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叙事留白分析

2021-11-29 15:11:18万维玮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
关键词:海明威战争动物

万维玮

(南昌市第五中学,江西 南昌 330000)

《桥边的老人》是海明威的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短篇小说,篇幅短小,取材典型,选自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第一篇课文。小说文本在叙述上独具特色,呈现出海明威小说创作“冰山理论”的独特风格,构成了富有张力的叙事氛围和艺术效果,呈现出叙事巧妙留白,以有限视角、有限情节、有限的画面隐藏着“八分之七”未说的情节和“反战”主题。从水面到水下,多层次的立体结构表达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渴望这一主题,隐含着对人类精神和命运的关注,体现了海明威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对小说文本叙事留白的深入分析,既是对“冰山理论”的深刻诠释,更能激发学生主观思考能力,通过作者的客观化叙事和读者的主动思考来填补空白,实现对主题的升华。

一、有限叙事视角隐藏作者独特的创作意图

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冰山理论”,开创出“冰山文体”。福楼拜在给友人路丝·柯蕾的信中说:“作家在作品中应该像上帝之在宇宙,虽然无所不在,却又不见其形。”《桥边的老人》选用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视角,“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这场战争的参与者。小说采用一名侦察兵的有限视角作为叙事的角度,“我”的视线所及,就成为小说文本的图画边界,“我”之所想就成为小说文本叙事深度,“我”之所说就成为小说对话选择的基调。

“我”作为侦察兵正在执行最危险的战场侦察任务,职业特性使我善于用眼镜观察世界,所以经过这座桥时,发现了与周围的环境和逃难人群格格不入,一动不动坐在路边的老人。文中描述“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这里用一个“涌”字表现在战争下争先逃命的逃难大军,而在争先恐后奔逃的队伍旁,静静坐着的老人显得更加突出,逃难队伍的庞大凸显出老人的弱小,老人的弱小又突出战争的残酷,战争所过,不论男女老少皆成炮灰。

小说文本的展开通过有限视角这一叙事方式,用零度叙事的方式将老人的经历客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对话中,“老人”对“我”讲述他的遭遇、来历和对动物的关心……使故事的叙述更加亲切真实,增加叙事的可信背景。我接连问老人“你从哪儿来?”“什么动物?”“你没家?”“你的政治态度怎样?”通过老人的一连串话语,刻画出一名与动物相依为命,无依无靠的普通的老人形象,小说中甚至连“我”的名字也没有,“我”和”“老人”只能成为文本的一种象征符号。而老人所遭遇的处境正是战争环境,小人物在战争硝烟下背井离乡,不会有家、不会有动物、不关心政治,连名字也不会有的艰难遭遇,所有一切都在战争机器下如“尘埃”般回归大地。小说文本呈现的是一个浮桥的小场景,所接触的是受战争影响的底层小人物,作者巧妙地把对人类在战争中的命运的关注隐藏在小场景、小人物之中。在关于“动物”“家”“政治”的寻常对话中,使读者独自面对故事最深层的内蕴,体会到海明威对战争的揭露与控诉。

二、情节留白隐藏作者宏大的叙事聚焦

情节是小说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桥边的老人》情节简单,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情节推动简洁顺畅,海明威就像一位刀斧手,大刀阔斧地砍掉没有必要的情节,叙事极为简洁。连“我”这个侦察兵做敌后侦察最容易吸引读者的故事情节也只有“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一句简短的话。文本开头描述了一个战前逃难的场景,简单介绍小说情节展开的环境。主体情节的推动都隐藏在我和老人的简短对话中,通过对话,将文本主体一层层推进,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隐含深意,对主题进一步深化。

“战争”是海明威作品中的关键词,他善于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战争中被历史遗忘的小人物,正是选择了小人物小场景的叙述,在家长里短的闲聊中,引导读者在文本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文本的解析,并根据只写出的“八分之一”,细品小说主体隐藏的信息,通过联想对战争环境进行重新建构,对生命的摧残,对家园的破坏、对一切的毁灭,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对战争罪恶的揭露与控诉巧妙隐藏在两个小人物的简短对话中,通过作者、文本、读者合力建造小说世界的过程,实现对战争叙事这一宏大主题的实现。

小说中一位侦察战士和一位逃难的老人,他们的心灵饱受战争的创伤,肯定有极其复杂的情感。但是遵循“冰山原则”的海明威,并没有让他笔下的人物如祥林嫂般述说自己的不幸,也没有深刻地剖析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而是用“不动声色”的叙述手法冷静客观地“显示”人物之间的对话。通过物质家园的摧毁揭露故事背后无数无辜人民的痛苦和绝望。“在强大的现实环境面前,人物是那样的孤独和渺小,种种不尽人意而又无法改变的环境,像梦魔一样束缚和压抑着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在两人对话中,“我”首先问及家乡,“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因为战争,家乡已经只存在于记忆中,因为战争,不得不离开,实在没有办法,所以“最后一个离开”,只剩故土难舍的惆怅;接着,便谈到动物,文本多次提及,而且说得很详细,“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在远离故土的逃难途中,老人依然关心着他养的动物,仿佛自身的苦难并不算什么,老人主动介绍自己照料动物的经历,在兵荒马乱的战争中,疲倦的老人渴望分享那段曾经安稳幸福的岁月,他的心中隐藏着渴望表达的语言。老人没有亲人,动物们与他相依相伴。曾经照料的三种动物就自然扮演了老人家人的角色。提到家乡就会让老人想到朝夕相处、可能存活着的动物朋友们。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就连动物都无法留在身边陪伴自己,人性中残留的最卑微的一点希望和幸福都已被剥夺,但只要它们还有活着的希望,老人瞬间一丝“惊人”一笑。惨况固然令人十分痛心,但也更能显示出老人对动物生命的尊重,体现出人性的光亮和可贵。

老人旦夕难保,仍关注着几只动物,体现出老人对动物的同情和对它们未来命运的担忧。生命无界,老人对生命的大爱与战争对生命的伤害形成鲜明对比。“我”两次询问老人“什么动物”,这是海明威采用慢镜头让读者在细读中能够深入思索。山羊象征战争中的普通人民,温顺、无辜、卑微;猫代表着躲避战乱能保护自我的人群,象征着人性中追求自由、独来独往、不愿随波逐流的个性。鸽子,性情温顺,视为和平、平等的象征。“我”问:“鸽笼没锁上吧?”老人回答“没有”则进一步增添了人们对和平的希望。在两人对话的逐步深入中,战争对家园的毁坏、人民的戕害,人性光辉的意义已经从文本中呈现出来。

精神家园的毁灭,隐藏着作者基于人道主义的反战立场。在小说文本中,叙事发生的时间随着浮桥的车流从“涌”到“不多”,再到“已经看不见大车了”,而老人在战争中不仅失去了亲人,朋友、动物,就连同为底层的难民流,也弃他而去。从这细微的情节中,深刻隐藏了老人在战争浩劫中的孤独、无助。在对话中,“我”对老人也是深切关怀,一再劝离,在每次对话中都给老人求生的力量,出处隐藏着人性的光芒,但老人“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明知向前就是生存的希望,老人仍然不走,不仅是因为体力不支,更是是对家乡的留恋和对未来的茫然,隐喻老人精神寄托的覆灭,老人已经放弃了求生的意志,只剩下“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句反复自言自语,暗示读者去思考是谁毁掉了原本平静的一切?充满对过往幸福寄托的思念,隐藏着战争对人性彻底的摧残。正如基辛格在《海明威与死去的神》的评论中所指出的:“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唯有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会变得诚实起来,这一点与存在主义的主人公们一脉相承。也就是说,海明威所主张的“无”与海德格尔或萨特的“无”保持了一致。”

在小说结尾,文本写到“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进一步启示读者思考其隐藏深意,礼拜天本应该休战参加祷告,特别是在复活节这样重大的节日期间,而战争依然在摧毁一切,犹如国画中画山不画水,留白尽得水神韵,使读者对文本主题进入深层次思索。

三、平凡镜像隐喻作者深刻的象征主题

叙事的留白正是为托起隐藏的主题和意蕴,海明威在小说创作中,善于刻画平凡镜像,来隐喻深藏水中的那“八分之七”的主题。《桥边的老人》在叙事过程中,选择了“老人”“桥”“尘土”这些平凡但又蕴含深刻意义的镜像,化成作者惯用的写作意图符号。所以在文本解读中,理解了这些镜像的隐喻之意,就能够深层次把握文本呈现的丰厚的主题内涵。

“老人”形象是海明威在很多小说中喜欢刻画的形象,《桥边的老人》中描写的老人,戴一副钢丝边眼镜,连名字也没有,这是文本主要镜像。这一形象从自然人角度看,是人生暮年,生命已经进入日暮黄昏,生命力渐行渐少,是人自然生命的“本质苍白”;从社会人的属性出发,老人无名,没有名字也超越了这个具体形象,无限扩大文本自然属性,获得了这一类人的共性,象征着在战争面前,所有同老人一样的弱小者共同丧家死亡的命运。

“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联通两界的通道,“桥”这个意象又与隔河阻碍情结有关,是渠道、通道的一种隐喻;而在西方,桥本身的意象可能并不像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那么丰富,它要更简单和单纯一些,虽然它含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但是通常都作为一种审美的对象而被人观照。在小说文本中,一座浮桥静静地横亘在水中,一边是法西斯的铁蹄,一边是生存和希望,踏桥而过,由死向生,希望不再有阻隔,“桥”成为文本的经典意象,这是“桥”这个镜像呈现的第一层寓意,联通死亡和生存的通道。现实中的桥容易过,但老人最终拒绝走,因为“那边我没有熟人”“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说明老人内心的精神和信仰的泯灭,使老人内心生存和死亡的联通桥梁已经无法度过,从物质到精神,都已经被战争摧毁,从更深层次隐喻战争所带来的不仅是现实的破坏,更是对文化和信仰的毁灭。

如《圣经》所言“尘归尘,土归土。”这是所有生命的来处和归处。“尘土”一词在文本中多次提及,开篇逃难时,“衣服上尽是尘土”,两人对话结束时,老人“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文本虽然没有直接说老人的死亡,但是当战争让老人远离家乡,远离自己朝夕相处的伙伴,战争剥夺了他与未来的联系,对未来的迷惘使老人丧失了逃生的欲望。从动物们“会逃的”“逃不动的”“不知逃的”到老人“不舍得逃”“最后一个逃”“逃不动”“不想逃”,我们发现越是想摆脱命运的桎梏,宿命逻辑越是让身陷其中的所有人都“逃无可逃”,在战争面前,人命如草芥,只是微不足道的数字。就像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序言中所说:“作品就是一场悲剧并不使我感到不快,因为我相信生活就是一场悲剧。”小说结尾说“这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其实“或许”和“幸运”等词语隐含着作者对老人无法逃过的不幸命运与死亡宿命的悲痛。正如海明威所说:“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律看待。”正如威廉福克纳所说“人性是唯一不会过时的主题”。

文本于留白处尽显言外世界的宏大和复杂,有多少读者就能构建起多大的小说阅读世界。《桥边的老人》叙事留白,也正是海明威“冰山文体”着墨于水上八分之一,隐去水下的八分之七。所以在文本的阅读教学中,需要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通过文本所言这个引,去想象,去再创造,才能真正探寻到文本之后的主题,与小说世界产生共鸣,体味无言之处的神韵。

猜你喜欢
海明威战争动物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心声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 08:31:40
海明威名言
银潮(2021年1期)2021-01-16 09:12:14
海明威:《雨中的猫》
被风吹“偏”的战争
学生天地(2019年32期)2019-08-25 08:55:12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他们的战争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动物捉迷藏
有趣的动物
幼儿园(2015年2期)2015-07-13 08: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