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区双塔中学 杨万灵
历史教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青少年人格品格的养成非常重要。系统的历史教育从初中的历史课开始,历史课作为传统的文科课程,在新课改的持续推进下,其重要性持续增加。但是当前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效率偏低,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为应试教育服务的“大水漫灌式”教学充斥着初中历史课堂。这类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呼应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还限制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阻碍了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正确教学策略,以适应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通过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从而提升其学习能力,发展其历史学科综合素养。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突出问题是教学方式因循守旧,缺乏活力和创新,从而导致整体教学质量差。传统教学观念依然广泛存在,历史教学的重要价值在初中教育教学阶段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多数教师仍然受应试教育压力的影响,以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为终极目标,偏重历史事件和基础知识的串讲,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历史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激发,导致当前阶段的历史学习困境。
具体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导致课堂沉闷,知识接受效果差。新课改虽然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但是很多历史教师并没有深入学习和落实新课改的精神,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态度,在实际教学中依然贯彻以自我讲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让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过量的知识灌输导致学生难以消化和吸收,从而造成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其二,死扣教材,缺乏延伸,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材开展教学是教学的客观要求,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历史教师的教学却只停留在教材,对教材以外的知识缺乏延伸和拓展,从而使学生的历史知识支离破碎,造成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概念一知半解,难以形成完整准确的历史知识体系,进而难以提升其历史水平。其三,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呈现效果差。历史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工具,初中阶段的学生掌握历史能够更好地促进全面发展,养成优秀的民族文化素养,有利于他们的人格养成。但一些初中历史教师存在对此认识不清,片面地以中考为目标,对通过历史教学要达成何种目标缺乏足够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导致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难以显现。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明显,教学的有效性低、效果差,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刻不容缓。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初中阶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持续推进教书育人工作有效开展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不断针对问题深入探索,不断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从而促进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
没有目标的教学就像没有方向的航船,任凭质量优越、动力十足也无法达到理想的彼岸。如今,各学段、各学科都在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历史也不例外。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也是教师需要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历史知识中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的渗透,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教师在明确了历史教学的这一终极追求后,就可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更具针对性的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摒弃忽视学生的灌输教学,以更从容的姿态开展历史教学,真正认识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是他们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从而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给予他们充足的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的空间,使他们在历史课上真正地有所得。
其次,教师要放弃对教材的迷信,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努力挣脱教材对教学的束缚,避免成为教材的执行者。历史教师要明白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因此在教材之外,还有许多有助于不同学生学习掌握历史知识的教学空间需要去拓展与开发。以宽松的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结合丰富的知识延伸,能够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中感悟历史,生成对历史的正确认知,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属于基础的历史学习阶段,教材中的历史知识主要是一些重大事件,而且往往只对重要事件进行整体性的讲解,对其中的一些复杂关系并未进行过多的介绍。在这种知识的关键节点上,正是历史教师发挥专业素养,给学生拓展知识面的时候。一方面,由于历史的故事性对初中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学生愿意去了解一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具体过程,但是教材中历史知识却不够详尽,难免给学生一种扫兴的感觉,此时,教师应该对知识进行延伸,以更加丰富的史料知识给学生讲深讲透历史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历史课充满期待;另一方面,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过于简略,导致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认识不清,甚至出现偏差。
以近代史“4.12 事变”为例,历史教材仅仅介绍说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破坏了革命,但是却没有讲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给学生的感觉就像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是心血来潮,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是不是共产党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才让反动派痛下杀手。因此,教师必须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讲清楚,“4·12事变”是蒋介石为了巩固和抢夺在国民党内的地位,为了换取美国对他的援助而发动的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经过这样的知识拓展,学生能真正认识到历史事件的本质,从而激发对共产党的敬佩和对反动派的正确认知。通过知识拓展,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得到加深,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和质量自然随之提升。
提问一直是各学科普遍采用的有效教学手段,也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问可以显著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思维灵感。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要合理设计提问环节,善于对学生提问,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也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历史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此外,分层教学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这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的课标要求,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需要。由于学生在心智和情商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在历史学习上存在不同的情况和问题。作为教师当然不能放弃那些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着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根据他们的学习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首先,对于历史学习困难学生,教师要注重给予他们特别教学,采取多种方法有效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第一步让他们回到学习的正轨上,然后多鼓励、帮助这部分学生树立起学习历史的信心。其次,对于那些喜欢历史,学习历史感到轻松的学生,教师要注意提高他们对历史的认知,让他们保有对历史的持续兴趣和学习动力。可以给这部分学生推荐更丰富的历史书籍,指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事件,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认知,养成实事求是、科学理性的历史观。只有让所有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和培养,初中历史教学才能高效,才能有显著的质量提升。
初中生正处在心理的重要发育阶段,历史教学是在这一阶段培养他们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清楚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结合新课改精神和教学经验,明确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这一历史教学终极目标,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合理设计提问,注重采用分层教学,实施因材施教,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良好环境中积极参与历史教学,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深入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程度,最终促进初中历史教学取得高质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