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壮国* 孔令重 李文强 耿庆碧
肾细胞癌是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可能与患者吸烟、肥胖、职业接触、遗传等因素有关。肾癌常累及一侧肾脏,高发年龄是50~70岁,男女发病比例为2:1。临床症状主要为肉眼血尿、腰部钝痛或隐痛,血块通过输尿管时可产生剧烈的肾绞痛。超过35%的肾癌患者由于缺乏早期临床表现,直至被临床确诊时已为中晚期,严重影响患者预后[1-3]。经腹壁超声和MSCT检查均为目前临床影像学检查的常用有效手段。其中,超声成像简便易行、重复性好、无创伤;MSCT检查扫描时间短、可多方位成像,但因肾细胞癌影像学表现多样,容易出现误诊[4]。为进一步提高MSCT及超声检查对肾细胞癌的诊断能力,本研究收集了45例肾细胞癌患者的相关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
1.1 一般资料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45例肾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5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为(59.26±6.32)岁;45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肉眼血尿、腰痛,其中17例患者常规超声体检发现腹部肿块。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了经腹壁超声和MSCT检查;参与本研究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晓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恶性肿瘤者;年龄≥18周岁者。排除标准:未经临床手术或病理学活检确诊为肾细胞癌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不能完成经腹壁超声或MSCT检查者;临床相关影像学资料不完整或缺乏准确性者。
1.2 检查方法
1.2.1 超声检查 采用GE voluson E8型超声检查仪,探头设定频率为3.5MHz,所有患者均充分暴露腹部、背部,涂抹耦合剂于探头,通过做横、纵及斜向多方位进行扫描观察患者双侧肾区域,发现肿块后进行主体观察,获取清晰二维图像,观察肿块形态表现,记录直径,即后可叠加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分析肿块血流分布。
1.2.2 MSCT检查 采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检查仪进行扫描,患者采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患者均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正中肘静脉注射优维显,注射速度3~5mL/s。参数设置: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层距2.0mm,部分患者图像进行薄层重建,重建层厚为0.625mm,皮质器采用自动实质期延迟25~30s,肾盂期120~300s。
1.3 观察指标总结分析不同肾细胞癌的MSCT与超声检查的图像特征,包括形态、回声、密度、钙化、强化程度、强化形式等,对比两种检查对肾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上述所有结果均由2名影像科医师对获取经腹壁超声及MSCT图像结果采用双盲法进行评估,意见不一致时共同讨论后决定。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MSCT与超声检查对肾细胞癌诊断符合率比较45例肾细胞癌患者均为单发,其中左肾24例(53.33%),右肾21例(46.66%);以手术或病理学活检检查结果为对照,MSCT对肾细胞癌诊断符合率为95.55%(43/45),超声对肾细胞癌诊断符合率为88.88%(40/45),MSCT、超声检查对肾细胞癌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肾细胞癌的超声及MSCT图像特征表现
2.2.1 肾细胞癌超声表现:45例肾细胞癌患者病灶多为类圆形,病灶周边为低回声者31例,14例患者为等回声,边界模糊,内部回声欠均匀,病灶处失去正常肾结构回声,存在占位效应。少数患者可见完整声晕或部分浅声晕;CDFI图像表现中,可见粗大血流型,少数为条状血流型。
2.2.2 肾细胞癌MSCT表现:45例肾细胞癌患者中,MSCT图像外形多呈现类圆形者23例,局部呈现类圆形者9例,可伴分叶;不规则形13例。增强扫描:皮质期40例患者病灶强化程度高于或相当于正常肾皮质,囊壁及囊内分隔呈现薄厚不均匀的明显强化,CT值121~147HU,较平扫高出74~98HU;实质期强化程度明显减退,肾盂期强化程度明显下降,呈现“快进快出”。少数患者可见假包膜征。
肾细胞癌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3%,约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肾细胞癌可发生于肾实质的任何部位,但以肾上、下极较为多见[5-7]。目前,临床对于肾细胞癌的主要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较多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肾细胞癌的发病与吸烟史、慢性肾病长期透析治疗、放射等因素有关。该肿瘤影响患者生命健康,故早期诊断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肾细胞癌患者疾病早期一般以腹痛、血尿为主要临床特征,通过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及体征进行定性诊断较为困难,需要联合其他辅助检查对其进行确诊[8-10]。影像学检查是临床中辅助检查的主要手段,其中主要包括CT、超声等检查方式,CT与超声检查均为无创性检查,检查时间较短[11]。超声检查穿透能力较大,探头灵敏度较高,设备较为轻便,对无法行走或无法配合检查的患者具有更高的便捷性,有利于操作者动态观察患者情况。CT检查优势在于密度分辨率较高,可区分病灶和人体正常组织密度,对于泌尿系统的疾病检出、诊断有明显的优势[12]。
谢海琴等[13]认为,小肾癌在早期进行诊断和治疗预后较好,临床超声医师日常工作中因对其认识不够,易误漏诊。本研究分析了45例肾细胞癌患者超声图像表现特征,发现肾细胞癌病灶多为类圆形,病灶周边为低回声者31例,14例患者为等回声,边界模糊,内部回声欠均匀,与肾良性肿瘤相比,肾恶性肿瘤多无正常肾结构回声,病灶占位效应较明显,多突出于肾脏表面或压迫肾窦,部分肾癌周边可见声晕;若无典型图像表现,可通过CDFI图像表现进行鉴别,肾恶性肿瘤可见粗大供血动脉。
在MSCT扫描技术中,肾细胞癌的扫描范围最好于膈顶开始,连续扫描至耻骨联合,对于临床症状不突出者,需要考虑全腹扫描,事实上,MSCT对于肾细胞癌的确诊主要依赖于增强扫描,MSCT平扫一般情况下可有效检出、诊断肾细胞癌病灶所在,但对于发病隐匿、病灶直径小、图像表现不明显者,平扫无法显示,此时需要向肘正中静脉注射造影剂进行皮质期、实质期、肾盂期三期扫描,评估病灶强化模式[14]。本研究中,45例肾细胞癌患者MSCT图像外形主要为3类,分别为类圆形者、局部呈现类圆形者及不规则形,少数患者可伴有分叶状,临床分期较高的病灶可明显扩张于肾盏内。MSCT薄层图像,有助于检出微小病灶。肿瘤内畸形血管导致皮质期强化明显、不均匀,多数患者增强扫描皮质期强化程度高于或相当于正常肾皮质。出现囊变的肾细胞癌患者皮质期囊壁及囊内分隔呈现明显强化,实质期、肾盂期强化程度明显下降,呈现“快进快出”,为典型恶性肿瘤强化特征表现。
综上所述,B型超声和MSCT检查均可有效显示肾细胞癌典型影像学特征,需结合形态及强化表现进行综合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