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大学生品格形成的引导作用探究

2021-11-29 14:41:50王宝娇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品格价值观道德

王宝娇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了指导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此倡导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24字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思想、文化和行为发展,以此来构建和谐社会的美丽蓝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建设重要的指引方向。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我们国家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问题。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高校思想道德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加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品格教育。而立德树人是我党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性回答。在大学生德育体系中,品格无疑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品格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助推高校思想道德建设,为国家输送社会主义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品格也在不断改变[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品格培养的关系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顺利成长为具有担当精神,完成历史使命,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品格形成的必要性

1.新世纪高校所面临的品格教育问题

进入新世纪,校园出现了许多与偏见相关的事件,如厌学、逃课、沉迷网络游戏、酗酒、斗殴等行为都在增加,因此,教育面临的紧迫问题是要对大学生进行品格教育,以帮助大学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有人指出,校园享乐主义是学生努力内部化道德原则和发展健全品格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学开始重新审视其对促进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价值观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是什么?伦理学会改善道德品格吗?在没有灌输学生思想的情况下讲授价值观是可能的吗?在课堂和其他场合中发展道德意识的最佳方法是什么?校园环境如何影响学生价值观?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对校园道德和价值观教学的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并比较了每个主要选择,价值观澄清,价值观探究,道德教育和规范道德。同时这些高校也制定了综合计划,目的是在当前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框架内,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还解释了在校园环境中人际关系作为一种价值教育形式的潜力;并强调了日常校园活动固有的机会,以发展价值意识和承诺。负责学生事务的教师可以介入,并成为有原则的人的重要代表,他们具有共同的标准和价值观体系,可以重塑人的性格。他们制定了一套指导方针,鼓励学生发展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决策和品格的发展。这些高校所秉持的理念是“一种价值体系就是那些被某些特定群体所采用或者所发展的理想和信念,这些理想和信念指导所有机构的行动、行为和喜好……它们是那个群体中思想、感情、态度和政策的基石”[2]。 价值作为一种持久的基本的理想和信念是积极行动和使工作充实的基础,也是良好品格形成的基石。“纵观历史,教育始终有两个伟大的目标:帮助人们变得聪明并帮助他们变得良好。”教育的目的是增强思想,发现更大的事物,并为追随者提供使世界变得更好的机会。人们逐步认识到大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应该是支持品格教育,而任务的完成支持了道德伦理的培养,然后将其转化为学生的行动。负责学生事务的教师也应该负责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品格教育,关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品格形成中的作用和意义。

2.高校之于大学生品格形成的使命

国外学者Molly MacElroy 在Educating for Character:Teaching Values in the College Environment(品格教育:大学环境下的价值教育)中写到: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需要为个人提供一个道德框架,使其得以生存。家庭、社区成员和教师都在教育学生的性格方面发挥着作用,而当孩子们离开家去上大学,进入一个新的责任和自由的世界时会发生什么?在没有给学生一套价值观指导的情况下,谁来帮助他们塑造自我意识?高校如何将某种价值观融入学生的品格塑造中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3]。大学阶段,学生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被赋予了比高中时更多的决策自由。每个学生到大学时都有一种独特的自我意识和对是非的认识。他们成长在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状况,影响着他们现在和将来的行动。父母不再时时刻刻监督他们的事实造成了一种未经考验的动力。他们可能会犯错误,去寻求年长的、更有经验的人的建议。关于品格教育的最常见问题是:“谁的价值观或道德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教谁?”[4]作为人类,我们都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彼此认同和珍惜。那么,学生的价值观,目的或世界地位如何帮助他们发展和塑造他们的道德自我感?在高校中,学生可能并不总是知道或理解做正确的事,因此,在发展自己的性格时,他们需要某种或某些人作为道德榜样。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忽略了学生的品格教育,特别是以价值为导向所形成的品格教育。于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训基地——高校逐渐形成这样的共识:高校的思政课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来塑造学生们的思想品格,以期达到真正育人和树人的目的。

高校如何把自身的工作与国家政策、价值理念紧密结合以此证明高校工作不仅要传播人类价值理念,还要为了生存把自身整合到人类的价值思想之中,更进一步证实高校工作能够再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责任以及可能与必然。说到底,教育的存在就是为了服务社会和群体,教育事业的宗旨就是如何为社会和国家服务,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服务中认清自己和认清自己在人类文明知识和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可能获得的资源和可能的价值观中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高校工作必须在一定的人文价值观念指导下才可以切实做到为个体、群体以及社会服务,在某种人文价值理念指导下、在服务实践中做好真正的自己,完成自己的使命,在使命中如何再现人类的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品格和性格培养的基石,有效促进和引导大学生品格的正确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大学生品格形成的引导措施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关键时刻,其中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相互交汇,与此同时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都会激烈碰撞甚至发生冲突,在客观上干扰和冲击了大学生内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指导地位,从而无形中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品格培养过程,在迷茫中不知所措,在是非面前无法判断哪种价值观是正确的。在这种背景下,思考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智慧,并将其内化积淀为个体良好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心灵品质和文明修养,显得极其必要。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

目前,高校大学生品格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来完成和实现的,因此,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面、深入、正确的解读,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分解和融入到每一个教学内容中,全面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品格塑造的引导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教师要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正确解读。要想加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认知,教师首先要对其能够进行正确的解读和认知,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还是通过教师这一途径获得知识。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师不可能一次性地利用一次课的时间把全部内容教授给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每一次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进行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教学过程中,采取渗入式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品格形成的引导作用。

2.通过文化校园环境的营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品格形成氛围

在学生品格塑造过程中,高校应该重视各个细节,如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校园环境,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创造良好品格形成的文化校园环境。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作用为基点,充分占领校园的舆论阵地,包括网络、论坛、微博等社交媒体来进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文化校园建设。其次,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文化校园建设活动中,例如,可以开展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征文、演讲及诗歌比赛,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可以通过健全和完善文化校园建设的制度文化及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校各种学生活动事务的权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从而健全大学生的品格培养。

3.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品格过程中的日常生活化

如今,很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在这种状况下,科学理论指导大学生品格的形成是非常必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根本道德准则,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日常生活化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缺一不可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不应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选择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突破口,为大学生“穿透日常生活肤浅表面”提供先进的观念引领,并能将先进的理念带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弥合张力,并最终获得认同,进而产生共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思维理念和价值观念等,使大学生逐步养成积极健康、科学理性的日常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逐步提高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修养[5]。

生活化要求注重人的生活经验、生活态度、生活需求、生活体验,要求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大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贯彻生活化,还要做到家常化。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们也可以多采用拉家常的方式在大学生中进行宣传教育,要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大学生的谈天说地的教育中,以此促进学生品格的良性发展。

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隧道,是我们当代青年,特别是即将走向社会的高校大学生的为人处事之道和安身立命之本,是当代大学生树立责任使命和担当意识的奋斗目标与追求,进而也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核心与特质铸造了中华民族的基因,其核心品格也会引领中国与世界。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在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以价值教育的核心内容为载体,并将其内化积淀为个体良好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心灵品质和文明修养。加强大学生品格教育,必须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华,树立正确的品格发展目标;必须以“友善”“诚信”品格为核心,加强个体自我精神修养;必须把品格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全方面、多层次地拓展品格教育的有效实践方式,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品格修养。因此教育不仅要忠实于这种价值体系的管理和传播,还要为某种价值体系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让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印上某种价值和思想的痕迹,我们应该做得更多,我们必须对我们的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必须在这一愿景的基础上发展行动的技能和承诺。对于高校工作者来说,在工作中要有道德上的义务来坚守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来改变,改变一个群体的精神世界,从而改变社会,促进社会按照良性的方向进行发展。高校应该努力使大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内涵,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目标,促使大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品格,踊跃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猜你喜欢
品格价值观道德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