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军
自2020年来,随着南漳县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大水面“三网”的拆除、水库禁投粪(肥),我县水产品的供需发展带来一定改变。为了在新常态下保持水产品供需平衡,解决供需矛盾、提升水产品品质,不断满足人民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积极应对渔业养殖增产增效,南漳县水产技术服务站组织专班,对我县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调研、摸底,摸清水产养殖业发展中的不足和短板,对全县渔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整理,并对今后发展的方向措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报告如下。
南漳县至2020年底,全县已养水面已达3862.00公顷,占水域滩涂面积的48.69%,其中:堰塘10367口,可养殖面积568.00公顷,占总可养殖面积的15.31%;水库139座,可养殖面积1459.00公顷,占总可养殖面积的39.33%;精养鱼池6236口,可养殖面积1420公顷,占总可养殖面积的38.28%;其它养殖可养面积262公顷,占总可养殖面积的7.08%。
南漳县主要养殖水产品有:青、草、鲢、鳙、鲤、鲫、鳊、团头鲂、乌鳢、鲶鱼、鳝、泥鳅、鲌鱼、鳡鱼、南方大口鲶、加州鲈、银鱼、鲴类、鳜鱼、罗非鱼和甲鱼、牛蛙、小龙虾、黄缘闭壳龟等。现有苗种专业繁育、生产场2个,繁育苗种有四大家鱼、鲤鱼、鲫鱼、鳊鱼、团头鲂、细鳞斜颌鲴等10多个品种,年繁育能力6亿尾以上,年大规格鱼种生产能力超过1万吨。水库、塘堰等可养水域面积养殖利用率超过98%。
2020年全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4250亩,小龙虾养殖产量约2200吨;共有稻虾种养企业14家,稻虾种养专业合作社12家,全县稻虾综合种养户683户,其中100亩以上的种养企业和大户28户,1000亩以上企业的4户,从事稻虾种养和小龙虾产业人员达2500余人,产业经纪人100余人。
已经建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个,湖北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个,总面积15375亩;建成池塘循环水流道养殖示范基地1个,南美白对虾、中华鳖、黄缘闭壳龟高效生态养殖基地各1个,冷水鱼生态养殖基地2个,大鲵生态养殖基地3个;全县稻-鳅、稻-虾-蟹、稻-蛙共作等多种生态种养模式正在兴起,形成了水库大水面生态养殖,丘陵地区池塘、堰塘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山区流水养殖、特种养殖的模式。
自2016年9月,省农业厅、水利厅《关于规范整治湖库养殖行为的通知》下发后,南漳县人民政府就高度重视,强化领导,明确职责,迅速行动,相继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规范水库养殖行为收回水库养殖承包权工作方案》南政发【2017】15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严厉打击水库投肥(粪)、围栏网箱围网养殖、电捕鱼等违法行为的通知》,于2017年12月底前,通过各镇区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县所有水库无围栏网箱围网养殖行为;全县水库基本上杜绝了投肥(粪)养殖行为。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十年禁渔”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特别是在7月4日《焦点访谈》曝光汉江非法捕捞问题后,我县大力推进了禁捕退捕工作,完成系统锁定的退捕渔船8艘、退捕船主、渔民16人、退捕网具64套;退捕资金102.9627万元也于规定时限内7月24日完成审核拨付,及时保障了退捕渔民的合法权益和应享政策。县人社局出台《关于退捕渔民就业创业政策》(南人社发〔2020〕14号)文件,保障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由于我县16名退捕渔民均属于兼业渔民,均已有工作。对有参加培训意愿的,引导参加省农业农村厅护渔员培训班3人、市水产养殖技术培训1人。切实保障退捕渔民上了岸、有保障、就好业、能致富。
全年实现养殖面积5.793万亩,与2019年的5.571万亩相比,增加了2220亩增长3.98%;与去年持平;已完成水产品总产量8578吨,其中传统鱼类产量增加238吨,虾蟹类产量达809吨,预计全年可完成水产品总产量8578万吨的目标任务,与去年同期8340吨相比增长2.85%;实现渔业总产值2.639亿,去年同期2.5158亿,增长4.9%。其中,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可实现0.15万亩,产量0.2万吨。全县水产品市场供求两旺。常规水产品价格比增幅达10%,去年略高,黄鳝、甲鱼、鲟鱼等名特水产品的价格比同去年略高,渔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县渔业户3500户,渔业总人口9500人,渔民人均收入19265元。
1.苗种繁育滞后。苗种是支撑产业的基础,随着养殖面积迅速发展,特别是虾稻共作面积的增加,本地虾苗繁育、供应矛盾突出,需要大量外购,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另外全县目前尚无1家省级以上水产良种场,县内所需名特优苗种大部分靠从市外购进。
2.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多数水产养殖基地均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水、电、路等设施不完善,一些地方水利设施陈旧老化,沟渠不畅;水产养殖区域分散,生产规模不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3.名优鱼类养殖、工厂化养殖发展不充分。目前我县名特优鱼类养殖仅南美白对虾、全雄黄颡鱼、“中科3号”异育银鲫、长丰鲢、西杂鲟等品种,养殖面积3500多亩;无工厂化养殖,发展严重滞后。
4.气候、水资源因素制约发展。我县地处鄂西北,近年来持续干旱少雨与晴热高温天气叠加导致了旱情加重,蓄水不足,农业灌溉用水与渔业用水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制约了水产业发展。
主要表现在水产产业链条偏短,产品附加值低。全县养殖、捕捞的水产品大多都以鲜活形式直接销向市场,产业链条短,一方面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生产直接受市场供求影响,养殖风险较大。另一方面缺少水产品加工、休闲渔业等下游产业,无法提高产品附加值,只能获得初级价值,造成行业效益低,养殖户收入少,养殖积极性不高,行业发展后劲不足。
南漳县冷水资源分为两大类型,即冷泉水(山间溪流)和水库底排水。其中,冷泉水(山间溪流)主要分布在我县的西南山区,自北向南,有潍水、蛮河、漳河、沮河四大河流和境内的59处泉眼,年平均径流量18.53亿立方米,均属长江水系,为山溪性河,常年水温在18-22℃之间。另一类型为水库底排水,我县有大中小型水库139座,其中石门集水库、云台山水库、三道河水库、峡门口水库为我县大(二)型水库,均为山区型水库,水库底排水水温在15-20℃之间。境内丰富的冷水资源,水质良好,非常适合发展冷水鱼(西杂鲟、虹鳟等)养殖。目前仅有云台山水库利用水库底排水开展了冷水鱼养殖,漳河支流茅坪河有少量池塘冷水鱼养殖,冷水资源利用不充分,尚有一定的拓展空间。
作为县产业发展部门的原县水产局和原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于2019年3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时整合而成立的县水产技术服务站至今无实验、检测等仪器设备和场所,无法为养殖户提供渔业水质及渔业病害监测、疫病检验检疫等方面的科学依据。
县水产技术服务站担负着全县水产科技普及推广、渔业资源保护、渔业病害防治等职能职责,但其属公益二类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15人,实有14人,退休11人,2020年县财政补助资金94万元,经费严重不足。同时镇区事业单位改革没有到位,11个镇区没有一个水产专业技术人员,也没有确定到底是镇区水利站还是农技中心具体负责水产业务。同时在水产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上,没有激励和保障机制,加之水产行业苦、累,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已成事实。
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投入逐步加大,我县从国家、省级层面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增加了对水产业的投入,但南漳县系丘陵山区,虽然名特优水产发展不错,但水产养殖规模仍属产业小县,国家、省级资金投入不大,而县级财政因收入原因没有加大对水产业的资金投入,所以要想使南漳县的水产业有个跨越式的发展,县级政府没有大的举措很难做到。
我县的水产养殖从业者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普遍较低以及基础设施落后、投入不足等方面不足,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不强,这部分人大多以养殖常规鱼为主,本地的青壮劳力绝大多数外出从事工商业或服务业,从事水产养殖的不多,倒是外地来和承包水面从事水产养殖的,他们应用新技术、养殖名优品种的占比较大。
截止目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共成立12家,但是合作社仅仅起到了社员内部互通信息的作用,仍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意识。
发展水产养殖业,就要改变传统的水产养殖理念和模式,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水产养殖生产全过程,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制度,发挥水产养殖业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中的生态服务功能,既为百姓提供优质、安全、绿色的水产品,又还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秀丽景色。坚持绿色发展的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绿色生态型等现代化水产养殖生产模式,做好水产养殖业的资源循环、尾水生态利用、防灾减灾等工作,积极推广现代化养殖技术,例如:大水面净水有机鱼养殖模式、种青养鱼模式、山区流水养鱼模式、稻渔复合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集装箱养殖模式、鱼藕互惠种养复合系统、池塘“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循环养殖技术、生物浮床水质净化技术等。应将绿色水产养殖产业发展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应由过去滥用鱼药转变为预防为主导的新型养殖模式,发挥水产养殖的特色,做好农业产业定位;要依靠当地稻田浅水环境,并以当地水源优势,利用鱼吃虫、吃草以及鱼粪肥田,充分发挥稻渔综合种养的作用,实现“稻渔共育,互利共赢”的生产方式,以缓解以往滥用鱼药对养殖对象的毒害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充分实现生态养殖和资源利用的共赢,促进绿色生态养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性发挥。
继续加大增殖放流力度。通过开展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增加天然渔业资源量,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推进渔业资源养护工作,促进南漳县渔业可持续发展,增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的目的。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主动招商引资,为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地方财政出台惠农扶持政策,扶持客商到我县发展冷水鱼养殖。技术上探索冷水鱼鱼苗繁育、鱼种培育、成鱼养殖等技术,边示范边推广,引导养殖户不断更新冷水鱼养殖新品种,为他们提供优质冷水鱼苗种,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良种资源基地。
促进鱼旅一体化产业发展。推进鱼旅一体化产业发展,可带动百姓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应从管理模式上出实招、重实效,以“定战略,强支撑,创品牌,带产业,促扶贫,奔小康”的发展理念为基础,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进一步创新养殖模式,针对基础建设、产业优势、指导养殖品种、分种养区域、定放养密度等方面开展渔业生产与发展,结合稻草艺术公园、渔事体验、渔文化等具体项目,举办品米、吃鱼、捕鱼、捉蛙、割稻等丰富多彩的赛事,其打破了传统观念,通过与观光娱乐、休闲农庄、生态餐饮、度假旅游,延长产业链,扩大鱼旅一体化的影响力,并以此带动二、三产业融合,争取效益最大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加强水产技术培训工作,一是加强宣传,利用科技赶集,下乡指导服务,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开展宣传。同时,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的认证步伐,力争每年新增无公害、绿色产品1-2个;同时建立快速检测实验室,运用快速试剂盒进行定性药残检测,更好的监督养殖户健康养殖,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水产品。
加强项目建设,提高水产业服务水平。要加强各类项目申报建设,努力配备必要的化验器材,不断提升我县的渔业装备,为更好地服务渔业生产,提高科技含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和帮助部分有一定基础的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及企业创建国家级水产养殖示范场。
利用我县地理位置与渔业资源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土著品种如大鲵、拟缘鱼央(石缝子)、黄缘闭壳龟等土著品种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技术;同时加强名特优水产品种繁殖和养殖技术的研究、推广,力争近年内实现县域内苗种自足,产品外销。
根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等原则,建立水产特色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来刺激水产产品的消费,为乡村水产业的发展提质增效。
通过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IT技术成果,实现苗种投放、水质管理、投入品采购、饲料投喂、病害防治、捕捞、销售等环节一体化。
(通联:441500,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产技术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