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2021-11-29 10:19
关键词:育人思政融合

陈 俊

(遵义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一、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缺乏社会体验、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等问题,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自身社会化的途径之一。由此可见,承载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高校实践育人体现了实践性和教育性的有机统一,顺应了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目前,高校实践育人形式多样,但归结起来主要包括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共通性,这使二者融合发展成为可能。通过二者融合发展,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则必然能够凝聚成高校实践育人的强大合力[1]。然而,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发展还面临一些困境,本文将在分析这些困境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以深化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发展理论研究。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随着高校思政实践教育目标的确立,各高校在实践育人方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由于受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办学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各高校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使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发展实效性不强。

(一)对二者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随着高校实践教学课时的增加,在各专业课时总量不太可能增加的状况下,必然会压缩理论课的学时量,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提高对高校实践育人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发展形成协同育人格局的重要性。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反映出不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在校大学生,均对高校实践教育重视不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只不过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性补充而已,没有必要将其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更不必设置专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时量。所谓的“实践教学”,完全由学生自学,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学习任务,然后撰写实践报告、学习心得体会等相关作业。第二,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三下乡”、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等是非常好的实践教学模式,只需要选择大学生中的积极分子参与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在全体大学生中普及,更没有必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融入其中。第三,部分大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他们参加实践活动不是出于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需要,而仅仅是为了获得第二课堂加分。正是由于相当一部分高校师生对高校思政实践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严重阻碍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发展步伐,很难取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若要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广大师生必须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大力开展高校思政实践教育教学活动,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形成实践育人合力。

(二)二者融合发展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

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政课建设有了明显进步,高校思政实践育人工作也取得了骄人成绩,但仍然呈现出发展内涵不足、融合程度不深等问题,反映出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课程建设、学科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而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虽然高校把实践教学环节纳入了思政课教学大纲,并安排了学时和学分,对实践教学给予了一定重视,但实质上在教学组织方式、经费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无法和理论课课堂教学相提并论;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第二,实践教学具有随意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常安排在课外、校外进行,没有严格的时空限制,尤其是大学生个人自主实践活动,组织者很难实施有效地指导和监管,这就让一部分学习态度上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他们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的考核过程中存在“搭便车”现象,这也说明这部分学生的社会实践带有随意性。第三,部分高校不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为在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不能把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内容有效吸收进来。例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题设置与思政课内容联系不紧密,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之前不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和技能培训,较少安排高校思政课教师跟队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难以发挥,同时也降低了实践育人的效能,致使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二者融合发展的实施方式还有待创新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国内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开展实践教学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作用,积极转变教育发展思路,逐步扩大实践教学覆盖面,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促进了高校思政类实践教育的发展。然而,也不难看出,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发展效果欠佳。其主要原因在于,实践教学环节一成不变,社会实践模式缺乏创新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单一。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所安排的实践教学任务无非是让学生在课外查阅资料,撰写读书报告或心得体会,或者让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义务劳动等。由于这些教学方式陈旧老套,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其实施效果也不太好。第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主体过于单一。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使高校开始注重社会实践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然而,在组织过程中却缺乏通力合作、协同育人的精神。在高校,一般由学校团委组织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多由辅导员担任,而没有将高校思政课教师吸纳到组织参与者的范畴,由于缺少思想政治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难以充分发挥。第三,缺乏创新激励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创新性这一问题由来已久,虽然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也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但单一的实践教学方式在提高思政类实践教学质量上显得乏力;之所以出现该问题,其原因在于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很难调动学生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融合发展。

(四)二者融合发展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涉及高校内部许多部门,要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发展,离不开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保护处等部门的通力合作。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由于参与人数众多,需要提前与企业、食宿地点取得联系,这对实践教育的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无论从高校自身考虑,还是从实践单位角度思考,只有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才能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从而彰显高校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然而,目前在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发展。具体如下:第一,缺乏统一的领导机构。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由学校团委组织实施,由于没有专门负责这两类实践教育活动的统一领导机构,致使这两类实践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互动和交流。第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缺乏转化推广机制。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后,所取得的结题成果仅作简单评比,很少进行转化推广,一是缺乏实践成果交流、转化、推广平台,二是缺乏实践成果信息服务平台。第三,专项资金投入不足。若要积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育活动,并保证实施效果,就离不开充足的专项资金投入;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多高校将经费主要用于校区建设、科研活动等方面,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育人的质量和效果,从而降低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发展的速度。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发展的主要对策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指导思想、实施方式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并且共同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育的功能,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必须采取各项措施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发展。

(一)转变实践教育理念,促进二者融合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高校师生都能够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从主观上认识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在具体行动上去落实。第一,高校领导应当首先转变观念。作为道德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共同肩负着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因此,高校领导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决策者,首先要认识到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共同责任,应当秉承协同育人理念,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将实践育人思想落到实处[2]。第二,高校应当加强宣传教育。一是可以邀请国内在实践教育方面做出成绩和特色的高校领导来校开展讲座,让本校的思政课教师、学生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充分认识到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转变观念;二是组织本校的思政课教师、校团委工作人员、学生工作人员到国内著名高校参观学习,掌握这些高校开展实践教育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育方案,从而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发展。第三,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动员和实践技能培训。目前,在校大学生之所以不太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从主观上认识到实践教育的真谛,认为学好课堂理论知识即可,实践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为了扭转大学生的这一偏面认识,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应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动员和实践技能培训,向他们阐明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实践教育,从而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自觉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整合实践教育资源,促进二者融合发展

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发展,转变观念是前提,而对这两种实践教育资源进行有机融合是基础。应当充分整合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活动、专业实践教育等各类资源,主动适应就业形势变化,立足于大学生自身发展,将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的优势发挥出来。第一,将课内理论基础和课外实践活动整合。在高校思政课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安排一些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既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分小组完成,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此外,按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大学生围绕思政课内容开展实践活动,从而使课堂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大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为将来就业和适应社会提前做好准备。第二,将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资源整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育旨在端正大学生的心态、培养健康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等,只有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种实践教育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目的;因此,只要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有利的实践教育资源全部纳入实践育人的利用范畴[3]。第三,深入挖掘专业实践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与专业课教师加强联系,努力开拓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之路,将思政课的有关内容合理地融入专业课实践环节中,让大学生在专业课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同时使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得到提升。

(三)改进实践教育方式,促进二者融合发展

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方式旨在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建立校级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教学体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全过程,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融合,使两者的教学资源得以有效整合,从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同时也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共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第一,完善高校传统实践育人模式。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应当选择素质过硬的教师作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并对参与活动的师生进行动员和培训,确保高校实践育人功能有效发挥。此外,应当扩大社会实践参与度,将不同专业、年级的大学生全部纳入实践活动参与者的范畴,并鼓励学生选择不同专业的实践主题,实现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这既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够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第二,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仅限于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践,由于受场地所限,加之组织形式单一,导致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很难“活”起来;而课程化后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有了固定的学分和学时,使实践教学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从而有效避免了形式主义,使大学生在接受课堂教育的同时接受社会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三,高校应当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既要组织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传统主题实践活动;又要结合学生各自的专业特点,积极开展“三下乡”、挂职锻炼、服务社区等能够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4]。

(四)创新实践教育载体,促进二者融合发展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使之作为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的载体。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硬件设施也更加完善,这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不断增强,从而彰显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功能。然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却不具备这些优势,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场所不固定,没有像思政课实践教学那样的固定场所,并且在时间安排上也没有规律性,这就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第一,实现实践教育载体共享。在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发展过程中,应当将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基地提供给大学生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使教学资源物尽其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既提升了专业水平,又受到了思想的洗礼。第二,构建大学生“虚拟社会实践”平台。所谓“虚拟社会实践”,是指把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道德教育,使他们在仿真环境下模拟生活、演练成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能力、提高素质的一种新型社会化实践活动。在推进虚拟社会实践过程中,要始终立足于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之需求,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之目的,充分发挥网络实践平台之优势,切实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发展。第三,实现教师指导的网络化。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QQ、微信、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网络通讯手段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全天候的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有效克服了现场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使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五)完善实践教育管理,促进二者融合发展

为了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发展,形成实践育人合力,更好地发挥高校实践育人功能,应当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建立校级融合思想政治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教学体系,探索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实现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5]。第一,在校级层面由校领导牵头成立高校思政类实践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日常运行工作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应当由高校党委书记亲自担任,小组成员应当包括学校团委、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二级学院党委等单位的主要领导,该领导小组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规划和组织;在该领导小组之下可以设置专门的执行机构,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第二,设立专项经费。高校应当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门课程正常运行所需的建设经费,不打折扣地落实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政课生均20元的建设标准,并从活动经费中提取一部分用于奖励在社会实践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第三,完善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和推广机制。一是要建立体现社会实践过程和效果的评价体系。高校可以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大纲,规定相应的学时和学分,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及时反馈活动的优势和不足,应当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详细记录在“社会实践考核表”中,并存入学生档案,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取得切实效果。二是要制定奖惩制度。高校应当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和组织者的工作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并作为该工作人员年终考核和奖惩的重要指标之一。三是要建立社会实践成果转化推广机制。高校应当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并搭建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将开展社会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及时推广普及。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融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