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锦的文化创意性保护新模式

2021-11-29 15:52:49李丞
魅力中国 2021年39期
关键词:抢救性壮锦织锦

李丞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3)

壮族织锦技艺是我国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凝聚着广西壮族的手工技艺、审美境界、情感寄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广西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代表之一。

广西手工纺织最早始于新石器时代,陶纺轮在百色、平乐、平南的出土,说明广西的先民的手工技术在新石器时代得到了大幅提高。壮锦作为壮族织锦技艺的工艺美术织品,历史可追溯到汉代罗泊湾汉墓出土纺织机。北宋年间,壮锦凭借色泽艳丽、别致的图案,在蜀锦院被列入贡品织锦之一,壮锦也因此与云锦、蜀锦和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壮锦的发展经历了从民间到贡品,再到衰落,进而“爬起”再传承发展的艰难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通过一系列举措,持续做好非遗项目保护顶层设计、规范非遗项目的认定程序、强化非遗项目的保护措施等。我国于2004 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 年先后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两个重要文件,进一步界定非遗的定义和范围。201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的颁布实施,从法律层面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保驾护航。

一、当前我国非遗保护的模式

当前,我国的非遗保护是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同时鼓励在保护中利用、以利用促保护,根据不同的非遗项目,形成了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等三种保护方式。

(一)抢救性保护

我国产生并流布于民间的非遗项目自身脆弱,抵御外部文化冲击防御性低,造血能力低。在城市化进程加快、传承后备力量不足、传统技艺创新少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下,“抢救第一”也就成了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非遗抢救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非遗普查,建立四级非遗代表性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体系,设立非遗博物馆等。在摸清了我国非遗家底的同时,抢救了一大批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

(二)整体性保护

发源于欧洲的整体性保护最先应用于物质文化遗产,随后延伸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5 年通过的《西安宣言》清晰地将整体性保护应用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整体性保护也因此成为非遗保护的重要方法。近年来,我国省、区、市通过建立“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等模式,以“生态区”为载体,对本地区的非遗项目进行整体性保护。2020 年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也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为主题,聚焦非遗整体性保护,共同探讨非遗的整体性保护路径。

(三)生产性保护

生产性保护理念最早由王文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中提出。《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生产性保护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是指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1]。生产性保护是我国开展非遗保护一项积极探索,在“保护”目前非遗项目全部核心真实内容的前提下,使非遗项目能够适应时代,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新的文化形态呈现在大众面前,形成“活态传承”。我国自2011 年起已先后公布了两批共98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这有助于展示我国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成果。目前,我国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类别的非遗项目均采用生产性保护的模式。

二、壮锦的保护需要新模式

壮锦经纬相间严丝合缝的精巧织锦技艺以及山、水、花、鸟、虫、鱼、双龙戏珠、双凤朝阳、鸳鸯戏水、雄鸡报晓等栩栩如生的艳丽图案[2],深得古代上层社会的赏识,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壮锦这一汇集壮族人民智慧和情感寄托的织锦技艺杰作逐渐远离了生活刚需的中心。

(一)壮锦的保护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壮族人民视壮锦为珍宝。新中国成立前,广西忻城县、靖西县和宾阳县等地,大多数居民以织锦为生,织锦机是当地家家户户必备的生产和生活工具,壮族织锦在这些地区十分盛行。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文化传承发展的政策文件保障和推动下,壮族织锦技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壮锦企业的建立改变了家庭作坊生产方式,在排子机和龙头提花机的加持下,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经济效益。

近年来,商品经济和快消文化持续冲击着传统手工技艺和文化遗产。壮锦已不再是壮族姑娘养家糊口的首选项,壮锦也因其需要设计图案、制成花本后才上专门织机织造,工序繁复、耗时费力,无法形成大规模产量,也无法如十字绣一样在百姓中普及,陷入了生产成本高、入行门槛高,实用价值低、经济价值低、产品销量低、艺人收入低的发展困境,随着壮锦被面和背带芯在圩日上的消失,也标志着农村和民间壮锦的衰落。

(二)当前非遗保护模式点燃了壮锦保护的星星之火

进入20 世纪以来,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拥有5000 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们责无旁贷。“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一非遗保护原则的提出,为我国非遗项目如何开展保护指明了方向。

为抢救我国濒临消亡的优秀传统文化,国家通过设立非遗代表性名录和传承人制度,记录、收集、整理了一大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壮族织锦技艺作为壮锦的织造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代表性项目。壮族织锦艺人谭湘光成为壮族织锦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她的“四凤纹”壁挂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谭湘光的徒弟黄爱群织绣的壮锦《和平鸽》获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最大的壮锦”荣誉。通过抢救性地完整收集和记录壮锦各项资料,为壮族织锦技艺追根溯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基础上,壮锦也逐渐探索出了一条生产性保护的道路。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建设研究开发基地,挖掘广西织锦的文化内涵,开发广西织锦成为旅游产品,实现织锦的产品化;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创立“金壮锦”民族文化品牌,则是实现了壮锦的品牌化;靖西县壮锦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这些都是壮锦进行生产性保护的最好体现。

抢救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为壮锦的保护点燃了星星之火。笔者认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文化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年轻群体中流行的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壮锦保护的新模式,将带动与壮锦相关的设计、包装、推广、研学等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效益转化。

三、壮锦要实现遗产向资源化转变

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人类通过文化创造留下来的、可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就叫人文资源。人类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如果只是静态地存在,甚至在博物馆里,与现实生活没有联系,就只能称之为遗产,只有当它们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社会活动及社会的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后,才能称之为资源[3]。因此,当壮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没有发生联系的时候,它将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遗产;当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成为推动文化发展和产业开发的对象时,就从遗产转化成了资源。因此,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壮锦作为壮族人民创造的文化财富,除了具有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民俗价值以外,还具有经济价值。壮族织锦技艺织造的壮锦既是精巧的工艺品,也是具有稀缺性的文化资源,它的纹理图案、情感寓意都是原创和唯一的,这也将是它成为资源后可增值的部分,蕴含着巨大的开发价值。《非遗法》中也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因此,壮锦必须走出“故步自封”“闭门造车”的发展模式,要强化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紧密联系,将壮锦中凝结的壮族人民的智慧结晶转化为可供创新创意、可利用的优质资源。

四、壮锦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壮锦作为非遗项目壮族织锦技艺的成果呈现,即使在“不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和“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两个层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不能充分说明它已经得到了有效利用和充分开发。因为文化创意产业与非遗项目的碰撞,将激活非遗项目的“富矿资源”和发展活力。著名的“故宫超级IP”,就是将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和时尚元素注入故宫的历史文化资源中,经过整合、设计,形成独一无二的故宫文化创意品牌,并衍生出一批原创的文化创意产品,从而带动故宫文化的宣传和经济效益的实现。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与非遗的融合中,强调原创、个性和价值是文化创意的核心内容。非遗项目与文化创意产业是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关系。

对于非遗项目,文化创意产业是非遗项目密切联系现代社会和大众生活的有效途径之一。杭州G20 期间推出了将江南工笔写意画与高端餐具相融合的“西湖盛宴”主题文创餐具,立足于现实生活用品,将工笔画元素融入其中,打造了具有我国江南风格的高端餐饮用品,这就是文化创意产业为非遗项目带来的“福利”。对于文化创意产业,非遗项目则是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和创新资源与素材。中国的国宝熊猫和中国功夫作为创作元素和素材,被美国动画公司拍成热卖系列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这就是文化创意产业提炼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开发利用的典型成功例子。

壮锦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是为壮锦在抢救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之外,开辟了一种新的保护模式,即文化创意性保护模式。笔者认为,壮锦的文化创意性保护模式可分为三类:

(一)提升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人审美观念,在保持壮锦原有文化精髓和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提升壮锦织造原料品质,如利用纱线、蚕丝等原料进行纺织,全面提升壮锦产品品质。

(二)融入

将壮锦中的勾连云纹、方格纹、编织纹、羽状纹、水波纹、同心圆纹等纹路和花、鸟、虫、鱼、兽等图案作为设计元素[4],融入日常生活用品、饰品、数码产品周边产品以及城市高楼建筑、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中,凸显壮乡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同时也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无形保护着壮族的织锦技艺。

(三)传播

将反映壮锦强大精神动力的《一幅壮锦》拍摄成为动画电影,吸引广大青少年关注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编纂艺术创意教材读本,通过进行绘本涂鸦、模拟编织等手工,让壮锦的保护从娃娃抓起。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打造壮锦专属文化IP,打造周边衍生品,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广壮族织锦技艺。

结语:壮锦从产生到传承发展迄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有过鼎盛也有衰落。当今虽然通过抢救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壮锦已得到较好保护,但面对数字经济和快消文化的到来,壮锦的保护需要新的保护模式确保自身持续传承。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与壮锦的融合发展就成为文化创意保护模式,通过提升、融入和传播三类方式保护和传承壮锦的图案样式、生活寓意和情感内涵,在更广阔的平台传承和传播广西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抢救性壮锦织锦
瑶族织锦
帛锦时韵*
艺术品鉴(2021年24期)2021-09-10 03:59:52
保护与创新:非遗视角下壮锦创造性转化研究
太原市阳曲县西殿村龙山时期陶窑遗址抢救性搬迁保护技术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抢救性手术治疗1例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
歌海(2018年5期)2018-06-11 07:02:15
织锦古韵(七绝)
宝藏(2018年1期)2018-04-18 07:39:35
“弋阳子弟”踏歌来
——弋阳腔传统曲牌抢救性录音
影剧新作(2017年4期)2017-03-22 05:47:18
汉代织锦图案的排列方式研究
丝绸(2015年8期)2015-02-28 14:5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