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翔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历史。其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与自身的特点:不论是中国的民族乐器,亦或是中国民乐的乐曲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反映出当地民族风俗、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这些民族音乐,在绘景写意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作为其中的代表,笙独奏曲目《瑶族舞曲》在绘景写意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作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作,《瑶族舞曲》已经不仅仅是一曲独属瑶族人民所有的、反映瑶族风貌的舞曲,现如今,这首曲目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共同欣赏的优秀曲目,其形式也更为纷繁复杂。而以笙独奏为演奏形式的《瑶族舞曲》则结合了笙这一乐器的特点进行了改编,结合两者之所长。
瑶族,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族人能歌善舞,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根据研究考察发现,因为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瑶族人民选用民歌这种方式集中反映他们的实践活动、生活日常以及民族特点。[1]
《瑶族舞曲》,由作曲家刘铁山、茅沅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2]据报道,1951年,作曲家刘铁山基于民间舞曲《长鼓歌舞》,写下了《瑶族长鼓舞曲》。同年,作曲家茅沅在听到了《瑶族长鼓舞曲》后,深受触动,借管弦乐的手法,写出了如今广为人知的《瑶族舞曲》,丰富而又生动地展现了瑶族民众欢歌热舞的喜庆场面。乐曲运用优美的旋律,表现了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民的生活情貌。[3]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家们对于《瑶族舞曲》的理解越来越时代化,对于乐曲的继承、发展和创造正不断朝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向发展。目前,《瑶族舞曲》的主流演奏形式有着各种民族乐器的独奏、民族管弦乐合奏、管弦乐合奏等多重形式。
笙,是一种通过震动簧片从而发声的吹管乐器。其主体结构大体上可分为吹嘴、笙斗、笙脚、笙苗四部分。[4]音色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浓烈的中国民族色彩。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流行于江南一代。既可独奏、也可用于合奏等形式。在民乐合奏中起着调整音准与音色等多方面的作用。[5]同时,笙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但多年来却因为“滥竽充数”这一略显贬义的成语而闻名。电视剧《何以笙箫默》中的女主角赵默笙也因为姓名中同时具有“笙”与“箫”两种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而显得十分高雅,成为了许多人在取名时争相选取的对象。现代的笙演奏家主要代表有翁镇发、徐超铭、牟善平、胡天泉等人。[6]其代表曲目有《晋调》、《草原骑兵》、《水库引来金凤凰》、《山乡喜开丰收镰》等。
本文所分析的笙独奏《瑶族舞曲》曲目,由刘铁山、茅沅作曲,徐超铭改编。曲目选取于笙教育家、演奏家徐超铭教授于其主编的《笙考级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P35、P36、P37)四级中的考级曲目。[7]徐教授根据笙这一乐器的自身特点,对《瑶族舞曲》这一乐曲加以改编,将乐曲中瑶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幸福生活再现,这一绘景写意的手法更为明显。
全曲作为一首四级考级曲,共210小节。根据乐曲首调及情绪走向,大致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为C调演奏,从第1小节至第79小节;第二段由C调转为A调演奏,从第80小节至第131小节;第三段由A调再次转为C调,从第132小节至第210小节。本曲需要演奏者以单吐、双吐等口部气息技巧、打音、和音等手部综合技巧,对于演奏者要求较高。
笔者曾师从著名笙演奏家翁镇发教授学习笙近十年,对于演奏《瑶族舞曲》有一定的经验和心得。在此通过将乐曲整体分为三段乐章逐一分析,并综合笔者对于曲目亲身学习、联系、演奏的经验,对本曲中绘景写意的手法进行分析。
第一段是本曲的核心部分。本段中,首句(第1-8小节)即为本曲主旋律,是全曲最富代表性的曲调。全曲以慢板起始,徐缓地开始演奏。这一舒缓的演奏,选取了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等长时值音符组合,是这支瑶族舞曲的前期准备阶段。既描绘了瑶族人民在夜晚聚集于场地,准备翩翩起舞,也烘托了瑶族人民生活闲适的气氛。乐曲进入第4小节后,短时值音符的十六分音符开始运用于本曲中,其时值是前期四分音符时值的四分之一,也是前期八分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一改前期准备阶段的舒缓,节奏立即转为明快,欢快的气氛跃入听众的耳中。乐曲的舞蹈性更加强烈。第8小节开始又重回舒缓的长时值。这一句主旋律的表现,就好似一场精彩的瑶族舞蹈的开场,从开场逐渐进入高潮,又缓缓归于平淡的过程,和谐自然。
鉴于笙这一乐器有其自身的特点,即簧片类吹管乐器既可以同时满足以吹、吸两种方式进行演奏,又能够满足多个音同时演奏的特点。吸气与呼气、单音与和音的区别在描绘舞蹈的热闹程度情况上尤为明显。
本句演奏结束后,曲作者、编者即以和音以及八度和声两种复调的方法反复重现这一主旋律。和音浑厚,八度复调空灵优雅。浑厚的和音,仿佛越来越多的瑶族青年男女从一到多,随着舞曲的进行逐渐加入这场舞蹈盛宴,而空灵的八度和声,则更细致地放大了舞者虽自由却又不失舞姿的舞步。和音以及八度和声两种方法的运用既展现了瑶族这一民族舞蹈的特点,又以音乐演奏的形式更加丰富了瑶族这一民族舞蹈的特点。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这是北宋文学家范冲淹在其著作《岳阳楼记》中所描述的畅快情景。而本乐曲中,则结合了单音以及四度复调的方式。单音轻柔,而下加四度的复调运用,再配合上笙这一民族乐器与生俱来的柔美的音色特点,作为对上句的回应,将舞曲的进度与进程推进一步,更体现了瑶族的民族色彩。
本曲的第一个小高潮接踵而至。这一段小快板中,曲作者、编者将单双吐结合,在速度明快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力度,正是对月光下瑶寨男女欢快舞蹈激烈部分的显现;装饰音的使用,更体现音乐的灵巧性,描绘出这支舞蹈虽有力却不失灵性,细节刻画很是到位。而后两次反复,将舞蹈的欢快气氛推进到高潮,进而逐渐趋近于平淡,短暂退场。为下一轮激烈高潮的到来积蓄力量。[2]
至此,本曲第一段,即舞蹈的第一篇章结束。在第一篇章中,本曲将舞蹈第一篇章的细节、部分刻画的淋漓尽致,描绘出了瑶族人能歌善舞,舞姿轻柔富有灵性,活泼欢快的月夜聚会的生活情趣。
第二段中,本曲一改第一段的氛围,即将首调由C调转为A调,又奠定了中板的速度基调。将舞曲地点的氛围烘托的更为安静,略显凉意。正如舞曲的进行时间虽然进入了深夜,而这场舞蹈盛宴则还在继续。
本段音乐总体较为舒缓,与第一段起始部分较为类似。并没有过多的节奏变换,虽为中板,但表现效果更类似散板。仿佛是舞者在舞蹈中暂时休整,却又不浪费月夜间的大好时光,继续着自己特色的瑶族舞蹈。
其中最灵活、最具表现力的依然是笙这一民族乐器引以为傲的复调和声部分。不同于第一段整齐划一的和声,如:八度复调、四度复调、和音等,本段复调部分则更带有民族特色。反复段采用多音程复调,其声音效果在A调高音的配合下表现得更为高挑灵巧,具有极强的瑶族地方民族特色。而其余复调段落,则以较为固定的音乐作为组合,清新自然,互为伴奏,互为伴舞,每队舞者逐渐增进了交流,情感产生了变化。这一复调的出现,在舞蹈性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歌唱性。仿佛舞者两两成对,边歌边舞。男女组合,又体现出了青涩委婉的爱慕之情。
至此,第二篇章的演奏结束,舞者们下场歇息,男男女女在舞蹈后再次分开。男生深情,女生委婉,互相之间渐生爱慕。[8]
本段即为本曲中最后一段,是本曲的最高潮部分。在乐曲中的表现为对前段的多次反复,并略有增改。
本段伊始,曲作者、编者即将开篇第一段的主题句再现。由单音,进而转为和音,舞曲的第三篇章正式开始,舞蹈的欢快气氛越来越浓烈,加入的男男女女也越来越多。与第一段相比,省去了八度等舒缓的音节,直接进入单音下加四度结合的音节,愈加幽静、舒缓。这支瑶族舞蹈的最高潮、压轴大戏呼之欲出。
暴风雨前的宁静过后,是本段的高潮顶峰。音节虽与第一段略有重合,但采用了快板,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舞者的舞姿也随之热烈奔放,加入的人也越来越多,达到了巅峰。进入了和音部分后,则是曲作者编者在原有部分的再创造,将这一高潮部分继续延续,持续近30小节之久。人们畅快起舞,酣畅地展示了瑶族男女热情奔放的精神面貌。
第三篇章结束,乐曲也同时在强烈的节奏中推向高潮,在快速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瑶族舞曲》作为一首记录粤北瑶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庆节日场面的舞曲,以笙独奏的形式演奏,虽不及合奏的气势磅礴,多乐器相互交融的震撼,但特别是在民族特色,绘景写意也有其自身的独到之处。
以第一段为例,徐缓的慢板,作为吹管类乐器,要求的就是气息的运用,以柔克刚。用气不能过于柔弱,又要保持完整性。就好像这支舞曲的开场,舞者缓慢进入场地,生活闲适。八度以及复调的部分,随着气息的变幻,手指灵活的改变音位,相互配合,就好似舞者正灵活的翩翩起舞,能够更好地感受舞者当时的动作及心境。小快板一节中,随着单双吐技巧,手指快速灵动变幻的融合运用,从演奏者的角度,将这一小高潮体会的淋漓尽致,仿佛置身其中。
第三段的快板中,持续近30小节的全曲最高潮处,亦综合运用了单吐双吐两种口技,打音等手指技法,配合多十六分音符组合、切分音,既要保持手指按键快速灵活不出错,又要注意气息运用合理分配,沉得住气,不用力过猛。作为一曲的高潮,既是对演奏者技巧的考验,作为舞曲,又是对舞者舞技的考验。在一支舞结束前的关键时刻,不能操之过急,用力过猛,出现失误,又不能不符合舞曲的气氛、进程,达不到热烈奔放的氛围。
因此,从演奏经验来说,演奏时手指气息口技的综合运用,与这支瑶族舞曲舞蹈的动作、环境、氛围极其相类似。亲自演奏,对于感受这支民族音乐在绘景写意方面的表现力很有帮助。
《瑶族舞曲》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作,以音乐艺术的形式,化无形为有形,再现了瑶族人民热烈奔放舞蹈的场景。结合笙这一簧片吹管乐器能够演奏复调音乐的艺术特点,虽然演奏时仅仅只有笙这一件乐器,仍然能生动地再现瑶族舞蹈的欢快与激烈。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绘景写意方面很有创造力。而如若可以在欣赏之余,亲自以擅长的方式演奏音乐,将能够从演奏者的角度对民族音乐绘景写意的表现力的理解更深入一步,有助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