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荣斋重订《通俗伤寒论》的贡献

2021-11-29 23:35:56朱飞叶谢冠群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通俗伤寒论内容

朱飞叶 谢冠群

1.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科学院 杭州 310053 2.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绍派伤寒的集大成者俞根初,在乾隆、嘉庆年间著成《通俗伤寒论》3卷,而后何秀山对该书加以整理并添按语。何秀山之孙何廉臣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修订,未及完成即于1929年去世。曹炳章根据该书的体例及何廉臣的遗稿补撰而成《通俗伤寒论》十二卷,1932年由上海六也堂书局出版铅印本,至此绍派伤寒的扛鼎之作才广为流传。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徐荣斋先生本着“推陈出新、去芜存菁”的精神,对本书加以重订,并于1955年出版《重订通俗伤寒论》。除此之外,徐荣斋先生还探源析流,著有《“绍派伤寒”略述》一文,完整介绍了绍派伤寒的发展史。《通俗伤寒论》是研究绍派伤寒的重要文献,徐荣斋先生更是绍派伤寒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现从理论、诊断、辨证、调护等方面整理徐荣斋先生在重订《通俗伤寒论》中的贡献,为推动绍派伤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1 突出八纲,以释六经

张景岳被认为是绍派伤寒的开山鼻祖,《景岳全书·伤寒典》(以下简称《伤寒典》)是张景岳系统论述外感病的专篇,也被认为是绍派伤寒的理论渊源[1]。《伤寒典》中有“表里辨”“寒热辨”“阳证阴证辨”等篇,其中“阳证阴证辨”指出“阴阳之治,又当辨其虚实”,认为阴阳辨证中的关键在于虚实,再结合表里、寒热,张景岳对伤寒的辨证与其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提到的“阴阳”“六变”的辨证方法,即八纲辨证是一致的。

《通俗伤寒论》虽然将六经辨证作为包括外感病在内的一切病证的辨证方法,并在“六经总诀”中指出“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2]34,但其中也包含了八纲辨证的思想,如书中第三章表里寒热、第四章气血虚实。相比八纲,六经辨证多了气血,少了阴阳。对《通俗伤寒论》原文中将血实证等同于血瘀,以及将气血与虚实病机的机械兼夹,如气虚血实、气实血虚,徐荣斋先生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称之为“有理论虽参差,但尚不到扬弃的标准者”[2]前言。气血作为人体的精微,虽然有气滞、血瘀等实证,但就外感病而言,气血实证多是外邪导致,因此将气血与虚实并列作为一章的内容也有不妥之处。阴阳是八纲的总纲,是根据其余六纲的辨证结果进而确定的,但原文中没有进行重点论述。徐荣斋先生增加了“六经病理”一节,增选陈逊斋讲座的文稿,对六经中每一经病进行八纲归类,文中开篇即提出:“伤寒六经者,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之代名词也。”[2]3这样既明晰了概念,又更有利于理解与临床应用。经过徐荣斋先生的整理,八纲辨证在伤寒辨证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

2 重视辨病,以法统方

一直以来,中医治病多强调辨证论治,而徐荣斋先生指出《伤寒论》六经实质是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相结合[3],从《伤寒论》的篇名“辨……病脉证并治”可以看出仲景将辨病放在首位。徐荣斋先生强调每一经病的共性,如太阳病是寒水主气,故见证常以寒、水、湿为多,病于寒,故治宜温散;病于水,故治宜利水。在“六经病证”中,俞根初将每一经病都分为标证、本证、中见证、兼证,徐荣斋先生认为其分类过于繁复,并引用陆渊雷的观点,依据各经病证的特征性表现进行区分,如以发热恶寒、寒热往来、不恶寒反恶热的特征性热型区分三阳病,以机能衰弱表现诊断少阴病,以虚寒吐利诊断太阴病,以消渴吐蛔诊断厥阴病等,执简驭繁。

书中第二章“六经方药”,分发汗剂、和解剂、攻下剂、温热剂、清凉剂、滋补剂六节,俞根初将其常用方剂分列其后,除了药物剂量还详述了加减法,非常适于指导临床应用。相比程钟龄的八法,徐荣斋先生将和法提前,并取代吐法,同时删去消法,使之更符合外感病的临床实际。六种治法暗合六经,每一经病对应一种治法,即书中所言“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2]43。徐荣斋先生将《医学心悟》中的医门八法相关内容列于每一法之后,如“论汗法”首先指出风寒初客于人的正治是汗法,其次论述不当汗而汗的各种误治情况,即各种坏证,最后讲解病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的各种兼症,如兼阳虚、气虚等的发汗方法,这些与太阳病的本证、坏证、兼证等的治法非常契合。徐荣斋先生在每一经的方药后都增加了程钟龄的八法内容,以“法”作为总结,体现了以法立方、方从法出的原则,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每一经病的认识。

3 丰富伤寒四诊方法

徐荣斋先生认为问诊是调查研究的一个过程,通过询问自觉症状以求其病因,作为辨证的一个可靠依据。如询问起病的时间与情形、症状与时间的关系(尤其是发热)、症状与症状的关系等,还要分析之前服用的方药。《重订通俗伤寒论》中增补了这些内容,使问诊更加系统完善。徐荣斋先生在临床中也十分重视问诊,还仿张景岳的十问歌,提出妇科十问歌,即“一问年龄二问经……三问带下色和量……四问腰酸与腹痛……二便情况列五问……六问婚孕胎产史……孕期腰腹列七问……新产三审列为八……九问产后起与居……十问兼证与夹证,相互并发找原因;结合脉诊与舌诊,辨证用药有柢根”[4]。可见,系统的问诊对于辨证具有重要意义。

徐荣斋先生引用姜白鸥的“中医脉学检讨”而新增“脉理新解”一节,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将脉象与影响心脏搏动的各种因素联系起来,结合心脏排血量、血压、心率等因素,将28种脉象删繁就简,得到5大类18种临床常见的脉象,例如认为血压亢进——牢,僧帽瓣口(二尖瓣)狭窄心力衰弱者——濡、伏、细,脉管粗而排血量充实者——洪,这是中西医结合的早期有益尝试。

徐荣斋先生总结舌诊时更是要言不烦,“舌苔无论何色,皆有治法。惟舌质变,则为难治。然舌质既变,亦要察其色之死活。活者,细察底里,隐隐犹见红活,此不过气血之有阻滞,非脏气之败坏也。死者,底里全变干晦枯萎,毫无生气,是脏气不至矣”[2]174,明确了通过舌诊判断预后的关键。另外,还总结了通过舌质与舌苔辨阴阳虚实、寒热深浅,以及黑苔的辨证方法,对指导临床不无裨益。

对于一些常见的类似症状,如气粗、气微、气短、气喘、鼻扇、肩息、息高、气息岔涌等,徐荣斋先生总结了其辨证特点和鉴别要点。如气微、气短表现类似,但前者静而无声,状态自然,一般为外感病的后期,病情向愈;后者呼吸急促而气粗,有窒息感,语言不能接续,多见内伤杂病初期,病情正在进展。鼻扇、肩息、息高、气息岔涌4种多见于危重症,临床需要提高警惕。又如耳鼻症状的鉴别,先生引用了戈存橘《伤寒补天石》“察耳鼻”内容,并对鼻的色诊做出了解释。如由于积热见色黄,导致小便难;脾虚见色白,导致吐泻;热伤肺见鼻燥如烟煤等,完善了伤寒的诊法。

4 重视脱证,以例示人

脱证作为外感热病的急难险证,病情重、变化快,而且常有寒热真假,稍有不慎就可能置患者于万劫不复,因此即使临床经验丰富者亦须详加辨证。以《通俗伤寒论》中“因、症、脉、治”的体例介绍脱证,则稍显板滞,徐荣斋先生新增多个典型案例,前后对照,相互印证,并加以解说,将提纲掣领的原则转变为活泼的例证,便于读者理解。例如由于过汗导致的脱证,徐荣斋先生新增4个不同的案例:伤寒过汗,阳虚欲脱案,以理中汤合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并以六君子汤、资生丸善后;过服小柴胡汤案,出现恶寒、筋惕肉瞤,治以真武汤;过汗后,亦出现筋惕肉瞤案,实为气血俱虚所致,治以加味人参养荣汤;伤寒尺脉迟而弱,营气不足案,用小建中汤加当归黄芪而后麻黄汤发汗。另外,还引用了何廉臣的经验,即素体阳虚之人,若需发表,宜加附子、炮姜、黄芪、白术于发表药中,防患未然。这些都是经验之谈,值得推广。

5 增病中调理法,总结护理要点

“三分治七分养”,在《伤寒论》的很多条文中都有将息的方法。如桂枝汤条文,就详细列举了煎服方法、饮食宜忌、发汗的注意事项等护理方法。《通俗伤寒论》中有瘥后调理法,徐荣斋先生补其不足,增加了“病中调护法”一节,主要是收集当时医家对病中护理的新认识。如毛退之提出的保持空气流通、病室整洁、促食欲但饮食适量的原则,顾时雨提出的饮食清淡、易于消化、不可强食、适当禁食、少食多餐等饮食调理的原则,以及陈组光对发汗的调摄等内容。虽然部分内容现在看起来比较浅显,但在当时都是比较先进的理念,尤其是饮食宜忌都是经验之谈,值得临床借鉴。现代研究更是证实了饮食的重要性,如流感病毒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膳食纤维摄入的减少会增加继发性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易感性[5]。可见在外感疾病的康复过程中,饮食调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除了增加内容或者将原有内容加以阐释外,徐荣斋先生还将书中一些不合逻辑、不切实际的理论文字予以扬弃,如删去原书第一章第三节六经关键(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认为该理论无法与临床实际结合;又如第一章第二节六经气化等内容。徐荣斋先生是《内经》大家,终生以阐释《内经》为己任,孜孜矻矻数十春秋。在为《名老中医之路》而作的《以治学三境界的精神学习<内经>》一文中先生坦言:“其中五运六气部分未理解。”[6]虽然先生治学侧重于阴阳四时、病因病机、脏腑、治则、治法等方面,但五运六气也是《内经》非常有特色的内容。有一次,在讲到五运六气的话题时,徐荣斋先生的学生范永升教授曾提到:“当年(上世纪80年代初)若要请教五运六气的问题,整个学校(浙江中医学院)可能只能找徐荣斋先生了。”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先生对此是有深入研究的。删去原书“六经气化”部分百余字的内容,除了考虑到在这么短小的篇幅内难以讲清其复杂理论外,先生对“五运六气”理论本身也可能存有质疑。从书中增补的内容可以看出,先生善于吸收当时最先进的学术思想,推陈出新,但很少另起炉灶,这反映了先生继承传统文人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因此,徐荣斋先生重订《通俗伤寒论》,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对该书的一次全面梳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这部书的传承倾注了极大心血。

6 结语

《通俗伤寒论》是一部临床著作,体例与当前的《中医内科学》等教科书类似,其首要的要求是贴近临床实际。对于本书的临床意义,张山雷总结得很到位:“且言虽浅近,而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老医宿学,得此而且以扩充见闻,即在后生小子,而何往而不一览了然,心领神会。”[7]经过徐荣斋先生的整理,《重订通俗伤寒论》更加符合现代阅读习惯,全书更加强调八纲辨证在伤寒辨证中的基础地位,以八纲解释六经,使辨证方法更加通俗易懂;更加重视辨病论治,以法立方,方从法出,使理法方药融会贯通;通过系统整理问诊、脉诊、舌诊等四诊方法,同时纳入现代医学的进展,使中医理论与时俱进;书中还增加了疾病的调护方法,进一步突出了中医特色。《重订通俗伤寒论》在建国后的重新刊行,使绍派伤寒的理论日臻完善,内容通俗易懂、贴近临床,更使得绍派伤寒这个具有浙江地方特色的中医学术流派在浙江省内乃至国内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通俗伤寒论内容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基层中医药(2022年4期)2022-07-22 07:52:10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 09:20:52
《伤寒论》实为115方
Sumo Wrestling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心声歌刊(2017年4期)2017-09-20 11:43:50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快乐语文(2016年10期)2016-11-07 09:44:43
主要内容
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 01:06:53
《通俗文》佚文辑校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