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通
(济南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朱熹一生虽然历经坎坷,然而报国之心始终不变,为官时间不长,却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命运。《朱子家训》第一句便是其爱国情怀的直接表现。“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君主是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和统治者,对于他们来说,最为贵重的是“仁”,即“爱人”,施行仁政于民,不剥削压迫人民,让人民安定而有尊严地活着。作为臣子,要做到忠诚,要辅佐君主实行仁政,把国家治理好,利国利民。只有做到“君臣有义”“君仁臣忠”,这个国家才能更好地发展,人民才能更加幸福安康。
朱熹主要对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做了重要的阐述,指出每个人在家庭中所处的角色不同,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不相同。在父子关系上,朱熹认为应该做到“父慈子孝”,“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在夫妻关系上,应该做到“夫和妇柔”,“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在兄弟关系上,应该做到“兄友弟恭”,“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这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孟子说:“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就是说,不同的人,所处的角色不同,所应承担不同的责任。
朱熹在家训中指出了与不同人进行交往的根本法则。要以礼对待师长,以信来交友,敬老爱幼,尊有德,远不肖。“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同时朱熹在家训中也提出了与不同的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应有的态度,当与人发生冲突时,要以义解愁,以直报怨,要做到“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当别人所犯错的程度不一样时,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待,有小的过错,要容忍包含;有大的过错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以期下次改过,“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同时要切记,不要揭人之短,扬己之长,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因为这样会增加别人的嫉妒心和自己的骄傲感,破坏彼此之间的感情,“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
由于家庭教育自身的特殊性,社会的变化,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使得我国当下的家庭教育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中国有句古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每个父母在孩子出生时,都会决心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有决心是好的,但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往往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走偏。
笔者在查阅资料以及观察自身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家庭教育观念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误区:一是,过于重视物质教育,忽略精神教育;二是极为注重孩子成绩的功利主义教育观;三是,父母不学习,不接受教育,仅仅把孩子当作教育的对象。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但很多父亲却忽略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职责,作为父亲没有必要教育孩子,有的父亲“不重教也不会教”,也有的父亲“重教不会教”,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父亲缺失。“父亲缺失(father absence)指因为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儿童缺少父亲关怀和缺少父爱的现象,包括未婚生子、死亡、离婚、家庭不和以及各种原因所致的父亲参与不足等。”[1]对“‘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中400个中小学生家长样本资料的统计分析显示:家庭教育分工中,夫妻共同承担不足四成,母亲依然唱主角,父亲“缺位”平均近一半。”[2]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从小抓起,可是,由于人们功利化教育观的影响,极为重视智育,把孩子的时间和生命都放在了辅导班和兴趣班上,对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道德教育极为轻视。
有些家长即便是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也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普遍存在“重言传而轻身教”。家长对儿童的教育更多地表现在行为上的潜移默化,对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语言的教导和吩咐。“他(她)们怎么谈论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交往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和教育的方式。”[3]比如有的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尊重老人,但自己却对家中的长辈表现出极大的不尊重;还有的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从小就背过“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在生活中,妈妈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爸爸的不足与缺点。
社会性是人的主要特征,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人都必然与他人进行交往和交流,家庭是人生活的第一场所也是最为重要的场所,所以家庭也是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最为重要的场所。“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社会不安全因素的增多,孩子生活在高楼大厦的‘单家独户’里,生活范围狭小,与外界接触少,缺少同伴的交往。”[4]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对孩子进行“圈养”,并且对孩子的交友对象也极为警惕,不敢放手让孩子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这样就导致了有的孩子孤独退缩,不愿并且不会与同伴交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朱子家训》短短317个字,道出了“人之为人”的根本,道出家庭教育的真谛。
何谓“教育”,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说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就是上面的做示范,下面的来模仿;育就是培养后代,让他们多做善事,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从“教”字的注释中,可以看到教育的含义与方法。在家庭教育中,“教”的对象不仅仅是晚辈,而是对所有家庭成员的教育。教育的方法是“身教”,以身作则,要想孩子优秀,父母必须先做到最好。“育”字则诠释了教育的目的,其目的不是让孩子能够考高分,获得奖章,而是让孩子拥有一颗善良而高贵的灵魂。
《朱子家训》提倡“仁义礼智信”,是为了让人之为人的根本——“善”,更好地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在古代,读书是平民子弟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可是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没有把读书学习,当官发财作为教育的目的,而是把“为善”作为教育的目的。作为家长,要改变功利主义的教育观,把孩子内心的成长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
《周易》家人卦《彖传》说:“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5]《彖传》说:《家人卦》的象征是,女人在家中主持家事为正位,男人在外面处理事务为正位,男女各守其正位,这是天地阴阳的正道大义。家中有严明的君长,就是指父母。做父亲的尽到父亲的责任,做儿子的尽到儿子的责任,做兄长的尽到兄长的责任,做弟弟的尽到弟弟的责任,做丈夫的尽到丈夫的责任,做妻子的尽到妻子的责任,如此家道就严正了,家道严正则天下就能安定了。
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了每一个人在家庭、社会、自然中所充当的角色和应尽的伦理道德义务,是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观”。[6]朱熹主要对夫妻、兄弟、夫子之间的伦理道德做了重要的阐述,所有成员各归其位,做到“长辈像长辈,孩子像孩子”,就会避免当前家庭教育中这种“孙子像爷爷,爷爷像孙子”的这种乱象,家庭才能更加和谐。
朱熹认为,治家的前提是修身,重视道德修养,是最为重要与不可或缺的,道德修养体现在与人交往 的 方 方 面 面。“敬”“爱”“尊”“慎 勿”“切莫”“义”“直”“容”“忍”“谦”“同情”等,都是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的道德修养的要求。
与人交往,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处理好“我与他”之间的关系。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贤者,有不肖者,有长者,有幼者等等,都需要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在处理“我与他”之间的关系时,需要注意的是,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道德修养。“古之学者为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建设和谐人际关系。
在《朱子家训》中,朱子指出:“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读书知礼是中国人对文化特有的认识,读书可以让人变得更加有涵养,更加有文化,心灵更加美丽和高贵。中国古代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有言:“人遗子,金满堂,我教子,唯一经”。《颜氏家训》中写道:“‘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古人正是看到了读书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因此才谆谆教诲自己的后辈要多读书。”[7]
阅读是了解世界的一扇窗,能够打开视野,拓展思维,提升格局。读书知礼是《朱子家训》所倡导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建设书香家庭,营造阅读氛围,促进每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提高,打造“书香家庭”,让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成为家风,为建设书香社会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