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关系及功能研究

2021-11-29 11:59谭震
国际传播 2021年3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建构案例

谭震

【内容摘要】 城市形象不仅表达了城市本身特色,它还是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梳理近三年(2018—2020年)“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评选获奖城市案例,分析了中国的城市形象与国家形象的基本关系,提出并探讨了城市形象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四个功能维度,即具象功能、情感功能、体验功能、认同功能。

【关 键 词】对外传播;城市形象;国家形象;功能维度

人们提到巴黎,会把它的时尚、浪漫、富于艺术气息与法国紧密联结;提到意大利,则会有诸如“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闪进脑海……城市形象不仅表达了城市本身特色,它还是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

2015年以来,由《对外传播》杂志组织的“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评选成为对外传播领域一项颇具影响力的评选活动。在每年一次的评选活动中获奖的城市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不仅体现了各城市在对外传播工作中的探索和创新,更在讲好城市故事、传播城市形象的同时,如拼图般向世界呈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用个性多元的城市形象为国家形象的塑造添砖加瓦。本文通过对近三年获奖城市案例的梳理,分析城市形象与国家形象的基本关系,并就城市形象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功能维度作进一步探讨。

一、获奖城市案例梳理与分析

近三年“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 共评选出30个优秀案例和10个提名奖案例,获奖单位基本以省、区、市委宣传部(政府新闻办)为主。这40个获奖案例围绕对外传播实践领域,服务国家大局,紧扣时代主题,内容涵盖重大活动、文化交流、城市形象、传播创新及公共外交等多个方面,呈现出当前对外传播实践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其中,获奖城市案例共22个(见表1)。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获奖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南京、武汉、长沙、成都、杭州、青岛、苏州、宁波;案例内容基本围绕塑造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国际传播力而展开。笔者发现,这些城市案例都或多或少地关涉国家形象的塑造——这是城市形象在不同侧面建构国家形象的客观事实,也是本文探讨的城市形象与国家形象关系的内容基础。

在梳理并分析这些案例的过程中,笔者尝试进一步厘清城市形象与国家形象的关系,并归纳出城市形象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功能维度。

二、城市形象与国家形象的基本关系

“国家形象”最初作为社会心理学概念,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随后“在不同学科之间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概念移植和挪用”①。目前,传播学界普遍认为,国家形象是公众对一个国家的综合评判和总体印象。②中国国家形象开始广泛进入大众视野始于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与世界交往的增加使信息快速流动,迅速改变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和彼此认知。③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他者对我们的认知。

“城市形象”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1960年提出。④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看法、观念及由此形成的可视具象或镜像。⑤城市形象的塑造与自然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和区域特色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如何挖掘城市自身的文化资源和独特优势,创新传播内容,突出地方特色,使城市在国际上吸引更多“流量”,中国各地方为此使出“浑身解数”来打造城市品牌,塑造城市形象。比如成都就充分利用地域特产“熊猫”来向世界推介自己,“‘熊猫之声成都国际童声合唱周”“成都‘熊猫小记者全球追访‘一带一路大型公益新闻接力活动”等案例,都用了熊猫这个在全球有广泛知名度的“明星大咖”来加持城市形象推广。

良好的城市形象为城市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同时作为提升国家形象的直接推动力,能为国家带来更好的国际声誉、更强的接纳性和更广阔的国际合作与发展空间。就城市形象与国家形象的关系,很多学者基本认同城市形象可作为国家形象的子系统,认为城市形象是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即作为国家形象建构的一个维度。①但在二者的关系和特点厘清上鲜见学界具体分析阐述。

(一)共生共塑关系

笔者认为,在中国的视域下,城市形象与国家形象存在共生共塑关系。城市形象是国家形象的子系统。作为国家形象的子系统,城市形象是建构国家形象的众多维度之一,是国家形象整体拼图中的个体部分,也是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个角度讲,城市形象是国家形象的缩影,国家形象是城市形象的集合体。

城市形象与国家形象是一个共塑的过程。以城市为单元的形象构建,深刻塑造了国家形象的骨与肉,而国家形象也体现了城市形象的灵与魂。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无法割裂。比如南京主打和平牌,以和平为纽带积极开展城市外交,对外宣介其作为和平城市的发展和追求,同时也传递了中国的和平之声。

(二)个体与整体关系

国家形象具有国家属性,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国家利益。它的目标与诉求是通过多维塑造和传播,获得外部世界的理解、信任与支持,或者改变原有的误解、偏见与敌意,营造良好的輿论环境,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而城市形象各有不同,不同的特性必然产生不同的身份叙事。城市形象注重个性,国家形象则强调整体。

城市形象除了北京作为首都有一定的国家属性以外,其他城市则是围绕城市美誉度展开。城市形象的目标与诉求是通过文化、企业、地标环境、标志性事件、著名人物及市民素质等维度塑造和传播,获得目标受众的好感和认可,以吸引旅游者和投资者。比如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长期打造“上海热线”,对来沪外籍人士提供公益性的信息服务。这个由多国人士组成的“上海热线”,已成为开展国门外宣、传播上海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也进一步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化都市魅力。

鲜明的城市形象一定是个性化的,并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以此来区别于其他城市。较之于国家形象,城市形象更微观、多元。而国家形象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更强调整体性,比如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都是对国家形象比较宏大的概括,突出的是国家的整体性和宏观性。

三、城市形象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功能维度分析

城市形象作为国家形象建构的一个维度,目前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但中国的城市形象在自身建构的过程中,对建构国家形象发挥了哪些作用,具有哪些功能等问题还未见学界具体讨论。在对相关城市形象的典型案例梳理分析后,笔者提出,中国的城市形象对国家形象建构具有四个功能维度,即具象功能、情感功能、体验功能和认同功能。

(一)具象功能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国际形象恢宏大气,政治色彩浓厚,国内其他城市无法与之相比。很大程度上,世界“看北京就是看中国”。2020年“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头部获奖案例即是《首都疫情防控打了一场漂亮的国际舆论翻身仗——北京新发地突发聚集性疫情的国际传播》。在西方抹黑打压中国的极为不利的国际舆论形势下,北京在新发地市场突发聚集性疫情的风口浪尖,全力展开高难度、高强度、高频次的国际传播,一举扭转了自2020年年初以来中国疫情防控在国际上的被动局面,打了一场漂亮的国际舆论翻身仗。北京疫情防控的国际传播案例,有力吸引境外目光对中国理念从怀疑不解到感同身受,再到产生共鸣,主流外媒不仅纷纷点赞北京,更點赞疫情防控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充满希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积极“走出去”以及高站位“引进来”,始终是各城市提升城市形象的一个有效抓手。比如,2018年以“魅力上海”城市推广活动为代表的城市“走出去”活动,将城市风貌近距离呈现给海外社会,尤其是推广活动走进国际知名城市,有效传播了“各美其美”的城市魅力,并让对象国民众感受到当代中国开放发展的生动脉搏。再如,2019年《在世界军运史上留下中国印记——武汉借“军运会”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案例,武汉作为中国首次承办综合性国际军事体育赛事的城市,在全球瞩目的重大体育盛会中,用武汉面孔展现了中国精神,也展示了中国气派和中国军人风采。“走出去”和“请进来”活动,使外国受众通过一个个中国城市的具象,看到和平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当代中国形象。

每个城市都是整体中国的组成部分,而世界需要一个个具象来解读中国。城市就是海外受众看中国的一个个具象。通过这些城市具象,我们向世界展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因此,城市形象对国家形象建构具有一种具象功能。

(二)情感功能

情感是引发受众共鸣、收获好感认知的重要因素,它始终存在于跨文化交流中。以情感互通带动价值互通,通过情感互通达到“情达”,通过价值互通达到“理至”。①讲故事是城市间及国家间情感沟通的有效方式,用生动的故事减少文化折扣,也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而触发情感联结的另一有效方式是强调双方价值的共生性,即关注对方的需求并作出积极回应。

2019年获奖案例《40年回眸,我们和北京一起绽放——40位外籍专家评北京巨变微纪录片》,选取了在北京长期生活的40位外籍人士,用微视频的方式,以改革开放见证者和参与人的视角讲述自己或身边的真实故事,令人信服,通过全球全网推广,形成现象级爆款产品。外籍专家们讲述的北京是带有深厚情感的北京,呈现了北京故事背后中国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展现了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②

积极了解并回应对象国受众的需求,寻求双方价值的共性,这是情感沟通的较高层次,也是形象建构的难点所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国与国的交往带来很大障碍的同时,也为国际合作提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场域。

2020年10月,中英文版《凯哥日记——一个加拿大人的重庆战“疫”》向全球发行。该书以在重庆生活的外国人的视角,真实记录疫情初期3个月作者的亲身经历,体现了中国在抗疫斗争中的有力、有序、有爱,向外界传达了中国的人权观,刷新了世界对中国国家治理和中国制度的印象,呈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由此可见,情感互通是城市形象及国家形象建构和传播的有力支点,情感市场对于城市及国家形象和声誉的影响有时比意见市场大得多。城市形象对国家形象建构的情感功能不容忽视。

(三)体验功能

文化只有在相互交融和吸收中,才能实现“化人”,而亲身体验和感知是文化交融的“密钥”。《把世界上最有创意的群体聚集起来——2018长沙媒体艺术节暨“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案例,用长沙的创意文化主打“青年牌”,吸引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及“一带一路”沿线51个国家70多名优秀青年代表齐聚长沙。通过系列交流和体验活动,对世界青年做精准传播,让他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一个日新月异、蓬勃向上的现代中国,同时也向其展现开放、亲和、富有文化魅力的中国形象。

2020年获奖案例《“艺术振兴乡村”借助民间平台——宁波打造中外艺术家的国际家园》,宁波请外国艺术家走进乡村,近距离体验乡村生活,了解宁波的乡村艺术发展,感受中国的发展速度。可以说,让外国人在亲身体验中读懂中国,在人际交往中感知中国,各城市都积极挖掘特色资源,努力为在城市生活或旅游的外国人提供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文化繁荣、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

中国城市作为境外人士工作或旅行的目的地,同时也是世界对中国“凝视与想象”的目的地。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曾说过:“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这不仅传递出一种打动人心的城市魅力,也反映出欢迎四海宾朋的城市追求。亲身体验胜过万语千言,对城市的体验是国家形象建构人际传播和口碑传播的基础。形象是抽象的,而体验是具体的。对于海外受众而言,运用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知觉和情感体验,通过在一个国家不同城市的游走和生活,来近距离感受这个国家的现实风貌。

(四)认同功能

2019年获奖案例《用南京声音 讲好中国和平发展故事——“辛德贝格:丹麦的‘南京英雄”国际城市交流活动》是一次成功的城市外交活动。为了纪念丹麦人辛德贝格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庇护数以万计南京人民的义举,南京市政府新闻办邀请中丹两国艺术家合力创作纪念雕像,将其赠予辛德贝格的家乡丹麦奥胡斯市,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亲自为雕像揭幕并致辞。此案例成功规避了中外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的隔膜和壁垒,把中国理念、南京实践和国际关注有机结合,以共同话题开展真诚对话,传递了中国人民不忘历史、感恩友人的价值理念,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理念的认同,也展示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文化在不同国家间具有强烈的价值认同功能。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下,城市始终在探索如何利用具有“世界语言”功能的文化符号,来进行易于让全球认同的国家身份叙事实践。

美食无国界。全球各地的人们拥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对于美食的热爱却是相同的。美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并不包含特别的政治含义,它可以超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

为了配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服务国家大局,2019年案例《中國风、亚洲味、国际范儿——“知味杭州”亚洲美食节活动》以美食为媒,架起了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杭州以食载文、以文会友,展示了新时代的城市发展和独特魅力。英国著名城市品牌学者基思·丹尼认为:“根据品牌化逻辑,那些用作市场沟通的食品和菜肴被看作是文化标志、地理代表和其他语境中的表达,它们不能在其他地方被找到,以此来保持其独有的吸引力。”“它还是一个创造故事的过程,这个故事与我们认为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以及更重要的是我们想成为谁有关。”①

可以看到,兼具地域独特性和全球通用性的美食,蕴含着中华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核,在“自我”和“他者”文化之间,使以中国价值观念为核心的味觉与视觉形象得到系统运用和有效传播,进而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东方大国和文明大国的形象认知。

除了美食,音乐也是世界语言。2019年案例《用童真牵手 以音乐对话——“熊猫之声”成都国际童声合唱周活动》用童真牵手,以音乐对话,通过国际儿童音乐文化交流,积极打造国际音乐之都,用艺术增加了中国国家形象的亲和力。

国家形象的建构本质上是一个长期的认同建构的过程,寻求最大公约数是认同建构的基础。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共同愿望,文化更具有世界语言功能,这些人类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被运用在城市形象的构建与传播中,由对城市形象的认同来增进外界对国家形象的认同,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必将润物于无声。

结语

城市形象对塑造国家形象的具象功能、情感功能、体验功能、认同功能,最终会使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中国城市形象展示出一个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国家形象。让城市形象以情感温度温暖人,以价值认同吸引人,是着力提高中国形象亲和力的积极探索;每个城市形象都是国家形象的具象组成部分,让外国受众亲身体验和感知城市气质,也是“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② 的必由路径之一。

(责任编辑:张冬梅)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建构案例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新媒体传播下地铁广告中的城市形象建构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