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探析

2021-11-29 10:18阿丽努尔塔斯恒
关键词:劳动时代大学生

阿丽努尔·塔斯恒,陈 玲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2020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强调:“将劳动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由劳动教育直接决定。”[1]劳动对于人类社会的决定作用可见一斑。我们从明确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明晰基本内容、提供具体的实现途径发力,让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落地,以此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劳动教育。

1 新时代加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校通过挖掘劳动教育在育人目标、营造社会新风尚、塑造大学生人格方面的重要意义,旨在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质,通过积极努力进一步让大学生注重劳动教育,满足社会的需要。

1.1 有利于完善我国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的理念。将劳动提高至德智体美同等水平,体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我国的育人目标从传统的“德智体美”跃居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高度,实现了劳动教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相互统一,形成大学生全方位发展的良好局面。劳动教育可以启德、启慧、健体、蕴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显示出其优势。德智体美劳五育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首先,加强劳动教育重在建立大学生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互发展的联系,确保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能手脑并用,理论结合实践。其次,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劳动教育方针,引领高校大学生建立尊崇劳动的意识。最后,系统地开展高校劳动教育,可以呈现出大学生热爱并尊重一切形式劳动的向好态势。贯彻执行好有关劳动教育方针的举措,能应对新时代加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的各项挑战,更有利于优化我国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

1.2 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劳动光荣的社会新风尚

高校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群体,加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有望让全体社会成员得到全面发展,促进全体社会向真、向善、向美进步与发展,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当前我们的社会上仍存在淡化吃苦耐劳的不良风气,因此我们要及时予以转变,重拾劳动精神来巩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让学生对劳动有正确的认识,把劳动视为日常生活的重要手段,自主接受劳动教育。通过加强劳动教育,避免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后出现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弱化导致的淡化劳动的问题。当高校大学生进入社会时,可以凭借他们拥有的正确思想观念共同营造社会的劳动新风尚,营造全社会劳动光荣的氛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今全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在社会新风尚的营造过程当中,劳动是值得我们弘扬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是推动社会新风尚的引领者,在劳动观念的熏陶下增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来引领整个社会的传统和风尚。

1.3 有利于培育和塑造大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不仅要提升身体健康方面的素质,还要加强劳动素质教育,以塑造大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劳动素质教育包括增强体力劳动、提升智力劳动、健全劳动思想品德、培育劳动情怀等。通过开展体力劳动,能够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塑造健康的体魄。智力是人洞悉客观事物并利用知识自主化解现实问题的一种重要能力。在劳动过程中,智力可以体现在开展劳动时的思维角度、文化常识、劳动技能水平等方面。高校大学生表现出的智力劳动是推动其进步和提升自我劳动价值的有效手段。高校大学生拥有积极的劳动思想道德,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劳动潜力的有效开发和劳动积极性的提高。良好的劳动思想品德能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劳动热情,培育大学生励志成才的理想信念。涵养积极向上的劳动情怀是强化大学生劳动认同的关键,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并正视其重要性,最终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高校学子。立足新时代,社会需要全方位完备的素质人才,高校要加强并培育劳动素质,加强劳动教育来培育塑造大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

2 新时代加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

基于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劳动教育最本质的内容是从探讨“劳动教育教什么”的问题入手,其内容主要包含劳动价值、劳动精神、劳动意识三个方面,从这三个方面厘清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

2.1 劳动价值的教育

关于劳动价值马克思强调:“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动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有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3]教育层面他一贯主张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实践密不可分的。马克思提倡生产劳动和教育统一后,能进一步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教育的根本指向是通过优质的劳动价值观念达成对社会平等公正的追求。列宁也提出过青年一代与劳动结合的观点,还有倡导教学与生产同步的提议,提出了对于劳动和教育实行普遍化的主张。在此基础上,思考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价值内容,习近平的“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最新延续,高校要吸收新时代劳动观的重要内容。就个体而言,劳动价值体现在高校大学生付诸其体力和智力劳动参与劳动实践全过程,收获丰硕劳动成果,潜移默化地养成爱劳动、勤劳动的劳动态度上。劳动价值的培育是包含正能量的积极催化过程,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立德有良好育人价值。高校大学生对劳动价值有深刻领悟,是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在高校发展的前提之一。大学生凭借已有的正确认知和取向参与劳动实践,在过程中强化劳动价值,以此加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只有深刻认识到劳动是创造幸福生活、实现美好梦想、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源泉,才能做到珍视劳动,坚持好劳动价值的教育理念。

2.2 劳动精神的培育

劳动精神指的是在劳动过程中个体劳动者坚持先进的劳动理念、秉持正向的劳动态度以及为实现理想生活展现出的良好精神风貌。在新时代的大好前景下,高校正努力促进劳动教育在高校的常态化,营造大学生发扬劳动精神的美好新风尚。劳动精神包括正向的劳动价值观、积极的劳动情感态度、高尚的劳动道德品质。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理应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并被高校普及,它引领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三观,有助于劳动精神在价值观层面提升。培育积极的劳动情感态度可以加深学生对劳动的热爱,让大学生改变被动劳动的现状,领悟劳动精神的内涵,自主接受劳动教育。在把握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情感态度的基础上,塑造高尚的劳动道德品质是更高方面的需求,这一阶段需要持续巩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在实践中不断的实现进步,从而深化劳动精神内核。作为时代新人,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和筑梦者,新时代劳动托起中国梦愈加需要大学生培育实干兴邦的劳动精神。劳动精神的培育绝不是纸上谈兵,高校教育尤其需要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培育高校大学生从内心尊崇和敬畏劳动,劳动即美德,劳动对学生是“充电”式教育,通过劳动实践能够取得宝贵经验。持续强化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大学生能正确认识劳动并作出正确的行为抉择,重视自身追求与劳动付出之间的紧密联系。劳动精神不仅仅是停留在体力上的劳动,更是高尚的劳动价值观念,在我们理解把握劳动精神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劳动教育。

2.3 劳动意识的加强

我们在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过程当中,加强劳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劳动,指的是人类向外界环境输出劳动量或者体现劳动价值的运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即人的一种自觉规律性的认识活动以及人们对自我和环境的认知能力。劳动意识,顾名思义,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能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自觉主动进行劳动的认知水平。在高校教育中缺乏劳动意识的教育,高校教育将面临断层式“华而不实”的劳动教育挑战。培养劳动自觉的能力对大学生是一种启迪性教育策略,能够激发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劳动意识。首先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到劳动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而是汇聚真善美的重要力量源泉。其次,高校大学生通过自身的付出能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正确观念,感受到劳动所迸发出的万丈光芒,由衷欣赏劳动者艰苦奋斗、热衷付出的美好品质,亲身体验式的教育方可丈量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再者,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传统的课程教育,对于挖掘劳动教育深层的本质内容,结合新时代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的渠道还未完善。整体性加强提升劳动意识,能更好地保证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稳步推进,加强大学生劳动意识还任重道远。

3 新时代加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在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如何在具体的实践中实现劳动价值、劳动精神、劳动意识的教育,切实加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去入手。

3.1 积极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课程建设

深入开展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不是要求劳动教育一枝独秀,而是需要联动其他各学科齐头并进。从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同向同行层面将劳动教育与课程建设相互衔接,注重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到课程建设中,进一步落实劳动教育理论。从课程内容来看,新时代高校在拓展并创新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时,可以在课程中增设本地区劳动模范的典型事迹内容版块,总结提炼不同人物事迹所展现出的劳动精神,丰富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从课程方式来看,高校可以依托自身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综合情况制定能够正确考量学生的劳动教育创新课程。设置劳动鉴赏选修课、劳动教育必修课等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习劳动教育内容,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形式的多元性。从课程同向同行来讲,联结劳动教育课同德育课、专业课、体育课、兴趣课程协同发挥效应,创新性开展劳动教育通识课、劳动教育实操课、劳动精神普及课,让劳动教育与四育融合发展,保证任一教育都不掉队。纵深推进劳动教育的课程并行,在劳动中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同向同行的规划。劳动教育与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教育有机衔接,彰显大学教育的优越性。

3.2 有效开展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

劳动文化孕育于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文化进程中,亘古不变的勤奋、创造、接续奋斗的劳动精神始终引领中华民族的大发展。新时代高校发展劳动教育要辩证地从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汲取养分实现培育目标,更要知晓实践活动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占比情况,实践是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新时代高校需要注重实施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一是要定期开展劳动志愿服务,学校与食堂、后勤、保卫等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争取给学生提供锻炼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勤工俭学、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安全监督等多方实践活动,直观地体验劳动的艰辛,进行劳动反思。二是针对第二课堂的开展情况,高校联动社区建立友好互动关系。大学生在寒暑假到所在社区报到,协助社区人员深入走访居民进行帮扶、参观敬老院做慰问活动,关心关照残疾家庭等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参与劳动实践过程,深刻体会劳动教育本质。三是依托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打下的坚实基础,在社团组织中有机地融入劳动教育元素,每学年设立特定的劳动周举办团队劳动实践活动,集体策划、组织、实施活动的所有步骤,增强集体劳动意识。高校大学生通过多样实践能更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视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真正做到尊崇劳动,真正触动内心深处的劳动认同,潜移默化地渗透劳动教育。

3.3 营造高校劳动教育的文化氛围

新时代大背景下,劳动与高校大学生的各方面息息相关。从文化建设层面,可以定期开展劳动模范光辉事迹演讲比赛、劳动模范进校园、网络劳动教育课程等新型方式,在学校门户、公众号、微博等应用中宣传好劳动精神,利用好网络平台的文化建设,让学生更加便捷地进行劳动教育;从文化环境创建角度,高校预热宣传劳动教育系列活动,从学生中征集创意,学校充当监督角色,组织学生操办劳动教育文化节等,让学生自主制定方案策划、管理、布置完成全过程,制作专题海报,张贴主题标识,融通劳动教育文化节的各个环节,创设高校的劳动教育环境,保证师生在学校各处看到醒目的劳动教育宣传。从文化营造方面,可以借助独有的师生交友平台,将劳动教育以生活化的方式投入到师生日常的交往联系中。师生一同参与体力劳动、聆听劳动教育宣讲会等形式,不仅培养师生互动的情谊,享受到劳动的乐趣,磨炼勤奋的劳动毅力,也可以共同宣传并铸造更高层次的劳动教育。

3.4 建立健全高校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

高校应当有针对性地制定一套有方向有参考的劳动评价机制,《意见》中指出:“每学年设定劳动周,高等学校可以设置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4]完善高校劳动教育体制和评价机制,劳动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劳动教育的实现不仅需要学校方面推动开展,家庭、社会方面也要有效联动,各个环节更要落实到位。首先,以学分机制要求全体大学生都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将劳动实践纳入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学分制度中参考,以劳动时长累计、劳动教育研学活动参与证明为依据,确保全体大学生参与劳动,接受劳动教育,学分评价机制保障劳动教育有效发展。其次,制定完备的劳动实践评价机制。利用劳动教育资源、学院发展进步展等育人载体搭建劳动教育平台,强化高校大学生的劳动责任意识,确保实践机制的平稳运行。最后,利用朋辈监督机制更好实现劳动教育的落地实施。依托高校社团及各级学生组织的联动,在学生组织中要求大学生完成相应的劳动任务,评选出同辈群体中的优秀劳动实践者,监督其他学生完成劳动实践,充分彰显学生为评价主体的重要地位,学生更易接受同辈效应的榜样教育,在教育互动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注重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的呼应,围绕“劳动”主题引导育人和引导学生尊重劳动,以劳育人,发挥高校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的育人导向功能。

猜你喜欢
劳动时代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