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炜
农村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困窘与实现策略
刘 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农村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应用,可有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农村学校形成鲜明的体育特色,深化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对湖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体育教师结构不合理,开发意识淡薄;农村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内容受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足;融合地方体育特色不充分,多种课程资源浪费。建议:推进农村体育课程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形成“分析—改造—整合”的开发利用模式;大力引进新兴体育项目及民族特色体育项目,打造“1+1”特色体育学校;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与自然环境资源,建立“校内+户外”体育课程资源;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线上+线下”课程资源。
农村;体育;课程资源
2020年1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围绕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特点,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农村学校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可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环境资源。我国农村体育课程资源的发展迟缓,使得我国农村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要求。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条件,没有资源上的支撑,课程目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因此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对我国农村体育课程资源进行挖掘与整理,以解决我国农村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迟缓、内容方式单一、特色不明显等现状。
农村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地方课程教学资源,更促进了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它能使学校教育与地方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相交融,具有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在农村学校进行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促使农村学校形成鲜明的体育特色、深化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等方面。
2021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其核心内容是“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但我国农村青少年体质形势不容乐观,身体素质及身体机能方面表现连续三十年呈下降趋势[2],精神面貌方面表现出斗志与信念缺失,其导致因素与学校体育工作密不可分,而学校体育工作离不开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有效整合与引入多种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培养青少年的运动习惯与体育意识,促使青少年在兴趣、情感、需求、人格等方面有不同程度提升,其出发点及落脚点与《纲要》相辅相成,是培养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过程中,其资源的开发一定是符合学生发展需求与地方文化特色。教师及学校会及时了解及分析当地社会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等资源优势,根据学校及区域特色情况,搜罗本土民俗特色体育项目,筛选符合学校发展及学生需求的特色项目,并根据地方体育特色类型进行选择与改进,将其纳入到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来,总结经验,加以推广,促使民俗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形成“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课程学习资源与教学内容,让学生直接参与体育锻炼与特色体育活动,拓宽学生的课内外生活,达到青少年健体、健心效果,使农村学校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上形成自己的体育特色,让学生在民俗特色项目中感受体育文化魅力,领悟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更是对地方体育特色与传统技艺的继承与发扬。
农村学校是基础教育的主体,是持续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主战场之一。目前,农村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体育工作者更应积极探索,利用农村资源多样性优势,整理、挖掘、改进校内外的体育课程资源,丰富学校体育课程教育内容,为学校体育工作服务,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从而改变“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教师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方式,解决场地与器材相对不足的问题,从课程内容上改变其重复与乏味的局面,从根本上解决体育教育教学中的“难点”“痛点”问题,从而快速、有效、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教师在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直接关系到教学实施效果好坏,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仍需要体育教师重新思考与分析。第一,农村体育教师结构不合理。体育教师不仅在年龄、性别结构不合理,而且职称结构也不合理,缺乏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甚至体育教师的工作岗位可能是由其他科目教师兼顾,如此情况下,严重影响到体育教学质量及体育科研工作的开展。第二,农村体育教师职业素养与专业情感淡薄。有近一半的教师缺乏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和职业崇高感,在师生关系上的修养不高[3]。有相当部分体育教师在思想意识上对体育课程出现“懒得教、懒得学”心态,跳槽、换工作等现象并不少见,导致当前农村体育教师提供的教育服务无法满足农村学校的发展需求。第三,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薄弱。在偏远且经济不发达的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对于新理念新方法的接纳相对滞后。对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主导意识与重视程度不够,主动参与的意识较为淡薄,部分体育教师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并需要一定的时间消化与吸收,致使农村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停滞不前。
农村学校以球类运动、田径、武术、体操等项目作为主要内容,场地器材虽有不断完善,但农村学校出现这样画面不在少数,水泥操场及露天乒乓球台,简单的几幅篮球架,生锈的单双杠,对于本来体育设施就缺乏的农村学校来说,利用现有的体育条件、设施及器材进行资源改造及开发还是比较困难;农村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利用其开展游泳、爬山、越野跑等户外活动,有部分老师会利用学校附近的道路或者土坡进行冲刺、跑步练习,但利用自然资源来开发体育活动的比例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是出于对学生安全考虑,因此,基于优势自然资源这类组织困难、风险系数高、安全隐患多的户外运动并不能广泛推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与体育资源,但在农村体育课程资源融合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不充分,虽有部分农村体育教师仍会保留游戏类传统项目融入课程,比如打陀螺、滚铁圈、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等,多数农村学校地方特色体育项目仅限于小学阶段,并难以形成学校特色。像比较受关注的射箭项目,在朝鲜族、蒙古族、藏族地区发展较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仅有36所学校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射箭课程[4]。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没有深入到农村这片热土之中,可见民族体育特色、地方特色资源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农村地方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利用最大化并没有凸显。
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民间艺人都可成为人力资源,四者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对体育教师年龄、性别、职称结构进行调整,形成一支执行力强、敢于改革创新的教师队伍,突显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导地位。其次,加强体育教师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面临当前农村诸多棘手问题,转变思维方式,分析不同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结合农村学校现有条件及学生兴趣,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并对有些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创造”出新的课程资源,逐渐形成“分析—改造—整合”的开发利用模式。再次,充分调动农村其他人力资源共同服务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学生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好动的特征,让他们自己设计有趣、安全的体育课程资源,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对于校外资源我们可以邀请民间艺人、体育指导员及家长共同参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激情与兴趣,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又可促使学校与社会形成和谐共处。
对于农村学校引进新兴项目进入校园会非常吸引学生关注,比如:轮滑是集娱乐、健身、表演、竞技于一体的运动项目,不仅充分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与运动参与,而且花费并不高,容易开展,引进新兴项目进入农村校园形成规模并加以推广,可在县市级运动会亮相表演,在当地文化旅游节进行展示,最终形成农村学校体育特色。同时,在农村学校引进民族特色体育项目,比如射箭项目前期的器材的开发利用,学生可自己动手用麻绳做弓弦、细竹竿做弓、芦苇做箭、废旧木板做靶,来制作射箭所需器材。具有一定水平与规模后,根据实际情况后期可由学校购买专业的设备进行教学,邀请专业的教练进行讲学,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动作技术,磨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思想意识,而且促使学校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项目训练基地,为市、省提供优秀后备人才,培养优秀学生运动员代表市、省取得优异成绩,并且借助学校这个平台促使民族体育项目发展与推广。
受农村学校条件资源限制,许多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利用校内现有资源进行“分析—改造—整合”,注意经济性与时效性,用最少精力及开支,达到最好的效果。同时利用农村特有自然环境资源,它对于体育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潜在价值。山坡、河流、草地、田野、四季变化、气候、森林都为体育课程资源提供了良好开发利用基础。比如冬天在寒冷的北方,可开展雪上项目。在南方的春天,可带领学生在草地上踢足球,不仅可感受大自然,也锻炼了身体。这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将自然资源、环境资源与体育课程相融合。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需要教师对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特点进行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分析,充分发挥农村自然环境资源的优势,建立“校内+户外”体育课程资源。
即使在偏远且经济落后的农村,教师与学生同样也要跟进信息时代的步伐。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并选择体育项目进行开发,网络上有丰富的视频资源、电子图书,在体育课程资源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并将地方体育特色项目拍摄上传至网络,与全球范围体育爱好者共享。教师与学生也可通过手机APP来进行资源开发利用,比如跳绳项目是中小学阶段重要的测试项目之一,教师可在运动APP发布动作技术讲解、示范及作业布置,学生可在平台上提前学习、模仿,在课堂上学生更多是练习及参与运动。在家长的监护下课后完成线下作业,学生可利用抖音、快手、运动APP等平台拍摄视频上传平台并分享自己的运动成果,教师在APP上进行评价打分,直接线上记录测试结果。新媒体等手机APP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拓展了“线上+线下”体育课程资源,它既让学生养成参与锻炼的习惯,提升了身体素质,同时改变了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从而有力推动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农村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精细而庞大的工程,需要整合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环境资源、信息资源共同推动体育课程资源发展;也需要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四者协同配合,将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最大化;同时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分析—改造—整合”的开发利用模式对各种资源要素加工、整合,“创造”出一套适应农村学校发展的课程资源体系;体育工作者需要紧抓《〈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核心内容,合理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促进每一位青少年健康成长,更好地推进新时代体育教学改革。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72
[2]侯东雷.对农村学生体质现状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30):83-84.
[3]梁东奇.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原因与改善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4]谭佳玲.新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射箭与学校教育综合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1):293.
G807
A
1673-2219(2021)05-0127-03
2021-07-26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体育教师利益表达机制研究”(17YBA110)。
刘炜(1982-),男,湖南长沙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教育政策学。
(责任编校:宫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