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琳华,朱 帅
(1.人民网 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3;2.哈尔滨工业大学a.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01)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赞扬了一批扎实肯干、奋发有为、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军人、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先进人物,多次在讲话、指示和信件等中强调爱国奉献精神应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习近平关于爱国奉献精神的系列论述弘扬了爱国奉献的主旋律,发起了爱国奉献的动员令。本文旨在诠释新时代爱国奉献精神的基本内涵,论证新时代爱国奉献精神的生成逻辑,提出新时代爱国奉献精神的培育路径,以期为新时代奋斗者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奋斗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从表面上看,爱国奉献精神是由“爱国”和“奉献”双核构成的,但是“爱国”与“奉献”不是两个无关的概念,而是互为表里、有机统一的整体。爱国是奉献的情感和思想基础,奉献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和升华。
“爱国”是人们的一种真挚、热忱、报效祖国的情感。“主义”代表理念或有完整体系的思想和信念,或为实现不同目标的不同方法。在政治理论中,冠以“主义”这一后缀,往往具有“思想、运动、体制”三种互为相关的内容。“爱国”上升为“主义”,即为爱国主义。也就是说,爱国主义实际上包含着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实践和爱国主义体制三个互为相关的内容。爱国主义就是将对祖国怀有的真挚、热忱、忠诚、报效的情感、思想付诸实际行动,在此过程中形成爱国的制度性安排。
当今社会呈现多元价值观共存的现象。辨别和引导多元价值观中的主流文化是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工作,国家根据自身功能、责任和定位,对社会上存在的多元价值加以引导和整合,整合形成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就成为一个国家的精神内核,成为整个社会系统政策运转的灵魂与动力。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多次强调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国主义已然上升为当代中国公民最核心的价值诉求,成为中国公民基本的道德准则。爱国主义是新时代奋斗者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最原始的动机和最纯真的情感。新时代奋斗者一旦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精神和意志,就会自发自觉自愿地投身于爱国主义实践,贡献自己的力量。
无私奉献意味着有觉悟地为别人或者组织不求回报地付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需要落实于行动,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人会将家国情怀转化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行动。
无私奉献是新时代爱国奉献精神的落脚点和具体表现,这是爱国主义的情感表达,也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无私奉献是自愿自觉的实践活动。从哲学意义上说,无私奉献是一种有明确价值理念的自觉的实践活动。任何奉献都是为一定对象付出的行动,具有爱国主义情感的人,会为了国家、民族自愿自觉地付出。对于个人而言,爱国报国就要深入现实社会,了解国家之需、社会之需,结合本职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自我牺牲是奉献的最高境界,当遇到一些特殊时刻,个人源于对国家和民族强烈的认同和深厚的情感,自发自觉地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不畏牺牲,奉献自己,并以此为最崇高的个人理想,就是真正做到了无私奉献。另一方面,无私奉献也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无私奉献不仅是一种自愿自觉的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约束性,这在中国宪法中有所体现。因此,无私奉献作为新时代爱国奉献精神的实践表达,不仅是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不由自主上升为自我奉献与牺牲的境界,也是中国公民必须遵守和履行的基本义务和法律要求。
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1]。这一思想已被写入《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要义的新时代爱国奉献精神同样遵循着三者的高度统一,这不仅是党对新时代奋斗者的号召、动员和激励,也作为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安排予以设计和实施。
第一,爱国与爱党是高度统一的。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史中,党始终把爱国主义情怀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矢志不渝、不懈奋斗、奉献终身。过去有李大钊、李达、李汉俊、瞿秋白、蔡和森等早期的共产主义者组织和参与爱国救亡运动,现在有“最美奋斗者”曲建武等优秀共产党员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以说,党是新时代爱国奉献精神最忠诚的弘扬者、实践者和传播者。其次,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高度统一的。爱国主义内在地包含着对国家性质的认同和对这个国家的归属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方向道路、制度形态还是作为运行规则,都是必须坚持和发展的。因此,在当代中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也是高度统一的。最后,三者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当代中国,最根本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当下我国国家和人民最根本的利益诉求。只有将三者统一起来,爱国奉献才是鲜活的、真实的、生动的。
新时代爱国奉献精神的生成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历史逻辑层面,中华民族爱国奉献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新时代爱国奉献精神的历史渊源;理论逻辑层面,历史唯物主义是新时代爱国奉献精神的理论依据;实践逻辑层面,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是新时代爱国奉献精神的时代动因。
“爱国奉献”这四个字来自历史,超越历史,它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淬炼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的历史进程之中。
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奉献精神贯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学作品就蕴含着对爱国奉献情怀的歌颂和赞扬。其中,《小雅·采薇》是反对非正义侵略战争的代表性诗篇,《国风·秦风·无衣》反映了秦军慷慨激昂、同仇敌忾、团结互助、共御外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国风·秦风·小戎》反映了对秦朝男儿习武报国的崇尚。在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屈原、杜甫、苏轼、顾炎武等一大批文人墨客,他们通过诗词歌赋歌颂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报国情怀。此类文学精品不胜枚举,反映了爱国奉献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精神品格。
淬炼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的历史进程。作为政治现象的爱国主义是近代政治的产物。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党带领人民不断在实践中传承、践行和发展着爱国奉献的文化传统,涌现了焦裕禄、雷锋、王进喜、王继才、袁隆平、黄大年、黄文秀、廖俊波等一批爱国奉献的先进人物,书写了一个个爱国奉献的鲜活故事,这些先进人物是建党百年无数爱国人士的缩影,是当代中国全体奋斗者尊敬和学习的模范标杆。可以说,爱国奉献精神已经深深镌刻于党的百年奋斗史和新中国史之中,并在其中得到进一步淬炼和升华,成为影响深远、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
历史唯物主义是理解和认识新时代爱国奉献精神的根本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要求三个维度揭示了新时代爱国奉献的必然性、应然性与实然性,历史唯物主义从根本上回答了新时代奋斗者为什么爱国奉献、什么是爱国奉献和怎样爱国奉献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爱国的必然性,回答了无产阶级缘何爱国的问题。一是获得国家政权是无产阶级爱国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没有祖国。”[2]419资本主义制度下,一旦无产阶级想要维护自身利益,就会遭到资产阶级残酷的镇压,因此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是基本任务,这也是爱国的前提。二是巩固国家政权是无产阶级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无产阶级建立起自己的国家,更为重要的是巩固和建设自己的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探讨了通过土地改革巩固国家政权的方式,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人需要把没收过来的封建地产变为国有财产,变成工人移民区,由联合起来的农村无产阶级利用大规模农业的一切优点来进行耕种。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发生动摇,公有制的原则就会获得巩固的基础[2]562。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说明了新时代奋斗者爱国奉献的必然性,即,建立国家政权是爱国的基础和前提,爱国就是建立、巩固和建设国家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揭示了爱国奉献的应然性,描绘了爱国奉献的根本原则。一是爱国奉献应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旨归。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作为政党、甚至作为国家政权对无产阶级的态度是反对、敌视、剥削和奴役,而“共产主义正是要消除这种敌对”[3]497。以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的中国共产党正是致力于缩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爱国奉献不应计较个人得失,而应着眼于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的相互推进,实现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协调一致。二是爱国奉献应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力量。“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3]287。人民群众通过个体的社会化活动,创造了自己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财富和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精神财富。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历程中,将自己的行为、意识熔铸于社会之中,同时也在社会的发展变化中不断确立起自己的国家观和民族观。从根本上说,新时代爱国奉献精神作为国家观和民族观的重要内容,就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也必将由人民群众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人民群众是新时代践行爱国奉献精神的依靠力量。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要求揭示了爱国奉献的实然性,指出了爱国奉献的真实面貌。马克思、恩格斯时期,爱国奉献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列宁生活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与被侵略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的年代,此时爱国奉献不仅包括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还有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贡献力量的愿望与行动。当代中国,爱国奉献具有特定的内涵,新时代弘扬和践行爱国奉献精神要顺应中国发展的现状与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紧紧锚定“十四五规划”的战略安排和目标,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矢志奋斗、无私奉献。
新时代爱国奉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正确审视当前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而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
应对错综复杂的世界格局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动荡变革期[4]。“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大、规模之大、程度之深也前所未有”,“地区冲突兵戎相见、霸权主义恃强凌弱、贫富分化有增无减、疾病瘟疫仍在蔓延。”[5]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中国在经济文化、军事政治、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这要求人们培育爱国奉献精神,提升抵御风险能力,从而在动荡变革的世界格局中,抵御风险、把握机遇。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殷切期盼,明确强调:“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6]“征途漫漫,惟有奋斗。”[7]当今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崭露头角,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参与度日益提升,特别是在全球抗疫中挑起大梁。中国要想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上完美答卷,就要树立信心、艰苦创业、不断奋斗,这对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奋斗者应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传承和弘扬爱国奉献精神。
新时代爱国奉献精神重在培育和践行,应将爱国奉献精神融入政治生活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大众传媒体系和社会生活体系。
爱国奉献精神本身具有浓厚的政治属性,是一种政治立场的表达。爱国不是单纯出于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也包括对这个国家领导人、执政党的热爱,对这个国家的国体、政体的热爱。因此,将爱国奉献精神融入政治生活之中,也就是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融入政治生活之中。具体来说,可将爱国奉献的价值追求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全体中国人民的个人美德加以锤炼;也可在领导人讲话、著作以及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党校学报等党的理论宣传阵地,着重加强弘扬爱国奉献精神的相关内容;还可在政治审查中,着重加强对爱国奉献精神的考察,等等。总之,要把对爱国奉献精神的高洁追求作为新时代奋斗者锤炼政治品格的样本加以借鉴,在客观辩证地分析爱国奉献精神的政治品格、政治立场、政治理想、政治主张的当代价值的基础上,将爱国奉献精神的政治属性融入政治生活体系之中。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规定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要让爱国奉献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课堂教学中,要着重增加有助于培育爱国奉献精神的课程内容。教材方面应着眼不同年龄段、学龄段的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要,将爱国奉献精神的培育纳入教学目标,或将其纳入教材,或将其纳入教学大纲。重点推出爱国奉献教育精品读物,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叶圣陶说:“同样的教材可以有不同的教法,因为教的人不同,学的人也不同。总之,能收到实效的就是好教法。”[8]教材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课堂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平台,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保证爱国主义教育进头脑,这就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爱国奉献教育引向深入。
在对爱国奉献精神的培育中,大众传媒可以有效连接传播者和大众,充分发挥负载、传递信息等作用,从而成为诠释和传播爱国奉献精神的有效手段。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影视等传统的大众传媒体系,把爱国奉献精神相关的政策理论、鲜活事例等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去,让爱国奉献相关的宣传报道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体系。在新媒体环境下,搭建“互联网+”爱国奉献教育基地,创办微博、微信公众号、官方网页、官方APP、微信小程序、抖音、火山等网络平台,向用户推送爱国奉献精神的相关信息。当然,要特别注意网络媒体传播内容的适当性,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坚决杜绝在网络媒体上散播损害国家形象、危害国家安全、侵害国家利益的言论。网络媒体体系和传统的大众传媒体系不是两个独立的传播体系,而应不断进行融合发展。要把爱国奉献主题贯穿于传统的大众传媒体系和网络传媒体系的融合之中,寻求二者在传播内容上的一致性与关联性,打通网上网下、线上线下、版面页面之间的壁垒,使全社会形成弘扬爱国奉献精神的浓厚氛围。
内容上,对于爱国奉献的历史事迹和人物的宣讲教育,要根据爱国奉献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的内容和要求加以宣传教育,增强对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成果的宣传和介绍。形式上,要结合传统与现代。爱国奉献精神融入社会生活体系由来已久,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行为习惯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如,春节、元宵、清明等传统节日蕴含着亲人之间、爱人之间、朋友之间等的深厚情感,作为富有价值内涵的民俗活动,反映着祖国的繁荣发展,寄托着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人文设施,呈现了爱国奉献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蕴含着对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崇敬之情。爱国奉献精神融入社会生活体系,必然需要借助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实践基地和人文设施。爱国奉献实践的形式也要进一步创新创造。如,可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AI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手段,使人们达成沉浸式体验,提升爱国奉献教育的感染力。通过充实爱国奉献实践的内容与形式,人们将会更加切身感受到爱国奉献精神的蓬勃力量。
新时代爱国奉献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意涵。新时代爱国奉献精神的提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厚植于中华民族爱国奉献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理论依据,受到国内外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深刻影响。新时代,必须大力培育和践行爱国奉献精神,使爱国奉献精神充盈我们的社会空间,形成爱国报国、无私奉献的浓厚氛围,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全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