第四单元第三课中出现,主要讲解其构成与否定的位置,而后在第五单元第三课中再次出现,主要讲解代词式动词和以être做助动词的动词。它们在教材中均以“复合过去时”的语法点呈现,题目后均附加功能性用处,即“讲述过去的故事”“提及过去的事实”。其一是为了学习者完成该课的最终任务,其二是以便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它时更加有的放矢。这也完全符合《共参框架》的主张:“语法能力就是按照规则通过造句和认知正确的句子来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重复现成的句子。”[2]
在第四单元第三课中,编排内容的顺序为针对文本略读的阅读理解-语言点讲解1-针对文本细读的阅读理解-语言点讲解2-语音练习-口头表达与写作表达。本课呈现了一篇个人日记,其语法目标-复合过去时-与功能性目标紧密相连,即描述过去发生的事件。学习复合过去时可以使学习者在完成本课口笔头表达任务时更加得心应手,语言交际能力也随之稳步提升。复合过去时在语言点一栏呈现的步骤为观察并填空-再次观察动词并填空-观察否定副词的位置。在第一步“观察并总结”中,学习者观察的句子来源于日记文本中对过去事件或活动描述的句子,需要填写的是对复合过去时构成方式的总结。在第二步“再次观察并填空”中,学习者需要再次观察第一步中的原文例句,找出复合过去时配合的规律,并填空。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自主建立语法规律,从而更好地吸收内化这些规律。在第三步“观察否定的位置”中,学习者观察的否定句依然来源于日记文本,学习者需要通过观察以avoir为助动词例句确定否定的位置。同时,教师用书还指出,为了检验学习者对规律的掌握,应再举几个例子以être为助动词的例句,让学习者将其变为否定形式。在本章练习中,复合过去时相关的练习有三道,考察学习者对基本语法规律的掌握以及写作表达。整体来看,语法内容的编排基于观察、发现、思考、概念化、输出,属于归纳法。由此可见,《Alter ego+1》要求学习者在语法学习时具备观察语言现象的能力,这些语言现象往往来自阅读理解的文本,学习者通过独立观察与思考,总结归纳语法规则。
在第五单元第三课中,编排内容的顺序为针对文本略读的阅读理解-针对文本细读的阅读理解-语言点讲解-听力理解-语音练习-口头表达与写作表达。本课呈现了一篇杂志文章,其语法目标-复合过去时-与功能性目标紧密相连,即谈及过去的事件。在语言点一栏呈现的步骤为观察并归类-调动知识储备填空-回忆并填空。在第一步“观察并归类”中,学习者观察的句子与分类栏中的句子均来源于杂志文本中提及过去事件的句子,学习者需要把观察的句子分为两类,核心内容是对复合过去时构成的回顾。在第二步“调动知识储备填空”中,第一小题直接给出规律:“在复合过去时中,15个动词使用être做助动词”[4]。其中包含五对反义词动词,学习者需要调动知识储备找出空缺的反义词和两个其他动词,学习者可以自主填出相应的反义词,但另外两个其他动词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在第二小题中,规律依然被直接给出:“在复合过去时中,所有代词式动词均使用être做助动词”[4],已给出的例词来源于杂志文本,学习者既可以在杂志文本中继续寻找其他的代词式动词,也可以调动知识储备找出其他的代词式动词。在第三步“回忆并填空”中,学习者需要回忆复合过去时配合的规律,填空后并举例。整体来看,第一步和第三步是“头脑风暴”的过程,而第二步在陈述语法规则,只不过在陈述中仍然需要学习者的“头脑风暴”。在本章练习中,复合过去时的相关练习有三道,考察学习者对新旧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写作表达,此时如果学习者难以独立完成,则需要教师引导后,再进行练习。
《Alter ego+1》附录中的动词变位表和语法详解也涉及复合过去时。动词变位表列出常见动词的直陈式现在时、复合过去时、未完成过去时、简单将来时和命令式现在时的变位,方便学习者查阅;在语法详解中,复合过去时位于动词的直陈式的讲解中,它概括了其构成与应用,构成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不仅将动词的变化规律列出,还把配合与否写明并标红,更加直观并一目了然,但是应用的讲解过于简短,例句只有两个。另外,否定形式未在此部分指明,而是在否定形式的讲解中有所体现。综上所述,《Alter ego+1》的教材把语法置于真实语境中讲解,每课的语法点均服务于该课的主题、任务、活动、教学目标以及最终任务,语法内容编排循序渐进,渗透到教材的各个体例中,学习者运用、输出所学知识的机会较多,语法点讲解主要以归纳法辅以演绎法呈现,即学习者需要自主找寻其中的规律并内化吸收为个人知识,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教材末尾伴有语法详解,但其中的某些讲解对于法语初学者来说过于简短,不够清晰。
在外语语法教学中使用面向行动教学法,其目的是完善外语教材中语法内容的编排,进而基于教材构建愉悦的语法课堂,但我们不能忽视教师能力素养的提升,教师应更加严谨地对待教学工作,及时跟踪教学法的发展,并从认识论的层面思考语法,将其应用于实际语法教学中。特别是大多数中国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已经习惯于传统教学法,常常忽视语法的实际应用。针对此现象,教师应该不断探索语法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习者以面向行动、自主的方式学习外语语法,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