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庭宇
【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是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对外传播好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我们应当进一步推进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对外传播。具体而言,要丰富传播内容,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对外传播话语的吸引力;创新传播方式,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对外传播方法的针对性;优化传播平台,丰富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对外传播媒介的多样性。
【关 键 词】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对外话语;传播平台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第一大执政党。①对外传播好党的执政形象,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为中国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应对挑战打下良好基础。
就国际舆论而言,美西方媒体涉华政治报道负面居多,“中国威胁论”层出不穷,国际话语权争夺仍然错综复杂。而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解读主要从创建史、自身建设、治国理政、人民群众的支持、全球治理观和国际贡献等角度展开。②因此,应当以建党百年为契机,进一步向国际社会阐明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的幸福而奋斗,使之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更好地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一、研究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关于党的执政形象研究的出发点。有学者将“四个全面”作为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内涵的切入点,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分别彰显了党亲民富民、改革创新、法治公正、清正廉洁的执政新形象”① 。也有学者将“四个伟大”作为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内涵的切入点,认为“伟大斗争展现了党积极进取、敢于担当的形象;伟大工程展现了党勇于自我革命、清正廉洁的形象;伟大事业展现了党笃定信念、坚定自信的形象;伟大梦想展现了党作为民族脊梁、人民公仆的形象”②。本文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③,来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内涵。
近年来,美西方媒体针对中国的人权、宗教、民族政策等议题频频发表歪曲言论,在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报道上存在如下特征:内容上,純政治类报道相对减少,但观点谬误和偏见仍层出不穷;题材上,新闻相对较少,深度报道更是稀少,而言论类文章相对较多;立场上,报道基于本国利益、媒体利益和西方价值观,欠缺中立和客观性;态度上,在复杂的情绪里夹杂着些许好感和好评的文章有所增多,但在这些好感和好评里,也存在着强烈的隔阂和质疑。④
因此,应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形象的对外话语建构,并从传播方式、传播平台等方面提升国际传播力,促进国际受众对中国共产党形成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认知,为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争取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二、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对外传播话语的吸引力
对外传播首先要解决“说什么”的问题。应通过丰富传播内容,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对外传播话语的吸引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认知和了解。
第一,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提供国际受众喜闻乐见的信息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复杂的政治话题转化为通俗的、接地气的、贴近国际受众的话语,提供更加生活化、大众化、热度高的内容,以满足国外受众的信息需求。例如,要对国际受众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形象,可以用“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①的话语来解释人民与国家的关系,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②的话语诠释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用“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③的话语来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又如,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清正廉洁的执政形象,可以用“‘老虎‘苍蝇一起打”④的刚性话语表明党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⑤的形象话语来强调制度对权力的约束等,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理解和认同。
第二,以领导人的话语为切入点,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体验感。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对于治国理政理念的阐释,为国际社会认知党的执政形象提供了一个最为直接的窗口,而且充分彰显了语言艺术的魅力,本身就是增强国际社会情感体验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身体力行在各种场合讲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例如,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指出,“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权利。我们要直面贫富差距、发展鸿沟等重大现实问题,关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关爱贫困民众,让每一片土地都孕育希望。”①这样的胸怀超越了民族、国家、文化、意识形态的界限,放眼全人类的福祉。在众多国际场合,中国领导人通过恰如其分的比喻、诙谐幽默的举例所展现的话语魅力,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对外传播提供了镜鉴。
第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思想底蕴。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伟大民族,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对外传播自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将中国作为“假想敌”,并肆意传播“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抹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对外话语建构中,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营养,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受众群体的风俗习惯、民族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为讲清党的执政理念提供话语资源。例如,可以从“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来阐明中国共产党尊重世界各国政治体制的多样性,从“义利双成”的义利观来阐明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合作中倡导“以义为先、义利兼顾”,等等。与此同时,传播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②,由此寻找不同文化间的共通之处,让国际社会更加了解进而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三、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对外传播方法的针对性
在对外传播中,既要解决“说什么”的问题,又要解决“怎么说”的问题。为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对外传播的实效,必须创新传播方式,为国际受众讲述他们听得懂、方便听、愿意听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第一,注重对外传播叙事的故事性,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生动性。感人的叙事往往具有丰富的细节与情节。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对外传播,既要有民族复兴、中国道路、文明交融等“宏大叙事”,还要具体而微,讲好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不怕牺牲、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故事,为受众呈现生动的故事情节、形象的故事画面,使不同国度和文化背景的受众群体心中产生共鸣。在宏大叙事中,将个人奋斗融入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光辉历程,指出“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实现紧密相联,有助于在国际社会中形成理解“中国梦”的“民意基础”。在人物形象的具体描绘中,应立足人物行为的鲜明特征,刻画中国共产党员忠诚、干净、担当的形象,以此增强国际受众对中国共产党人形象的认同感。
第二,注重传播通俗易懂的政党符号,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直观易感性。政党符号是政党的象征,承载了一个政党在发展过程中经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现实实践所形成的政治认同和集体记忆,传递着其政治思想、价值追求和阶级立场等理念。作为政党价值理念的外化形式,狭义的政党符号一般指党旗、党徽、党章,广义的则涉及文化、精神、价值观等,承担了向公众传达信息的功能。为此,要高度重视政党符号的通俗性、广泛性,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意义,使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更加鲜明直观。例如,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党旗是党的象征和标志,可通过举办国际画展等方式,向国际受众群体介绍“锤头”“镰刀”的由来与含义,讲清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生动呈现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无私奉献、胸襟博大等优秀品质;诠释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第三,注重區分受众,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对外传播的精准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①分众化要求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认清受众的偏好,差异化要求依据受众需求和思想观念的差异进行针对性传播。要根据国家间关系的不同,做好话语方式的区分,例如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与俄罗斯)、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巴基斯坦)、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英国)等。显而易见,基于国家关系制定对外话语建构的策略,有利于实现精准传播。在细分受众群体的基础上,要注意受众群体的接受习惯。此外,要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方式,如“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②,表明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以人民幸福度和满意度为奋斗目标的,使国际受众更加容易理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一系列执政理念。
四、丰富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对外传播媒介的多样性
在国际上,政党的执政形象主要通过媒介传播。这里的媒介是广义的,涉及的主体包括政党、媒体、智库、个人,等等。同理,国际受众也往往通过媒介建构出来的“拟态环境”来了解中国共产党。换句话说,媒介是党的执政形象传播的“中枢神经”。③我们应进一步优化传播平台,丰富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对外传播媒介的多样性。
第一,继续深入开展政党之间的交流,精心打造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对外传播的官方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①。近年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等重要会议在中国举行,为不同国家的政党之间增进互信、加强沟通、密切协作提供平台,也为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执政形象提供了绝佳窗口。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紧密联系,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认同。
第二,注重媒介的融合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对外传播提供更多渠道。针对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运行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② 在网络智能化、服务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党的执政形象的传播由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介扩大到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型网络媒介,媒介之间的界限开始缩小,逐渐步入扁平化、一体化的信息生产媒介组织体系。在党的执政形象对外传播中,应通过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媒体制作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使传播更加及时、专业、生动。例如,以建党百年为契机,推出更多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多语种专题片,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具体化为一张张图解、一段段视频,并通过推特、脸书等海外社交平台进行推广,让国际受众直观地感受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
第三,挖掘和利用能够传播正能量的“网络大V”,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对外传播贡献民间力量。当下,亟需知名专家学者、自媒体人士等走向国际,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对外传播创造良好的网络空间。与此同时,要形成理论研究与人文交流同频共振的局面,加强与友华知华人士的交流,澄清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的误读,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的认知。
(责任编辑: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