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芹梅
(郑州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在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出现以前,更多人所研究心理学,通常以消极心理学为主。但是更多情况下的消极心理学关注人们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而积极心理学更偏重于对人的健康状态的研究,也更强调对于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研究。这种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对人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擅长采用正面界定的方法,而且主张对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层面的研究。目前很多学者,更重视积极心理学中对人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同时也将注意力放在了对学生心理疾病的改正过程上。以往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大多数会采用一种积极的角度去谈论学生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这种改变的出现,在心理学史上是一次重大转变,而且目前这种心理学的改变趋势已经成为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在更多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众所周知,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所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探索,有着更深远的现实意义。
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能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体验和感悟生活,往往拥有积极心理的人会有一些独特的性格特征,比如好奇心、勇气、韧性、创造力、宽容以及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这也能够使其从一种全新的视野出发,用一种特别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各种挑战,也能理智地面对人生的选择,而且有利于自身目标的实现。
积极心理的培养,对于个体来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也能对心理疾病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大学期间开展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更多是提倡让学生自身预防,只有学生自身足够强大,拥有一个良好积极的心理品质,这样才能真正预防心理问题。这种新的观念的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高校心理教育中的问题导向理念。另外这种积极的情绪,使个体更好发展的同时也能让个体更好适应环境,更重要的是还会激发个体的创造力,而且拥有积极心理的特征的个体,会更有一些待挖掘的巨大潜能。
另外,个人的价值往往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来体现,每一个个体都有独特性,而个体的积极心理活动,会促使其做出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选择。而且人类所追求的幸福,大多通过个体融入社会来体现。拥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在与人交往时,会发展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也会让其获得真正的幸福。将个人融入集体,在集体中各成员积极发挥积极心理品质,这样有助于激发集体对更高目标的追求,而且在组织中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各个成员发展能够推动集体发展。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增强个人对集体的归属感,促进集体的团结发展。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理念,尤其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更为突出,积极心理学通常会以不同的视角,来挖掘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进而起到预防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目的。拥有积极心理品质的大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积极向上,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而且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另外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的社会竞争压力。
以不断发展的认知心理学为主要基础,学界开始逐渐深入探索对创造力认知情况,然后也越来越倾向于将创造力看作一种认知性人格,以及社会层面的综合体。然而在越来越多高校大学生的创造力方面的研究,更多是注重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导和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多种形式思维协调活动下产生的一种能提供新颖的、独特的有价值的产品的思维[1]。当前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往往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在现有调查研究类的文章显示,理工科类的创造力更优于文科类,因为其所学专业的不同以及理工类专业学生本身的个人特性,会使其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优于文科生。而且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以及所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不同、社会认可度不同,也会导致文科生在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影响其心理健康,这样也就不利于其积极心理的培养。
目前高校的教育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有用的现代化专业人才,而在我国心理教育的层面上,国家以及当前社会的需求与个人对高校心理教育的内容需求存在着不一致性。突出大学生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政治的把握,是现在教育的主题内容,学校更多是培养学生对专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以及科技知识掌握情况,这些关于基础文化知识方面的培养对目前社会必然是重要的,但学校却在一定方面上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有部分高智商低情商、高学历低能力的大学生,甚至可能还会出现高校毕业生没有将所学运用到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反而发生了很多社会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学校积极心理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缺失。从学生个人的主观角度上来看,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都拥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对于一些事物的判断上往往主观性较强,太过于武断,所以导致他们在心理成长方面,更需要积极心理的教育,然而学校却不能给予有效的帮助,这也就导致目前大学心理教育逐渐成为一大问题。
就目前学生的家庭成长背景来说,当前的很多父母认为他们在年轻时没有享受到较好的学习条件,当时的教育资源也没有很丰富,所以会将更多的情感和对未来的希望寄托于子女身上,父母对子女的心理期望高,所以为了满足这种高心理期望,父母会尽可能地提供优越的家庭教育条件。因此,大多数的子女成长环境较好,心理压力也就会相对较小,所以会形成较好的积极心理品质,也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受到注重家庭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独生子女的父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其成长成才,也就使得独生子女在精神上更容易获得满足,所以说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也能很好的处理不良情绪,因此心态会对比其他人更平和一点,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也因此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相比之下,非独生子女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教育方式不同,会使其很少得到的关注[2]。而且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父母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也较少。所以这种相对无助的氛围,会随着非独生子女的成长,不断加深,继而影响到未来的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当中,导致其安全感降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也会受到阻碍。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置了相对应的心理健康课程,但是心理品质的教育不应仅仅是一门单独的教育课程,它更多情况下应该与各类专业学科或选修课结合起来,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各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都应该结合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教育,以其能够渗透到学生的各个方面。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学科教育中,教师仅仅只是教授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很少会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进行教育。另外,在很多大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会给人一种难以亲近的感觉,他们往往会教授较多难懂的知识,所以要求就会很多,因此,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较少。上述的种种原因会导致少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品质教育的提高产生了被动的思想,认为只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才会学习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对人生、对社会缺乏积极和乐观的认识,产生一种消极的思想,个人的心态也缺乏应有的活力。
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作为一种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它包括让学生产生积极心理的所有因素,良好的情绪体验能够让学生对社会上大多数事物有一个理性的认知,也能够让学生有一种乐观的态度,这样也能增加本身的幸福感和自信心。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最终让学生能清醒的评价过去,通过对过去的认知中,能够理性的面对当前的社会情况,并且会有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3]。通常幸福感对个人来说是一种主观感觉,所以关于幸福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每个人的心理标准都不同,往往是人们的主观体验。所以,学校要更积极主动地为大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情绪环境和良好的教育体验。
家庭是个体获得情感支持的主要阵地,家庭对于个体积极心理的培养是比学校更重要的,因为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大多数是从小养成,父母对其性格和心理品质的形成负有主要责任,而且家庭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所以家庭心理教育无疑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固然重要,但还要与家庭心理教育同步,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有主要的教育责任,并且应该与学校心理健康配合。并且要求家长多与学校沟通,以便及时掌握孩子在校期间的表现以及他们的心理状态,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关爱,这样的家庭氛围也有助于积极心理健康品质的培养。
高校对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来实现,采用理论知识讲解-案例分析-课堂互动-课后交流经验总结的课堂教学方式,渗透性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首先,可以专门设定一些相关的心理课程,安排专业心理辅导教师进行课堂的讲授知识,统一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其次是心理辅导课程可以突出一定的情景设置和并安排实践相关活动进行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体验一种积极的心理。最后是用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教学,使积极心理品质教育课程主要以体验式与合作式结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上的传授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的教学体系的构建。
结束语:积极心理学的这一理念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将关注点从以前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模式转向对学生积极力量的挖掘模式,以改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为基础,同时加强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既增强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也转变了学生、家庭、社会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所以说,要培养出拥有积极心理品质的健全人格的大学生,还需要多方探索,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