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木雕双林寺韦陀

2021-11-29 03:43:35徐俊杰
文学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木雕

摘要:佛教在我国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其中也衍生出了佛教专属的雕刻艺术。就目前佛教雕刻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千年古寺双林寺的韦陀像,其不仅是我国木雕工艺发展过程中木雕艺术水平的呈现,同样也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双林寺中的韦陀像,通过精妙的手法将静止雕像形象化、动态化,并通过丰富的色彩营造出极具特点的韵味。本文针对双林寺韦陀木雕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造型手法及蕴含的佛学思想。

关键词:双林寺;木雕;韦陀;艺术内涵

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寺,双林寺中存有近1600尊雕塑作品,且多数是自明代传承下来的,因此双林寺也被艺术界称之为“中华雕刻艺术宝库”。在这些丰富多彩的雕塑作品中,各种神态的天王、菩萨应有尽有,且大小不一,最大的有几丈高,最小的只有几尺高。

双林寺是我国传统建筑中最为典型的中轴线三进结构,从南向北分别是天王殿、释迦殿、大雄宝殿与娘娘殿[1]。作为双林寺中最为壮丽的建筑,大雄宝殿东西方向都设计了配殿,而千佛殿就坐落于大雄宝殿中的东边。千佛殿中现存雕塑500多尊,尤其以韦陀雕塑最为显著,因此也被相关学者称为中国韦陀雕像之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双林寺的雕刻水准。

作为佛教中最负盛名的护法天神,韦陀菩萨在佛教代表了去邪祟,护佛法的意义,也是佛教中金刚护法中的代表人物。我国传统寺庙中的韦陀造型普遍是披荆挂帅的将军形象,有的手持金刚杵,有的用杵支地,也有的韦陀会双手合十。但这些与双林寺中的韦陀形象相对比会黯然失色,双林寺中的韦陀不仅造型雄伟,同时细节处理也十分到位,让人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文武双全,动态十足。双林寺中的木雕韦陀的特点可以从动态、神态、颜色及装饰四个特点来分析。

一、动态视觉

双林寺的韦陀造型不同于双手合十,手持降魔杵的韦陀造型,更加注重寓动于静、破静为动的视觉动态。雕像的左脚作为支撑点,从腰部作为出发点,让头部来带动整个上半身向右侧扭动,头部、颈部与胸部的扭动到整体结构的最大限度,进行呈现出一种十分浮夸的S型姿态,同时扭动的头部与胸腔部分的对比也形成了刚烈的空间感,不仅体现了人物体态的层次感,同时整体姿态犹如一张拉满的弓,让人更为直观的感受到韦陀的高大威猛。因此双林寺的韦陀造型通过充分动态的曲线,营造出了一种活灵活现的意境,加之配备了随风飘摇的飘带,也为整体造型增添了一种柔和的动感,通过刚猛与融合对比,让韦陀形象极具视觉冲击。全球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曾表示,人类的运动其本质就是一个姿势到另一个姿势的变化,因此在视角移动时,雕塑的各个肢体就是有序的姿势,继而可以让人直观的感到雕塑的动态[2]。双林寺中的韦陀造型就是利用这种概论及浮夸的雕刻技巧,更加注重人物的头部、躯干到脚蕴含着的强烈且矛盾的姿势,以此来实现“寓静于动”的意境。

二、内在神韵

我国传统的艺术理念就是注重意境上的美,因此双林寺的韦陀形象会加大对于内在神韵的刻画。南齐谢赫在“六法”中提出气韵生动,这也是我国古代对于艺术作品评价的核心指标。双林寺的木雕作品不仅是体块、动态还是色彩搭配都完全基于这一艺术审美标准,但同时也衍生出了专属的特色[3]。首先双林寺的韦陀木雕利用视觉动态来描绘人物的神韵,在把控人物神态的同时,更为细致的刻画人物的动态,将韦陀的姿态与衣物、盔甲和飘带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迎风而立的动感,最大程度上展现出韦陀的动势,彰显人物气宇轩昂的气势。其次,深入刻画人物的眼神来凸显整体韵味,双林寺的韦陀造型更加注重对其眼神的描绘,刻意的将瞳孔转向与头部活动相反的方向,通过这种反常的理念,将其融入并转折面部相反的面,跟随着头部、颈部、躯干及腰部的转动,形成一种冲击感强烈的曲线,让整个目标充满了运动气息[4]。利用细节吸引眼球,随着视线的移动,让人可以感受到整个木雕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气息,从细节到整体,再到合理的留白,充分的体现了我国古代对于神韵的审美追求。

三、注重线条

线作为我国传统艺术形式中的核心因素,不论是在绘画、书法还是雕刻中都不可或缺。我国传统的雕塑不同于西方写实雕塑形式,对于线条的处理更加倾向于衣纹本身的物理性及合理性,同时更加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与神韵的呈现。双林寺的韦陀木雕的衣纹线条的深浅虚实中,可以发现古代雕刻家对于线条曲直、穿插等变化的重视,以此来表现衣服的纹理与骨骼肌肉的统一[5]。通过简单的线条来将人物的气势展现出来,强化人物的力量感,从而让人可以更为直观的感受到韦陀高大威猛的形象。其次双林寺韦陀造型的下半部分,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手法,双林寺韦陀上半部分挺直的线条与下半部分带有一定弧度的曲线形成了反差,在表现服装随风而动质感的同时,也将韦陀那种慈悲为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四、色彩搭配

雙林寺的韦陀木雕是我国传统雕绘合一的代表作品,作为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双林寺韦陀的配色不仅丰富艳丽,同时也蕴含了浓烈的思想感情。双林寺雕塑的用色也显著的有别于其他寺观,不仅整体构思和谐且统一,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迎合了我国传统的审美标准。双林寺的韦陀用色选择了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颜料,呈现出一种华丽的视觉感受,其次通过冷暖色差及明暗变化来体现服装的背面及高光,描绘出人物的层间及立体感[6]。加之使用了肉色颜料修饰肌肤,给人一种惟妙惟肖的即视感。在双林寺的韦陀造型中,虽然找不到过于精雕细琢的地方,但色彩的运用上运用了大胆且夸张的概括,不仅表现了人物的张力,同时也遵循了佛教的审美标准,利用色彩的艺术张力,营造出极具特点、神韵的宗教人物形象。双林寺的韦陀造型加之艳丽的配色,更为直观的展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总结

佛教在我国流传千年,影响深远,因此也衍生出大量相关的艺术作品,其中以雕塑最为显著,雕塑从艺术角度来说是静态的,但却又拥有专属性质。双林寺中的韦陀形象被后人称之为中国传统雕塑之瑰宝,不仅代表了我国传统雕塑水准,同时也是木雕在我国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多元化表现,双林寺韦陀造型通过动态、神韵、线条及色彩,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宗教人物形象。因此千佛殿中的韦陀形象,可以让人从其整体姿态及色彩的搭配中感悟到佛家哲理,这也算我国古代艺术家智慧的结晶,具备极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韩琦.传统佛教造像神态动态与动势体现——浅析双林寺韦驮像及水陆庵24神将的雕塑艺术特色[J].美术文献,2018(05):15-17.

[2]董慈红. 双林寺释迦殿佛传故事悬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3]孙月锋. 中国传统雕塑形态语言的意境表达探究[D].郑州大学,2015.

[4]陈静. 从感官到心灵[D].中央美术学院,2014.

[5]张恒翔.元明清时期宗教造像——元明清时期彩塑、石刻、木雕艺术欣赏[J].中国美术教育,2008(05):76-79.

[6]刘冠峰. 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具体特征流变的思考[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徐俊杰 1980年生山西太原人,性别:男,山西省太原人,山西省工美木雕专业委员会委员。

猜你喜欢
木雕
传承千年木雕技艺 打造精美艺术作品
华人时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4:44
不耗神做出来的,多半也不传神
领导月读(2022年4期)2022-03-18 04:13:08
木雕:匠心神韵五行经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24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53
木雕鱼
郑胜宁的木雕心语
雕塑(2009年1期)2009-03-27 04:33:44
封三:扎伊尔原始木雕人像
飞碟探索(2002年2期)2002-04-29 06:32:03
木雕创作随想
雕塑(2000年3期)2000-06-24 01:20:52
潮州木雕
雕塑(1996年1期)1996-07-12 15:55:22
王宠和他的木雕
雕塑(1996年1期)1996-07-12 15: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