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重构

2021-11-29 13:57徐辰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27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信息技术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0版)》已经正式实施。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发展迅速,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也变化很快,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只是给教学指出了方向,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能守着教材上课,必须以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的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专业学习需要,重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内容重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9C-0035-04

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2020年版)》正式颁布,新一轮的中职公共基础课新课改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与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相比,新版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新课标贯彻了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精神,指明了开展公共基础课程教育的方向。信息技术是公共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的能力。2020年版课程标准颁布后,按新课标编写的教材也正陆续出版。中职校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就是围绕新课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变化趋势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人类推进到了信息时代。目前全国范围内提高老年人智能终端操作及数字信息获取能力的活动正在快速推进,使老年人赶上信息时代。近10年来,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领域取得了重大发展,已进行了大规模应用,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应该较为全面呈现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职业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中职将与普通高中一起,为每一个人提供基础性教育,为全体国民整体素质奠基”[1]。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要在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基础上延续和提高。2007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18年3月颁布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已经由基础的信息基本加工处理拓展到了程序设计、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目前主要的应用领域。

在2020年中职新课标公布以前,中职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依赖于2009版教学大纲。但是,大纲的知识内容已经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无法拓展中职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内容。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上增加了程序设计入门、信息安全技术、人工智能初步、机器人操作等新内容。但与其他公共基础课相比,信息技术本身呈现出快速变化的特点,摩尔定律所反映的信息技术发展更新速度必然要求我们及时更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因此,课程内容的实时更新是教师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必要工作。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中职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还处于过渡阶段,正在逐步适用2020版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教材选用上,《计算机应用基础》(马成荣主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MS Office)教材、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办公软件应用)教材等在不同的中职学校都有使用。

由于当下普遍采用计算机应用等级证书来评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掌握程度,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围绕考试标准来进行,所以中职校在教材的选择上,一方面要考虑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参考中职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证书的规定要求。然而,标准化的考试容易导致机械的知识灌输和重复训练。同时,围绕考试标准开展的教学很难达到新课标中提出的能力素养要求,围绕考证开展的教学逐步走向以题库应对考试的应试道路,这背离了教育的目标。证书通过率的背后不是学生真正的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

2021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迎来了软件变更和题库更新,在缺少训练题的情况下,日常课堂教学的质量差异马上显现,如图1、图2。从通过率数据看,学校2021年的考试全校平均通过率为53%,通过率方差为2.66,而上一年度的考试通过率为80%,通过率方差为0.81。在考后的学生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本次试题偏向综合使用,一道题中要运用多个知识点和操作技巧,而以往题目相对比较聚焦,题目对应的操作要点比较单一。现场的综合应用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考试成绩。虽然总体成绩下滑,但是部分班级仍然保持较高的通过率,这与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教师教学的分析,高通过率来源于教得真、抓得紧,保证学生真正学到本领。从学生的调查了解看,新考试环境下学生对于题目中出现的综合应用普遍掌握较差,从而大量失分,这也说明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开展不够充分,从而导致学生未掌握使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构

目前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中,标准化考试还是进行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除了计算机等级证书外,还有各类技能的等级认定、1+X职业等级证书等。为了矫正标准化考试的缺陷,就要特别注意两条戒律:一是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二是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注意各方面和各层次知识的有机整合,更要贴近生产实际。教学不是为了训练简单重复工作的操作员,而是要让学生透彻理解专业领域的普遍原理,并能将这些原理适用于今后实践中不同的具体工作。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其课程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应用实践,增强信息意识,掌握信息化环境中的技能应用,提高参与信息社会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为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信息技术本身是一门最直接的技术应用型公共学科,课程中的大量知识元素都是直接用于工作实际的。新课标的教学提示部分指出,教师要创设体验情境,选择典型案例。因此,无论教材如何变化,作为教师需要紧扣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不同出版社新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在体例、内容安排上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教师不能直接拿着教材进课堂授课,而要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职业教育面向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专业是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公共基础课的教学需要与专业紧密联系。教学中必须将专业领域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大环境,以此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重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保障课堂的有效教学。

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各个专业领域,围绕章节设置不同项目的传统设计不能系统地体现信息技术对专业的影响。因此,进行知识内容在专业背景下的整体重构是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必然要求。通过研究专业背景、调研典型行业、分析行业中信息技术应用内容、选择行业中合适情境、设计模拟环境、整合信息技术知识六个环节,可以针对学情重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将书本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通过这六个步骤的实施,选择物流专业的学生最能切身感受到物流末梢的环节——社区快递驿站(营业站)作为整个内容重构的基本情境。通过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在快递驿站的工作场景能反映出信息技术课标中的各个知识要素,通过快递驿站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信息技术应用的情境,从而实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解决生产生活的应用问题。经过情境化的内容重构,将信息技术课标要求的知识转换为应用能力,形成具体的学习内容安排,如图3。

从“校园驿站”的内容重构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信息技术课标中的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已经成为整个项目的组成部分,这些知识将成为学生实践“校园驿站”的工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寻找方案→获取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体内容的重构解决了信息技术各知识点间互不相关的缺陷,有利于学生形成运用信息技术从整体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教材中的知识点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需要将知识点融入应用案例中,使学生从案例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要进行基于专业领域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重构,才能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參考文献:

[1]陈向阳.中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背景、挑战与策略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9).

责任编辑:章跃一

收稿日期:2021-08-10

作者简介:徐辰,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昆山,215316)副校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及学校信息化管理。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信息技术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教育部出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