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杰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后续简称环艺)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普遍开设,但在课程设置上,课程内容以及课程顺序等问题上存在不少弊端,其中不乏优秀的高职院校。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创意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8级专业课程设置为例,虽然在整体课程结构上考虑到了模块教学、项目递进的教学模式,然而与其他二级学院专业,甚至是本系其他专业之间缺乏相互融合渗透的关系,专业及课程设置相对孤立,课程考核只以该课程基本内容为主,缺乏环艺专业整体观念的考虑。且没有围绕数字创意学院中数字化、信息化设计的整体战略思想和目标,六个专业在同院中各自发展,专业上几乎有交融,常见的问题还有本专业学生基本设计能力强,思路活跃,充满艺术想象力,但是动手能力弱.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2019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被纳入全国高职院校双高建设计划的大背景下,我校环艺专业应根据学校的发展特点,尝试融合交叉不同艺术设计专业及文理专业学科优势,打破专业知识壁垒,主动进行学科跨界、专业融合交叉、推动专业科学发展。形成环艺相关行业从设计、材料、工艺、制作到产品营销的完整产业链,真正培养具备行业全局观念及能够跨界融合多元化专业技能的创新应用人才[1]。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962年建于常州,学校秉承“立足信息产业,培育信息人才,服务信息社会”的办学理念,2006年设置艺术设计系,2019年更名为数字创意学院,环艺专业建立于2010年,数字创意学院现有环艺、视觉传达、数字媒体、动画、动漫,虚拟现实六个专业。2019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很荣幸被列入全国高职院校双高建设计划,为了推进双高建设进度保证专业课程质量,二级学院制定了校级的创意设计专业群建设计划,环艺专业也参与其中,这对专业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以信息软件技术专业为主的工科类综合院校,全国排名名列前茅,具备深厚的信息技术知识底蕴,教学成果显著。在以往的教学改革中,不断努力探寻一条艺术设计专业之间或者文理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发展之路,在充分发挥环艺术专业的创意、绘画、审美等知识优势,结合其他艺术设计专业与软件技术专业等,形成了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环艺设计独特的专业优势与特色。既要发挥环艺、视觉传达、数字媒体、动画、动漫,虚拟现实专业同在一个二级学院的机构设置优势,也要积极探索与其他工科专业的融合,迎合学校的发展定位与特色,不断尝试进行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改革实践。环艺专业已连续三年开展跨专业交叉融合教育教学改革,2017年在全国“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2018年指导学生参加江苏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赛项获得三等奖,2020年从环艺专业进行分支成立了虚拟现实专业,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很明显体现了文理交叉融合的特点。
跨学科交叉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为:环艺行业全局观念树立、主线链接融合课程。在学生初入学时便树立环艺造型的整体观念,对环艺的特性及其融合特点建立全局意识。以“行业全局观、创新创业意识”为主线,链接统筹融合各门专业课程,在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强调与已学课程相结合,为将学课程做铺垫。在各门课程的作业形式上要求整体性、融合性、兼备性、创新性、市场性,在突出各门课程知识特点的同时考虑全局意识及创新创业意识。各年级课程层层递进、互融渗透。一年级课程:初步树立“行业全局观”及“双创意识”观念。严把入口,做好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二年级课程:“行业全局观”及“双创意识”的进一步消化,专项技术能力培养及初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阶段;三年级课程:“行业全局观”及“双创意识”的升华,跨界交叉大融合,实践教学全面展开,双创实践能力培养阶段。严守出口,创新应用型人才专业培养收口阶段。培养学生从最初的环艺草图绘画、软件效果图制作、数字信息化展陈,根据环艺设计进行造型纹理方案设计(融合吸取视觉传达专业图形图像设计、图形创意等课程知识)、灯光色彩的方案设计(融合视觉传达专业设计色彩、标识设计、印刷工艺等课程知识)、工艺结构施工(校企合作企业提供实训场地和服务)、方案成品数字化交互展示与传播(融合吸取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虚拟现实专业、的影视拍摄与后期制作、片头包装与设计制作、移动端界面设计、动画分镜头制作等课程、程序设计基础、虚拟现实场景设计等课程)、环艺作品市场营销、品牌策划等(融合市场营销专业的商务沟通、市场调查与预测、文案创意撰写等课程),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整个环艺设计完成过程及后续的市场化运作[2]。
目前环艺设计专业已与20家以上的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企业类型多样,岗位丰富。合作形式上从“短期嵌入式”逐步向“长期融入式”模式转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跨学科交叉融合及就业实践机会。使不同专业大类及不同专业学科知识在环艺专业全局观念及行业市场需求的指导下互相交叉渗透,构成严谨、合理、完整的教学体系。打破不同专业课程及不同专业的知识壁垒,将知识内容融会贯通、一脉相承。对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具备实用及可操作性的现实意义。
实施方案如下:
(一)第一学年:初步树立“行业全局观”及“双创意识”观念。做好专业基础能力阶段的培养,严把入口,将《设计基础》课程设置在第一期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使学生在刚入学时便接受环艺专业的设计基础知识,初步确立环艺专业结构及造型整体观。另外还增设《图形图像设计》课程,即图形图像的基础知识,了解空间的是由各个平面组合而成的概念,从二维平面的角度来审视理解环艺设计。促进后期在《版式设计》课程中建立平面思维,并将该课程穿插设置在《设计制图与应用》课程中间,将两门课程融合、重组,更形象的诠释环艺制图版式标准与工艺造型结构的整体观念[4]。在学生还未能掌握软件CAD制图技术及标准之前,可以运用所学过的设计素描、图形图像设计和版式设计知识将环艺的创意方案绘制出来,了解不同的图表达环艺设计方案那些部位,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等,初步树立环艺设计的整体观念。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引入《空间效果图表现1》课程(要求在环艺设计项目方案时,充分考虑当前市场的色彩流行、风格流行趋势、根据客户要求风格,做好市场调研,课程教学成果要以环艺空间效果图的形式呈现[3]。大一年级的课程内容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步阶段,严把入口,为后续的专业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二)第二学年:“行业全局观”及“双创意识”的进一步消化,是专项技术能力培养阶段。《空间效果图表现Ⅱ》课程是对空间方案表现技术的深入学习,学生在此课程后能够具备制作高品质高精度的环艺空间方案效果的能力,也为后续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合交叉提供了重要的技能支持。该课程是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环艺专业重点专业课程,曾获得2017年校级在线课程立项。从2018年始至今指导优秀学生参加“江苏省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三维设计大赛”“江苏省高职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技能大赛”并屡次获奖,切实提高了环艺专业的声誉,使《空间效果图表现》课程在二级学院处于领头羊地位,该课程也是体现“技术与艺术有效结合”的关键课程。《设计制图与应用》课程与增设的《工程计量与项目管理》课程内容融合、重组,突出以赛促学和双创教育理念,从2019年至今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建筑装饰技术与应用赛项并获奖。《视频分镜设计》《影视剪辑与后期》《家居空间设计》《空间表现制作》等课程的进入更是对跨学科交叉融合教学的进一步检验。《视频分镜设计》《影视剪辑与后期》两门课程在常规设置中应该属于数字媒体专业以及动画专业。《设计思维与商业品牌策划》课程是实习实践课程。在课程内容设计中体现方案设计、市场调研、报告撰写及路演汇报等环节,属于虚拟型创业,注重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双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既可以与后续的毕业设计实践相结合,也可以“互联网+”等创新创业比赛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参与比赛,使学生了解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背景下,环艺相关产业发展概况,引领学生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选择更加适合的就业岗位,同时为学生将来创新创业搭建基础的能力框架[6]。
(三)第三学年:“行业全局观”及“双创意识”的升华,跨界交叉大融合,实践教学全面展开,综合性双创实践能力培养阶段。通过《毕业设计》课程这个综合性实践项目,将环艺与视觉传达、数字媒体、动画、动漫、虚拟现实、软件技术、市场营销等专业跨界,构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为毕业设计创造出更多的设计思路甚和作品展示的技术效果,充分体现““技艺结合、文理相融”的核心理念[5]。依据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特色,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方向,多个专业学生自由组合,例如一名环艺专业的学生与一名数媒专业学生和一名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一组。其中环艺专业学生主要负责环艺方案创意及方案图纸绘制;数媒专业学生任务是视频拍摄剪辑与特效,软件设计专业的学生则负责数字交互编程设计,企业负责产品标准监督与技术指导。在融合过程中,各专业学生深度配合、跨界协作,全程要求艺工并重,并借此拓宽师生视野,创造与企业对接机会,高质量提升就业率。
专业跨界、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模式是未来高职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最终的目标,所以高校各专业学科发展将势在必行,环艺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在制定环艺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调研相关专业市场的发展状况甚至是公司企业的运营情况,明确环艺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最后结合时代发展方向和国家政策,积极实践并总结,切实提高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环艺及相关行业提供高水平的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