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东
(惠东县人民医院外三区—骨科1区,广东 惠州 516300)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现阶段,针对该病的治疗往往以手术为主,而常用内固定是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1]。其在预防骨折断端塌陷及旋转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PFNA使用范围的增加,骨质疏松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固定术后很容易出现肢体短缩、骨折移位及髋内翻等并发症,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术后功能的恢复有着严重影响[2-3]。基于此,本文针对骨质疏松性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固定术后失败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预防对策。详细内容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试验20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均为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接收,其中,有105例男,95例女;年龄分布区间:63-86岁,均龄值数(72.65±3.14)岁。学历水平: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分别有43例、78例、62例和17例。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标准:(1)具备正常沟通、表达、理解能力;(2)神志意识清楚;(3)了解试验内容并签署有关文件;(4)具备完整临床资料;(5)与手术指征相符;排除标准:(1)具有精神疾病史、心理障碍;(2)合并肾脏、肝脏、心脏器官功能不全;(3)妊娠及哺乳期妇女;(4)合并严重凝血功能障碍;(5)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6)因个人因素拒绝参与本试验或者中途选择退出;(7)神志意识模糊;⑧临床资料不全。
2 方法:PFNA内固定术。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或者腰麻,在骨科牵引床更换患者体位至仰卧体位,牵引复位,于C型臂X线机辅助下对复位状况观察,在满意后进行常规消毒并铺放消毒湿巾。在股骨大粗隆间近端作一切口(从髂前上棘垂直于股骨长轴为最低点,向近端纵向延长,长度3-5cm),将导针放置其中央部位或者稍前外侧,C臂透视下,导针在髓腔内部正中,通过空心钻头沿着导针将股骨皮质钻开并进行全面扩髓,PFNA主动缓慢旋入,以主钉置入螺旋刀片的部位为依据对主钉部位调整,螺旋刀片应在股骨颈中下大约1/3位置,侧位在股骨颈中央。主钉尽量填满髓腔,在主钉位置满意后,与侧方瞄准器连接,放置保护套筒,通过保护套筒将股骨颈导针插入到关节面下方5mm位置,检测深度,标记处于解锁状态下的确定长度的螺旋刀片深度,螺旋刀片锁定后,以实际状况为依据对动态状态下或者静态下远端锁孔锁定,并旋紧尾帽,逐层切口缝合。术后,叮嘱患者卧床休息,并进行预防感染/常规消肿、镇痛、护胃等治疗,术后12小时,皮下注射4000U低分子肝素,总计进行14天治疗,日用1次。术后48小时对患侧股骨正侧位和骨盆前、后位片再次检查。根据术中骨折复位及骨折支撑情况骨折制定康复计划,若复位固定满意,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在床上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在无显著疼痛后,对于稳定性骨折患者,可在家属协助下扶助行器患侧肢体部分负重行走。
3 观察指标:对200例患者治疗效果及内固定失败状况进行分析。疗效判定[4]:优:髋关节功能评分在90分以上;良:髋关节功能评分在80-89分;一般:髋关节功能评分在70-79分;差:髋关节功能评分在70分以下。(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治疗优良率。
4 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试验结果分析,率(%)代表计数资料,以x2检验;P用于2组对比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通过随访200例患者,结果显示,10例内固定失败,内固定失败率是5.00%。治疗后,优、良、一般、差分别有157例、20例、9例和14例,优良率是88.50%。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疾病,特别是老年人,大部分伴有骨质疏松。保守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导致治疗失败,有些甚至造成患者残疾或者死亡[5],所以,逐渐被手术方式替代。现阶段,PFNA内固定是常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其属于新型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方法,结合抗旋转及加压等作用,可以获取显著固定支撑效果,使治疗失败率降低,但是因为医生治疗期间失误和患者自身因素等[6],PFNA固定术依旧存在一定不足,本文主要针对失败因素和预防方法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治疗失败因素分析:据有关资料显示,PFNA内固定手术失败和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10%[7],原因是包括2点,分别是医生手术操作因素和患者自身因素。首先,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心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而这些疾病均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术后恢复[8]。与此同时,骨折粉碎程度与手术治疗效果存在紧密联系,骨折粉碎程度越高,那么其骨质下降速度越快,对于髓腔骨质而言,无法有效把控PFNA,进而提高了松动概率。手术操作方面,首先,医生自身手术技术具有重要作用,包括导针位置是否偏移、螺旋刀片位置是否正确、主钉选择合理性等[9]。与此同时,如果患者骨折复位不理想,或者不稳定骨折类型、粉碎性骨折,则会降低PFNA支撑力,对固定效果造成影响[10]。内固定失败预防方法:(1)围术期强化基础疾病治疗。对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检查与记录,准确评估其身体状况,从而明确手术最佳时间。术后,对患者病情变化密切监测,尽量减少固定失败因素[11]。(2)利用药物方式干预骨质疏松。药物干预可对骨质疏松控制,避免骨质营养大量流失,促进骨骼强度提高。支撑力度的提高,有助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现阶段,主要通过二磷酸盐类或者降钙素等治疗骨质疏松。本试验中,在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予以抗骨质疏松治疗,由专业人员检测患者骨质质量,一旦产生骨密度降低状况,则需要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干预对策[12]。除此之外,该方法可促进PFNA内固定成功率提高。(3)要点明确,保证操作正确。术中,利用牵引床复位骨折位置,确保骨折与骨折间复位良好、尽量确保阳性支撑。针对横行骨折、粗隆严重性粉碎骨折、反粗隆间骨折等患者,可借助点状复位钳、斯氏针等辅助,以便获得更好的复位。对于主治医师而言,需对导针开口部位准确处理,确保开口部位处于大粗隆前方光滑的斜坡位置前中1/3交界位置。术中正位、轴位透视期间,导针应在股骨骨干中心。医师需要按照要求推进电钻,按照慢推进、高转速原则进行,避免挤压骨折位置。同时对螺旋刀片部位摆正,使其在股骨颈中下大约1/3位置。螺旋刀片与患者股骨颈软骨下距离在10mm以上且骨质不理想者,需实施螺旋刀片锁定处理。术后1周-2周,对患者消肿状况进行检测,针对消肿效果明显者,指导患者开展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然后逐渐向日间关节屈伸练习过渡,以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13]。(4)下肢负重时间问题的解决。据有关资料显示,下肢负重时间与PFNA固定效果有关,站在生物学角度来看,在结构结构方面,股骨近端与PFNA设计相似度较高,早期负重可及早恢复下肢功能,但是同时具有较高的骨折复位丢失风险。这就需要医生在治疗前,对患者骨骼密度值准确测量,同时根据患者病情状况制定科学、规范的负重方法。其中,骨密度T值在-3.0以上者,负重锻炼往往在术后1个月后,同时需要借助助行器进行。针对一般患者,可于术后情况稳定后开始部分负重,对于不稳定性骨折和骨质疏松明显者,需延缓负重训练。对患者PFNA内固定松动、切出和断裂等问题密切监测,针对以上现象进行钢板锁定处理。Intertan髓内钉需进行翻修并进行内固定,或者开展挽救性的髋关节置换方法。如果患者经髋关节检查未见明显损伤,且骨密度高,则根据要求正常负重,治疗效果明显。因为内固定自身所需固定条件作用,所以能够实施再次内固定[14]。除此之外,划分患者年龄,针对高年龄段患者而言,其可能出现内固定失败,特别是2次手术者。本试验中,通过随访200例患者,结果显示,10例内固定失败,内固定失败率是5.00%。治疗后,优、良、一般、差分别有157例、20例、9例和14例,优良率是88.50%。针对股骨大粗隆粉碎严重者,PFNA无法对大粗隆位置进针点准确掌握,进针点处于大粗隆位置具有向外侧偏移致使骨折固定不稳的可能性,根据经验对进针点的准确选择特别重要,而且髓内钉插入前,需与骨折复位要求相符,髓内钉插入式避免分离骨折,远端锁定禁止进行动力锁定,由于髓内钉具有一定的滑动性,很容易造成近端外移,导致骨折固定稳定性偏差,对小粗隆骨折累及,损坏粗隆内侧结构,尤其是PFNA进针时要求患者患侧肢体内收,很容易损坏股骨内侧支撑,加深骨折移位程度,诱发髋内翻及内固定衰竭等。根据临床敬仰,患肢往往内收10°-15°,内旋19°,肢体复位效果理想,若复位不满意,则切开复位顶棒。
总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PFNA内固定术后失败因素有患者自身因素、骨折类型及手术技术等,所以,治疗前应与医护人员共同探讨,并对内固定方法选择,从而达到手术失败率降低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