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依恋与独立性关系研究

2021-11-29 02:13汪月怡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

汪月怡

【摘要】由于国家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现如今出生的儿童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受到成人过多的保护,以至于独立性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而且由于儿童在成人的保护下很容易对成人产生依恋的心理,就更加阻碍了自身的独立发展。因此,儿童的依恋与独立性的关系就成为可以深度来探究的话题,本研究以问卷法对合肥市城区内50名家长和幼儿园在职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的儿童年龄范围在3-6岁,并就问卷中有待深入的问题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旨在帮助幼儿家长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在此基础上,成人可以更好地引导儿童往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儿童依恋 儿童独立性 独生子女

一、关于依恋的综述

(一)依恋的内涵

依恋的概念说起来很简单,其实就是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依恋是人的一生中十分重要并且能够影响人的一生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从幼儿时期就开始萌发,幼儿萌发的主要对象多是自己的母亲,幼儿对母亲的依恋行为并非作为一种次级性的需要,而是从属于一个独立的依恋动机系统。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交流,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内部工作模型,这种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对象和自己以及两者关系的内在表征。

继鲍尔比提出依恋理论之后,以美国心理学家MaryAnisworth为代表,依恋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一系列的实验中,我们概括总结出了四种依恋类型分别如下。

焦虑-回避型依恋的幼儿当母亲离开后进入游戏室立即开始玩耍,没有注意或很少注意到母亲的离去,在母亲离去后仍能继续玩耍。母亲回来时,表现出对母亲的一些回避行为,不去回到母亲身边,而是寻找自己想要的玩具。对待陌生人甚至比对待母亲的回避还少一些。

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当母亲在场的时候急于找寻玩具或在游戏室里进行游戏。但是母亲离去时会表现出不安的情绪。当母亲回到幼儿身边时,幼儿会主动与母亲进行互动,寻求与母亲进行身体接触,很快从不安中平静下来,接着开始探索或者游戏。对陌生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害怕或警觉性,但有时也能与陌生人接近并试图表示友好。

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幼儿一进入游戏室就表现出“痛苦”,对新奇环境相对没有兴趣。整个过程都担心着母亲的动向,当母亲离开后就表现得十分沮丧,母亲回来时表现出矛盾行为,即寻求接触与接触抗拒,不容易平静下来,整个过程都表现出不安和痛苦。对陌生人不主动接近,社会适应上表现是消极的。

焦虑-混乱型依恋的幼儿在陌生情境下,其行为表现为缺乏目的性、杂乱无章、没有组织性、前后也不連贯。这种依恋是最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幼儿会因此犹豫、徘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甚至不知道要依赖什么。

依恋理论是一个一生发展的理论,依恋关系是在幼儿期为了个体的生存而建立起来的,并在个体以后的人生中不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依恋理论自本世纪六十年代兴起至今,一直得到研究者的关注,成为西方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发展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1]

(二)依恋的影响因素

李凤莲在《关于儿童依恋的研究综述》[2]提出就依恋来讲,它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如果儿童对家庭或者父母没有产生依恋或者产生不安全依恋,就会没有办法进行家庭教育或者家庭教育反而造成了种种问题。所以说,家庭里成人的角色对儿童的安全依恋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于海琴在《亲子依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3]中明确指出亲子依恋不仅与儿童的情绪、情感及行为表现有显著联系,与社会认知模式也关系密切,并且亲子依恋对儿童后期适应性发展产生持续影响。由于亲子之间的关系稳固持久,所以父母对于儿童的影响也是深远长久并且深刻的,对儿童今后的认知发展也是很重要的,父母要以身作则并且坚持下去,这样对儿童的影响才能是正面而且是一生的。

荷兰心理学家VanDenboom(1988)在前人和自己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依恋与探索行为的双向模式。她的研究证明,可能影响幼儿依恋行为的因素有:内源性变量(如幼儿气质中的易激惹性),幼儿的内部工作模式,母亲反应的敏感性,影响母亲行为的两种外部因素(社会支持和压力)。

二、关于独立性的综述

(一)独立性的内涵

意志的独立性是指人的意志不易受他人的影响,有较强的独立提出和实施行为目的的能力,它反映了意志的行为价值的内在稳定性。

田祥宇在《儿童独立性培养探析》[4]中表示独立性高低是衡量一个人个性品质(不含道德好坏)优良与否、自我意识水平高低的标志,它也是正确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并形成的主导力量。所以,儿童时期的独立性培养是必要而且至关重要的,我们要关注儿童独立性的发展,找到合理的培养方法,循循善诱。

熊易群在《5-6岁儿童独立性发展的调查研究》[5]中提到新的形势对儿童的成长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必须也应该适应这种要求,在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上多下功夫。应当正确估计幼儿的潜力,尊重他们正在发展着的独立性的要求,尽可能地为幼儿独立性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放手让孩子做一些事情,即使有些危险,即使要经历失败,也应让他们去尝试,要让孩子从小学会独自面对生活,学会从生活中积累经验。

论及国外关于儿童独立性的研究,蒙台梭利是个很好的代表。熊焰在《蒙台梭利论儿童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6]中提出因此,必须使儿童做他力所能及的一切事情.使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把握自己和环境。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其所设计的材料能做到自我指导.自我校正,并取得对自身成就的满足。

(二)儿童独立性的影响因素

邹晓燕在《3-5岁儿童独立性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7]中提出家庭是影响儿童独立性最重要因素;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独立性的发展也可以对儿童的独立性发展的问题起到矫正的作用;儿童的个别差异是儿童独立性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也就是说,在3-5岁的时候,儿童的独立性发展除了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外,也会受到所在幼儿园的教育行为的影响,幼儿园可以与家庭合作,产生家园效应,对幼儿的独立性发展作出积极有效地指导。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我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设计了两份分别关于儿童依恋和独立性的相关问卷各50份,以合肥市市内若干所幼儿园的幼儿为样本,再通过SPSS对这些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到两份数据的相关关系。

(二)研究内容

我通过对合肥市市内若干所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和家长的问卷调查,了解幼儿平时在园内和家庭里的表现,根据表现划分幼儿的依恋程度和独立性发展程度,再从两者之间寻找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三)研究思路

此次研究的研究思路很简单清晰,分别调查儿童的依恋程度和独立性发展程度,再从两者之间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了解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四、研究结果

此次研究目的是要调查依恋与独立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如果存在相关关系那么相关程度又有多少。在此次调查问卷的设计中,为了方便之后做相关对比,两份问卷都设置了20道问题,每道题1分,在20题的基础上进行了程度划分,每个问卷都是划分成3个程度。在独立性相关调查问卷中,3个程度的设定分别为0-7分、7-14分和14分以上,对应的独立程度分别为独立性较弱、独立性发展正常和独立性较强;在依恋相关调查问卷中,是根据依恋的程度进行分类而不是依恋的性质进行分类,所以并不是依恋程度越高越好,最好的依恋表现为安全型依恋,3个程度的设定也是0-7分、7-14分和14分以上,对应的依恋类型分别是是焦虑-回避型依恋、安全型依恋和焦虑-矛盾依恋。根据对回收的问卷的分析之后,决定从性别、年龄(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年龄用大中小班来进行划分)和家庭状况(即监护人的状况如父母抚养,祖辈抚养或父母祖辈共同抚养)进行阐述说明。最后再经过SPSS进行相关分析,从整体上纵观依恋与独立性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是研究结果的陈述。

(一)从性别分析

經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的整理,可以看出,接受此次调查的50个儿童样本中,男生20名,女生30名。在关于独立性的调查(表格1)中,独立性表现较差的男生6名,女生10名,独立性表现正常的男生10名女生12名,独立性表现较强的男生4名女生8名,由此可绘出柱形图(图片1),可看出女生在独立性表现较差和独立性表现较强这两个范围内高于男生,男生在独立性表现正常中高于女生,由此可推论出女生的独立性表现有点极端化,可能独立性很弱,也有可能独立性很强,而男生独立性大多都能正常发展;在关于依恋的调查(表格2)中,表现为焦虑-回避型依恋的男生有5名女生6名,表现为安全型依恋的男生有8名女生有20名,表现为焦虑-矛盾型依恋的男生有7名女生4名,由此可绘出柱形图(图片2),可看出男生在焦虑-回避型依恋和安全型依恋这两个范围内高于女生,女生在焦虑-矛盾型依恋这个范围中高于男生,由此可推论出在正常依恋范围内男生的依恋程度是高于女生的,而女生更容易比男生陷入过度依恋中。

经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的整理,可以看出,接受此次调查的50个儿童样本中,小班幼儿23名,中班17名,大班10名。在关于独立性的调查中(表格3),独立性表现较差的小班幼儿11名,中班5名,大班2名,独立性表现正常的小班幼儿8名,中班9名,大班6名,独立性表现较强的小班4名,中班3名,大班2名,由此可绘出柱形图(图片3),可看出小班独立性表现低于中班,中班独立性表现较低于大班,但是独立性发展的程度的差距不断缩小,由此可以推论虽然年龄对儿童的独立性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也不能说完全正相关;在关于依恋的调查中(表格4),表现为焦虑-回避型依恋的小班幼儿9名,中班4名,大班2名,表现为安全型依恋的小班幼儿3名,中班8名,大班6名,表现为焦虑-矛盾型的小班幼儿11名,中班5名,大班2名,由此可绘出柱形图(图片4),可看出在焦虑-回避型依恋和焦虑-矛盾型依恋的范围中,小班明显高于中班和大班,在安全型依恋的范围中,大班较高于中班和小班,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年龄越小越容易出现不听劝或过度依赖身边成人的状况,而年龄越大则可以根据现有经验和内部机构对成人产生安全型依恋。

(二)从家庭状况分析(即监护人的状况如父母抚养,祖辈抚养或共同抚养)

经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的整理,可以看出,接受此次调查的50个儿童样本中,父母照看的幼儿有24名,父母和祖辈一起照看的有11名,祖辈照看的有15名。在关于独立性的调查中(表格5),独立性表现较差的父母照看的幼儿有8名,父母和祖辈一起照看的有3名,祖辈照看的有9名,独立性表现正常的父母照看的幼儿有12名,父母和祖辈一起照看的有5名,祖辈照看的有3名,独立性表现较强的父母照看的幼儿有4名,父母和祖辈一起照看的有3名,祖辈照看的有3名,由此可绘出柱形图(图片5),可看出父母照看的幼儿独立性表现正常的超过了父母和祖辈一起照看和祖辈照看,而父母和祖辈一起照看的幼儿独立性表现较强超过了父母照看和祖辈照看,而祖辈照看的幼儿独立性表现较差的超过了父母照看和父母祖辈一起照看,由此可推论出,祖辈对幼儿过度溺爱影响了幼儿的独立性发展,父母对幼儿的独立性发展虽然重要,能和祖辈合作取长补短对幼儿的独立性发展更有利;在关于依恋的调查中(表格6),表现为焦虑-回避型由父母照看的幼儿有5名,由父母和祖辈一起照看的有5名,由祖辈照看的有6名,表现为安全型依恋的有父母照看的幼儿有13名,父母和祖辈一起照看的4名,祖辈照看的有5名,表现为焦虑-矛盾型依恋的由父母照看的幼儿有6名,父母和祖辈一起照看的有2名,祖辈照看的有4名,由此可绘出柱形图(图片6),可看出由父母照看的幼儿表现为安全型依恋的最多,有父母和祖辈一起照顾的表现为焦虑-回避型依恋的最多,由祖辈照看的幼儿表现为焦虑-矛盾型依恋的最多,由此可推论出,父母照看的情况下儿童多表现为安全型依恋,父母和祖辈一起可能会有育儿经验上的冲突所以幼儿比较不愿意依恋,祖辈会溺爱孩子所以幼儿在祖辈的照看下容易过度依恋不利于儿童的独立发展。

五、分析与讨论

以下是根据此次调查研究加上对文献资料的查阅给成人在平衡儿童依恋与独立性的建议。首先,儿童的照看者要学会尊重儿童,给他们能够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权利,让他们对周围环境进行初步简单的内化,让幼儿放手去做让幼儿从行为上进行自我独立;其次,父母或照看者要善于“制造”困难,把问题交给儿童来解决,在此过程中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让幼儿从思想上进行自我独立;同时,父母或照看者要随时注意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如果儿童出现明显的不安全依恋行为,要针对不安全依恋的程度进行纠正,切不可因为儿童年龄尚小就忽视;最后,父母或照看者要与幼儿园等幼儿教育机构进行持续有效的联系,毕竟幼儿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等机构度过的,做好家园互动帮助幼儿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为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美]David R.Shaffe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六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2-1.

[2]李凤莲.关于儿童依恋的研究综述.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于海琴.亲子依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80-83

[4]田祥宇.儿童独立性培养探析[J].MOTHERLAND,2013:96

[5]熊易群.5至6岁儿童立性发展的调查与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1995(5):40-42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
点评
二胎家庭中“老大”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独生子女护理假”别沦为墙上画饼
浅谈95后独生子女的问题现状及对策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注意独生子女的“早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