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恒,伍志燕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对其批斗的差异和其文 化的影响也必然引起文化讨论和争辩。”[1]大众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社会生活中显示出极强的意识形态功能,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以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大众文化景观折射出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错的结构性问题。大众文化研究代表人物之一约翰·费斯克认为,尽管从表象上看,大众文化的流行性、通俗性、商业性等特征表现得特别明显,但实质上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意味。首先,政治理念传播过程中往往借助大众文化影响公众的政治认知,随着世界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快,大众文化日益成为国家和政党宣传政治观念和政策方针的工具,能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介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其所产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教科书,这主要源于大众文化极强的渗透力。影视、网站、音乐等首当其冲成为西方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通过文化产品输出,将其政治理念与价值观念推销至其他国家的文化体系与社会生活中。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也积极借助大众文化强大而多样化的传播能力,超越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地域、年龄、社会地位等因素所带来的诸多限制,为社会成员接触到各种政务信息提供了更多可能。其次,大众文化可以表达民众的政治诉求。作为最具群众性而非庙堂的一种普及文化,大众文化能够通过短信、网络等新兴载体切实地反映民众心理和民众情绪,为民众提供表达意见和需求的重要渠道。再次,大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活动方式,它能够有效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程度,加强大众的权利意识,强化大众的政治能力,实现良好的政治沟通。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政治与文化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政治活动关注的焦点往往聚焦于人的解放,人的社会价值追求本身就是政治活动的一个内在维度,而文化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人是政治与文化共同的主体,所以,政治同样具备鲜明的文化属性,文化的进步是促进政治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大众文化作为政治活动实践空间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健康的娱乐是国家政权推进政治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广告不仅推销商品,还能输出一整套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如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大多数政治选举活动都与文化活动联系在一起,借助大众文化独特的传播方式间接宣传其政治主张,传播符合自身利益的思想观念,从而影响选民的判断。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在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框架中构筑了庞大的社会整合理论,他认为:“社会系统要想存活并保持正常运行,就必须对系统内不同行动者或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和控制,保持社会体系内各部门和谐关系,使体系达到平衡状态,以避免对立和冲突。”[3]而文化则是一股协调、控制的宰制性力量,如《易经》所言,“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在强调这种力量。文化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权力”,一个文明权力的扩展通常伴随着其文化的繁荣,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也不断使权力得到延伸。正因如此,大众文化作为一种超越潜在的阶级界限并调整各阶级利益的社会整合力量,已经构成了意识形态斗争领域的前沿阵地。在现代社会中,影视、杂志、产品广告、网络游戏等不仅仅是商品,而且是某种意识形态的传播媒介,通过控制大众媒介、利用大众传媒引导和协调社会舆论,能够将社会大众纳入到政治体系所期望的轨道。并且,大众文化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具有娱乐性、渗透性、流行性,大众文化所隐含的价值诉求、价值导向和价值判断,总是在受众毫不知觉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完成了意识形态的整合工作。比如,大众文化利用大众传媒塑造的“流行”,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整合力量,流行风刮过之后就意味着占有,意味着同化,即先进的价值观念成为引领变革的思想前导,引导社会成员接受新的价值判断;而僵化保守的价值观念逐渐瓦解。随着西方文化渗透的愈演愈烈,我们更应该以全面视野、辩证思维、长远眼光看待大众文化的整合功能,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对大众文化的价值引领和文化整合,推进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大众文化作为新时代发展的思想观念体系,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所带来的文化心理、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变迁,具有明显的价值导向功能。一种流行往往构建一种普遍信仰的价值观念,大众文化作为新时代发展的文化符号之一,也往往成为引领社会群体流行品位的风向标。大众文化凭借现代的生产手段进行商业化生产,借助大众传媒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参与并深刻影响了大众的主体构建与社会认同的进程,日益成为塑造自身价值观念的重要文化因子和社会力量,对大众发挥着以往任何文化形态都无法比拟的影响。对于大众来讲,文化并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即便文化以附着在具体物质形态上的形式得以传播,也构成了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大众文化并不仅仅充当人们用来娱乐消遣的工具,其所蕴含的一整套文化符号体系与诸多意识形态息息相关,所以完全撇开意识形态的纯粹文化现象是不存在的。在日常消费行为中,大众文化借助大众媒介的独特优势将自身所携带的各种价值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每时每刻都会受到文化作品中价值观念的感染,催生了消费意识,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大众文化以其世俗性、功利性、商业性,在潜移默化中误导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引起人们审美的低俗化,冲击着大众健康的消费理念和文化观念,大众文化的这种世俗性质实质是对经济效益的疯狂追逐、对社会效益极端漠视的消费主义。在商品带来的高额利润和大众消费狂热的驱动下,为了迁就和迎合大众的混杂口味和审美水平,大众文化产品的制造商不断去研究大众的消费心理,大批庸俗拙劣的产品被生产出来,仅仅成为人们满足消费欲望的工具。在此,消费的目的不再是物品的使用价值,而被使用或消费的物品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符号价值被更加看重,其追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主张自我,张扬个性。这充分说明,大众文化在社会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价值导向作用,而一旦价值导向发生偏离,便会严重阻碍文化迈向深度发展的步伐。因此,必须引导和规范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创造反映时代风貌、传递正能量的文化产品,为促进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利益相互交织,矛盾不断凸显。大众文化作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文化生活内容,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利弊共存。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出现为大众开阔眼界、了解世界提供了不同文化的营养,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注入了新鲜活力;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产生了不可轻视的冲击,干扰甚至削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
当今时代,大众媒介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以大众媒介为载体的大众文化如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生活中,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形式。
1.大众文化有利于改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教方式
Data were presented as mean±standard error of mean.All data were analysed with SPSS 13.0(SPSS Inc.,SPSS for Windows,Version 13.0.Chicago,IL,USA)and GraphPad Prism5.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was conducted to tes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A P<0.05 was the significant level.
“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4]单向灌输模式是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即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有组织的思想灌输,引导干部群众迅速了解先进思想和意识形态,以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而受教育者在接受灌输时处于被动和绝对服从状态的陈旧模式已呈现力不从心之态,常常陷入吸引力不足的泥沼,不利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群众中的深入推广。充分利用大众文化可以有效实现对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促进和改善作用。这种作用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过去被灌输者从被动接受的单向度传播开始转变为倡导主动性与参与性的双向传播,弥补了意识形态“灌输”的不足,实现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理念的更新。二是意识形态传播的形式得到了丰富和拓展。文字的通俗化、大众化并非是从复杂文本转化为简单文本的过程,而是由通过语言把握世界到通过图像把握世界、由语言范式向图像范式的转变过程。也就是说,将声音、图像、文字进行前所未有的融合,向受众展现出鲜明清晰的视觉印象。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从本质上来看,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了一幅图像了。”[5]以形象、直观、鲜明的图像进行交流,以视觉进行传播已经成为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三是意识形态阵地开疆拓土,即从传统的报纸、刊物、课堂等有形阵地不断向人们的思想情感、心理特性、网络虚拟世界等无形阵地拓展,无形阵地比有形阵地更为重要。近年来,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同时为我们巩固和发展有形阵地和无形阵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教方式具有重要启发。
2.大众文化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具有开放包容性,能够吸纳诸多先进思想体系为我所用。列宁曾指出:“马克思的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6]当下中国处于利益划分的社会转型期,同时也处于价值多元的时代,彰显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开放与包容特征显得尤为重要。大众文化作为包含各种文化内容,影响范围广泛、深远的多元文化复合体,能够利用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容纳在一个思想体系之中。因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能忽视具有多元文化视角的大众文化。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合理的一面,大众文化作为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必然产物亦是如此。它的发展契合了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适应了大众生活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说,大众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普及化、通俗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大众文化拓展了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改革开放前,我国文化的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他们用单一色彩的文化去关照民众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使得广大群众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成为被动的受众,从而限制了精英和大众在文化领域的互动。改革开放后,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大众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通过影视、动漫、游戏等形式进入文化世界,逐步改变传统意义上主流文化的刻板印象,使民众在参与大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能够及时获得内含于其中的知识、信息,并内化为自身的意识与能力,这有利于促进文化形式的创新,并不断丰富文化的内涵。
其次,大众文化的活力与丰富性使群众的精神生活得以改善。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与特征的文化形态,不仅使以往单一封闭的文化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更打破了民众精神生活的封闭状态,使人们能够作为主体通过网络、影视、杂志、电子游戏等多样化的大众媒介,平等地消费一切文化成果,这不仅能极大地满足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需求,也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升精神素质。另外,大众文化还能为民众营造一种理想的文化氛围,缓解大众的身心疲惫。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压力骤增,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大众文化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它以影像、声音、文字等通俗易懂的形式使人们从中获得情感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愉悦,让大众在娱乐消遣中修补现实中的创伤,消除生活中的压抑。
再次,大众文化加快了人们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大众文化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有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化特征和现代化时尚气息,它颠覆了人们保守、封闭的思想传统,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现代化的进程。大众文化是一种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文化,它为人们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条件,赋予了人们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主体意识,激发了人们的创造精神。同时大众文化也培养了人们的开放心态和民主意识,其具有其他任何文化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平等性、广泛性。它利用大众媒介为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交流平台,使人们在获取知识与信息方面更加趋于平等,让民众能够作为主体真实地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并及时发表自己的言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大众文化为民众的文化参与和政治参与提供新的渠道,使人们有了平等的话语权,极大地提升了大众的民主意识。另一方面,人们通过网络或其他的大众媒介方式,积极参与和共享不同民族的文化成果,在丰富多样的大众文化引导下走出了传统地域文化限制,在潜移默化中开放人们的心态。
总之,大众文化丰富了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使大众的精神生活因大众文化变得更加缤纷多彩,使人们的传统观念得到了改变,促进了人们现代思想观念的形成。这样的局面不仅有利于借助大众文化的影响力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注入生机与活力,也有助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丰富和拓展。
大众文化在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具有不可轻视的消极效应,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对社会文化生态造成巨大冲击。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些潜在的负面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全力遏制其消极影响,这对我国意识形态的传播及安全维护显得尤为重要。
1.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特有表现,它能够指引人生奋斗目标,更是催人奋进的风帆。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全党和全体人民的崇高追求。长期以来,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实践,引导人们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紧密结合,使生命的价值得以彰显。而大众文化为迎合大众志趣,将品位高低各异、质地良莠不齐的内容混杂在一起,使大众各得其所的同时,也会助长个人享乐主义,消解人们的共同理想,以致于弱化社会主义信念。
第一,大众文化导致大众主体意识的丢失。大众文化看似张扬个性,呼唤自由,实则压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大众文化的牵引和控制下,大众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融到一种现代化所推崇的“标准化”模式之中。尤其是在文化商业化的全面推进背景下,大众只能消费着单一、平均的文化,无法摄取丰富的文化营养,导致个体创造力被扼杀、个性发展受抑制。跟风实质是一种拙劣的模仿,人们穿同一潮流的服装,唱同一首流行歌曲,崇拜同样的明星偶像,所导致的结果必然将大众推向单调平庸和同一化,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我们的生活方式、人生境界也将陷入庸俗化、流行化,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将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从个人层面来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坐标,一旦丧失了主体意识,便会滞留在大众文化所带来的一种即时性的快感中,而忽略存在本身和生存意义。不仅如此,大众文化还会导致主体失去对现实的批判性、个性化思考,造成了个体性格标准化的社会环境。从国家层面来讲,世界正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深度发展、文化多元化持续推进的时代,面对全球文化深度融合,国际间的文化冲突与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需要回到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中去寻找民族文化的深厚根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克服盲从与自卑心理。
第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淡化人们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信仰。从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和世俗性特征来讲,大众文化也必然充斥着消费主义,而不理性的消费主义又会引发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使人们沉迷于低俗趣味,陷入颓废泥潭。“现行的大多数需要,诸如休息、娱乐、按广告宣传来处世和消费、爱和恨别人之所爱和所恨,都属于虚假的需要这一范畴之列。”[7]随着消费主义的继续扩展,消费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现象,不再单纯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而更是一种满足人的各种幻想和欲望的文化现象,使消费本身成为目的。人们对消费品的选择也不再基于其物性角度,而是基于它被赋予的更多符号和象征意义。人们在各种符号的包围中不断盲目、狂热地追求消费,被商品所蕴含的符号价值所左右,迷失了自我,淡化了差异,使国家、民族的界限和阶级之间的壁垒逐渐在符号消费的过程中被打破。因此,一部分人对日常社会现象和政治问题漠不关心,也没有太多余裕之心去思考人生价值与理想追求。他们沉溺于欲望的精神鸦片中,热衷世俗文化,拒绝深度,崇尚金钱至上,消磨理想信念,引发了个人与社会的颓废与堕落倾向。如果说,颓废使人们沉溺于娱乐消遣,那么人们在依赖大众文化所带来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大众文化也会揣摩消费者的心理,以不断趋于媚俗化来迎合大众的特殊需求。这样下去大众很容易被媚俗文化产品所俘获,显示出享乐与浮躁的特征,对人生的理想和价值追求的认知出现严重偏差。颓废和媚俗的背后涌动着伴随大众文化而出现的消费文化现象与价值观念,即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使大众的欲望在得到虚幻满足的同时,降低了个人的精神高度,破坏了社会的精神生态,导致了人们陷入信仰危机和精神困境,崇高的理想和坚定信仰被享乐、媚俗所取代。所有这一切的结果必然构成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进而淡化广大民众心中的社会主义信念。
2.大众文化可能造成社会文化生态失衡
第一,大众文化冲击社会主导文化权威。主导文化是社会主导力量所倡导的文化,通常与民族精神、国家特性紧密相连。主导文化由政府以制度化的方式确立,用以强化和维护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改革开放以来,主导文化体系在与主导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的前提下,适应了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的文化环境,极大地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流行。但是,随着大众文化的横空出世以及受人们追捧程度的空前高涨,大众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力、感染力、吞噬力渗入大众潜意识层面,抢占和挤压社会主导文化的空间,迫使其淡出大众视线,对社会主导文化的中心地位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因此“对现实世界的解释不能是一元的、单向度的,而应是多元性的、多向度的、歧义的和多视角的”[8]。如此一来,大众文化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为民众提供了更多选择余地,主导文化在现代文化格局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中也仅仅成为人们在文化生活方面所面对的众多选择之一。由此一来,大众文化就会造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文化在数量和范围上的缩减,进而削弱主导文化的主导地位。
第二,挤压精英文化的存在空间。精英文化是由知识分子所创造和欣赏的文化瑰宝,它体现着这个群体的价值追求、审美趣味与社会责任。特殊的文化背景及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知识精英群体以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为己任,往往以对社会道义与良知的坚守者姿态出现在社会舞台中。在大众文化出现之前,基本是精英文化处于对社会大众的指导地位,文化是由社会知识分子和少数上层社会等所谓“精英”所掌控。而大众文化的“流行”使得这一切都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文化凭借市场化的商业运作和工业化生产,大规模的大众文化产品被机械化复制出来,让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文化制度的人们都能够享用到同样的文化。大众文化以娱乐性、流行性、世俗性等特征赢得了大众极大的关注并迅速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抢占主导文化的市场份额,将精英文化排挤到文化舞台的边缘。但大众文化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及背后所隐藏的消费主义文化削弱着大众对文化审美和思想深度的追求。在大众文化强大的攻势下,虚幻的感观享乐和世俗的审美充斥着整个生活,人生意义、价值诉求被悬置,精英文化逐渐丧失了话语权,导致了文化格局的变迁及社会文化生态的失衡。
第三,夹杂着西方意识形态的大众文化冲击着我国社会文化生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之势,中国大众文化的勃兴发展,部分得益于全球化语境下西方大众文化潮流的影响和助推,它们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以众多文化产品为载体不断向我国输出文化和意识形态,对我国主流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伴随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民众生产和生活模式不再封闭、孤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众文化不仅让人们的视野不断开拓,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丰富、及时,而且成为了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具体载体和文化武器。西方国家通过大众文化将西方的价值观念渗透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体系与社会生活中,民众很容易陷入对西方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盲目推崇,甚至盲目追随和模仿,丧失政治警惕性,最终导致民族文化与民族灵魂在国际信息传播和文化的交流中被侵蚀,冲击社会主导文化,进而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文化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向前发展。面对大众文化给我国意识形态带来的双重影响,积极探索在大众文化影响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创新路径,采取有效措施,化挑战为机遇,是当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球化条件下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9]大众文化之所以能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的热爱与追捧,对大众的生活与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其原因就在于大众文化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以其独特的魅力自然地走进大众、贴近生活、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正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所遵循的原则相契合。以往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形式较为单一,内容深奥抽象,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使人们对其有一种本能的疏远感。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和吸收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走下高高独居的神坛,如春风细雨化入寻常百姓家,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实践。正如毛泽东所言:“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发挥实际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10]在内容切入上,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民众思想认识状况、心理情感以及利益诉求,全面深刻了解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才能把握群众脉搏,最大限度地激活群众思想的兴奋点,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注入浓厚的生活气息,进一步缩短主流意识形态与民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切实强化社会大众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在表述形式上,主流意识形态要实现通俗化、时代化。一方面,在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时,要善于运用老百姓的日常话语尤其是人民群众习惯的口头语进行表达,尽量避免生硬说教,要善于从老百姓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同时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谚语等加以引申和创新,正如习近平指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11]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表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使之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在大众文化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语言表述形式要与时俱进,时刻体现时代性与开放性,通过有效利用和吸纳网络时代所创造的简洁化、形象化的流行用语以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民形象,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切实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
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与手段,大众传媒不仅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政府与公众之间双向信息沟通的平台。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越来越现代化,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接收方式和思维方式,使意识形态不断融入社会生活,走进大众心灵。大众传媒具有快速高效、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等特征。从范围上看,大众传媒拓展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空间;从时效上看,它瞬间即达,有助于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率。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12]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价值观念的秉持者和传播者竞相争夺的战场,我们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服务,如开通网上新闻信息发布渠道,开设网络热点问题论坛,让主流媒体积极进驻微博、微信、网络虚拟社区等新媒体,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对社会成员工作、学习、生活的全面覆盖、全面融入,人们可以借助新媒体及时了解到社会热点和国家最新的政策方针,并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另外,在网络环境下,每个人都拥有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多重身份。人们可以在网络空间里自由地交流思想、疏散情绪、宣泄压力,政府也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民众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社会动态,并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整改,进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
在当今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中,文化实力的竞争与经济、军事方面的竞争具有同等的战略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市场与世界接轨越发紧密,使得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游离于世界文化之外,它促使中国大众文化加强与国外大众文化的交流、合作,以适应文化全球化的趋势。而在国际文化市场的环境中开展文化领域合作,也必然给国内文化市场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在多元格局中保持中华民族的鲜明特色和自身优势,同时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中国大众文化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不断增强文化向外发展的力度,积极主动参与世界文化活动,树立“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相结合的文化观念。一方面,要从政策与资金上,鼓励文化从业人员到国外学习进修、积极组织国外展演等。只有主动参与到国际文化活动中,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全球化形势下的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并充分展现中国优秀的文化成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另一方面,要适时调整国际合作方面的政策,根据我国当前文化发展状况,大胆引进国外大众文化生产、传播和流通模式,吸收国外大众文化的优秀成果,在保持自身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借助国外大众文化的力量使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更好地塑造自身文化形象,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开放是必然的选择,中国大众文化的国际化,不仅有助于蕴含中国文化元素的产品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不断彰显独特魅力,也必将使其承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走向世界,以适应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步伐的需要。
当代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对国家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社会变革的反映,它以鲜明的特征深刻影响着大众的日常生活,在社会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来讲,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在为其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因此,在意识形态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只有辩证地分析把握大众文化所带来的双重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关注现实需求,顺应时代节奏,借助大众文化不断探索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规律,通过自身调整以适应崭新的传播局面,才能促进中国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