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东平县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井立义
/ 泰安市农业农村局经管站 陈挺
“俺就信服咱村党支部的合作社,帮俺承包大棚,教俺种植土豆、哈密瓜,每年收入两三万元,彻底脱了贫……。”说这话的是东平县梯门镇东瓦庄村残疾人贫困户陈兆行,他口中的“合作社”则是由该村党支部领办的东平县蓝天林果专业合作社。
东瓦庄村位于美丽的九顶凤凰山下,村庄依山而建、环境优美,村 里468户、1780人, 3000余 亩耕地。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户收入低、集体不富裕一直是这个村的底色。
2015年,村“两委”换届,选优配强了村级班子,曾经种过田、跑过车、办过厂,且年富力强的王兴宝被选为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支部一班人就深刻认识到,只有支部“活”起来,党员“动”起来,民心才能“暖”起来;只有筑牢基层堡垒、发挥党员作用,才能提升党组织凝聚力、推动集体经济跨跃发展,实现穷山村华丽转身。
“我一定要将自己的责任、热情、智慧和心血全部奉献给东瓦庄村的老少爷们,带领大家实干脱贫奔富路。”就任党支部书记的第一天,王兴宝就立下誓言。
“民穷村弱”的症结在哪里?王兴宝和他的伙伴们开始“把脉会诊”:东瓦庄村素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年复一年小麦玉米轮作,产业结构单一,造成村民致富受阻、集体增收困难。坚持“产业为根、基础在村、核心是人”的理念,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可持续高产高值产业,助农增收、才有圆梦小康的可能。
机遇不期而至。2016年初,由县委组织部牵线搭桥,东瓦庄村与“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市的文家街道桑家营村结成对子,王兴宝随即带领“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前往考察学习,最终确定了通过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发展现代高效果蔬的路子。“从寿光回来后,我们给农户算好经济账,流转土地1300多亩,建设高标准大棚246栋,形成蔬菜林果示范园,种植哈密瓜、猕猴桃、葡萄等经济农作物,从种子供应、技术指导到产品销售,初期都由桑家营村包办”,说起最开始建大棚的事,王兴宝依然有满满的成就感。
王兴宝组织大家学习法律法规、请教专家学者、借鉴典型经验,决定由党支部牵头领办东平县蓝天林果专业合作社,聘请专业团队分3期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农户以土地经营权、村集体以资金入股,合作社负责建设棚体,根据农户意愿实行承包经营。合作社注册东平果蔬康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具体处理市场考察、农资采购、技术指导、病虫害统防统治、品牌创建、质量检测、产品销售等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或办了也不划算的事情,实现“生产在家,服务在社”。
精准产品定位。按照东平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促进绿色发展”的要求,合作社积极参加“省级食品安全县”创建,王兴宝说:“合作社按照标准化生产,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只施有机肥,严把质量关,一心种植放心果蔬、精品果蔬。”合作社产品除平时自行检测外,定期委托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并将出具的检验报告对外公开发布。合作社向社会庄严承诺:不生产、不销售不合格的果蔬产品。
强化技术培训。合作社制定培训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培训方式、参训人员、学习内容等,并按计划抓好落实。积极派员参加省市县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注重提升员工综合素质;签约专业技术员全天候开展技术指导,破解农户栽培技术缺乏、管理经验不足的难题;与山东果树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示范园作为科研基地,承担研究课题,进行技术攻关,安排学生实习,定期邀请专家教授来社进行指导培训。
实施品牌战略。合作社始终注重品牌培育,走质量兴社的路子,注册“馋嘴王”商标,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通过线上推广、线下采摘的方式,销往全国各地。示范园采用水肥一体化微滴灌技术,生产的红玉葡萄、猕猴桃、哈密瓜等果蔬品质优、甜度高、卖相好、销路畅。“好酒不怕巷子深”是合作社产品的真实写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合作社以果蔬生产为抓手,引导贫困户靠双手勤劳致富,多劳多产,多种多得,尽快走出困境。合作社被县人社局、县扶贫办命名为就业扶贫基地。上文提到的陈兆行,就是紧跟党员干部、依靠承包合作社果蔬大棚,摘掉了贫困帽子。“我有3个大棚、4亩多地,都种了哈密瓜和土豆。收入比以前只种小麦、玉米高多了,家里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了”,陈兆行非常知足。
像陈兆行这样的贫困户,东瓦庄村就有40户,都是通过嵌入“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精准扶贫新模式,或承包合作社大棚,或入社务工,实现了“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小康路上一个都没落下。
同时,合作社示范园还辐射带动周边8个村,能季节性解决300~700劳动力就业。“一个月挣2000多块钱,既可以照顾老人、接送在校学生,还比在外边打工舒心,这活儿挺好。”一位在示范园长期务工的中年妇女显得很开心。
更为可喜的是,经过几年健康发展,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年产值达到3700多万元,村集体年增收80多万元。
合作社发展了,产业做大了,集体富裕了,王兴宝与“两委”班子又马不停蹄,用好合作社赚取的“第一桶金”,借助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机遇,做起改善民生的文章。
实施绿化硬化工程。全村投资300万元,集中整治人居环境。以村内两条主街为重点,砌垒路沿石6500米,安装栅栏7800米,铺设沥青路2500米、1.75万平方米。投资90余万元,采取“见缝插绿、庭院增绿、拆违补绿”等方式,在街道两旁、庭院内外和环村周边闲散土地上统一栽植绿化苗木15万棵;整治村内30余亩荒地,打造处处皆景的“花园式”村庄。全面开展卫生整治,在村内安装分散式垃圾收集箱125个,大型垃圾集中收集箱15个,配备手推式卫生保洁车6辆。组建环卫队,实行定岗、定人、定时、定路段、定任务等“五定”责任制,对街头巷尾垃圾及时清理,不断提升村庄“颜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近期,东瓦庄村合作社投资1500万元、占地500亩的示范园续建项目刚刚启动,投产后农户、集体有望年增加收益220万元。我们有理由相信,美丽富饶的东瓦庄村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