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管如镜 沈 毅 王鹏翔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社会是企业家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
江北民营企业众多,如何培育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激活更多民营企业社会力量,是助力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江北民营企业为重点调研对象,结合线上问卷调研、企业实地走访等方式,综合分析江北民营企业社会力量,对江北培育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建言献策。
在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进程中,民营企业将扮演重要角色。激活民营企业社会力量,对推动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引导民营企业践行社会责任,为共同富裕提供有效手段。民营企业作为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力量,是收入结构优化和橄榄型社会结构形成的“加速器”。同时,民营企业对内提升员工福利,对外开展对农村及欠发达地区的投资,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拓展思路。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激活民营企业社会力量,强化企业使命担当,有助于进一步激发企业主观能动性,提升主体意识、自主意识、责任意识,通过参与民生产品供给等多种方式贡献企业力量和智慧,积极投身于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构建,创新治理方法,为实现共同富裕拓展思路,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打好扎实基础。民营企业在推动就业创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今国际社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已逐步形成共识,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企业接轨国际的重要一环。激活民营企业社会力量,有助于形成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四梁八柱”型企业集群,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参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
民企社会力量对江北区贡献突出。江北民营企业在慈善扶贫、参政议政、贡献税收、推动就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社会力量。2015年以来,江北民营企业参与慈善捐款,累计金额超4亿元,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东西部协作结对、山海协作工程等作出突出贡献。同时,不少规上企业积极建言献策。2020年,28%的受访企业向区级及以上党委、政府部门等提交建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企业智慧。60%的受访企业设立了党委(支部)并组织党员活动,党组织和党员在企业发展中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此外,民营企业也是推动江北区就业人数增长和人才素质提升的主要力量。
9月9日,江北区“社会企业”荣誉盛典暨“大爱江北”公益慈善启动仪式举行。江北区委统战部供图
践行社会责任反哺企业自身成长。践行社会责任也使得民营企业自身受益颇多,促进其良性发展。积极参与慈善公益扶贫活动、科研创新活动、社会组织活动以及参政议政活动的民营企业,对人才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其营收和盈利能力也随之提升,且普遍具有更大的行业影响力。
民营企业参与慈善扶贫事业规模和手段有待改善。近三年来,江北区参与慈善捐助的民营企业总数不足400家,占全区近2万家民营企业比例相对较小,捐赠总额仅占社会捐赠总额的约18%。同时,民营企业参与慈善捐助未形成长效机制,大部分民营企业对于慈善活动的投入仅限于偶发性捐助,民营企业较少设立慈善基金以供年度常规性慈善捐助。存续的冠名基金中,也面临着到期后难以续约等问题。此外,民营企业扶贫以政府引导下的消费扶贫为主,对欠发达地区上下游产业链带动作用有限。
民营企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氛围还未形成。大部分民营企业缺乏慈善公益理念,企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氛围不够浓厚。一方面,大部分民营企业忙于自身经营,并未很好地认识到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与自身经营发展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政府在推广慈善公益事业、鼓励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宣传缺乏多级联动,对先进典型企业优秀事迹宣传较少。
相关政策制度有待完善,民营企业发挥社会力量动力不足。通过对50余家民营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实地走访了解到,企业发挥社会力量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创始人的社会责任感、企业文化、企业自身对政府呼吁响应积极性等内部因素。但由于顶层设计重视程度不够,培育目标不清晰、培育手段缺乏、激励机制不完善,大部分民营企业通过发挥自身力量解决社会问题缺乏外部动力。
探索建设“社会企业创建标兵”先进典型评选体系。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明确“社会企业”更具时代特征的概念内涵。结合国际、国内有关标准体系和江北区实际情况,从社会责任、经营治理、科技创新、员工权益等多个维度设计评价指标,不断完善江北区社会企业创建标兵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相关政策优惠等规定,制定客观、全面、可执行的评价体系和落地性强、激励性强的政策。发动全区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评选,对在慈善扶贫、就业吸纳、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民生产品供给等方面贡献突出、社会价值显著的民营企业进行公开颁奖和荣誉表彰。打造江北区社会企业品牌,对入选企业的优秀案例进行报道,树立示范效应;优先考虑入选企业研发补助、技改补助、科技保险保费补助、贷款贴息申请,鼓励政府采购优先考虑其产品和服务;与本地银行、券商、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为入选企业提供金融业务绿色通道,优先为其安排贷款审核、债券发行、保险理赔等工作;为入选企业提供报关、企业年检、各类认定、项目引进、租房等方面的快速通道。
创新财政政策和金融手段激励企业。创新财政激励政策,落实和完善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探索提高民营企业公益性捐赠支出税前抵扣比例,积极争取完善慈善信托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民生事业相关投资,对现代农业、乡村电商等产业投资,以及本地企业在对口扶贫地区投资提供财政贴息支持,引导企业扩大民生产品供给、发展富民产业、缩小地区差距。与银行、券商、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创新各类金融支持。支持银行为企业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民生事业的投资提供专项信贷资金;围绕改善生态环境等目的,推动本地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社会责任债券等新兴业务模式。
拓展宣传及交流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共同富裕政策宣传下沉基层。加强基层部门与辖区民营企业间有效联络,及时、清晰地向企业宣传全区开展的各类慈善、帮扶工作的形式、目的和意义;帮助企业清楚地了解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评优加分等相关政策优惠,更好地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全面开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宣传工作,明确企业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加强企业对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定期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依托专业机构、行业协会,就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提升慈善公益事业专业化水平、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等主题开展公益培训。
鼓励践行社会责任的多元形式。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多元形式常态化践行社会责任,推动企业结合自身业务优势,创新共同富裕实践和慈善公益扶贫等工作的手段,扩大企业社会责任的辐射范围。引导企业通过兴办社会公益实体、设立慈善冠名基金等模式常态化开展慈善公益扶贫等工作;鼓励企业将自身经营与扶老育幼、低碳环保、教育培训、农业现代化等民生问题相结合,拓展业务范围;鼓励企业重视员工关怀,开展员工技能培训,提高员工商业补充保险覆盖率,实施员工安居政策,全面提升员工福利保障水平,在企业内部先行开展先富带动后富;鼓励企业通过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等模式,积极参与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鼓励企业发动员工参与志愿者工作,培养员工慈善公益意识,加强企业内部慈善公益氛围;鼓励企业开展就业扶贫,为各类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培训、技能培训。
加强部门间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发布联合倡议,多部门统筹规划企业社会责任培育工作和政策制定,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各部门合作建立一站式平台,精细化管理慈善冠名基金,提升信息透明度;发布公益项目清单并支持企业在线认领,提升定向捐款和公益活动参与便利度;为企业和社工机构、志愿者组织等提供资源对接,提升社会公益事业专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