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诉求与实践路径

2021-11-29 12:11:15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思政价值

贾 宗 英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6)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层出不穷,媒体界限此消彼融、时空覆盖之全、受众涵盖之广、生产主体之多样、传播渠道之多元的全媒体大潮不断涌现,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这一思想使得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为一个趋势。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成为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全媒体与课程思政内涵阐释

1.全媒体。百科对“全媒体”这一词条的解释是: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从全媒体的内涵看,全媒体是除跨媒介外,跨时空尺度、跨物理尺度、跨主体尺度、跨功能尺度的更深层次的融合,可由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构成。

“全程”是指突破时空限制,人与信息的交互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可以及时关注交互、沟通、交流、反馈,信息的传播具备即时性、零时差;“全息”是指突破物理屏障,可以通过新技术、新媒介以及终端让受众感受完整的虚拟现实体验,对传播的信息进行立体展现,传播渠道多元化、环境虚拟化;“全员”是指突破主体身份,从一对多交互变成多对多交互,增强交互性,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可参与到信息交互的过程中,传受一体化、交互行为社会化;“全效”是指突破功能限制,利用新技术将开放性、多元化的媒体实行平台化管理,集成信息、社交、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更好精准测量信息传播的效率、效果、效益。

2.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为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而出现的,其侧重点不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而是旨在高校非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邱伟光指出: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这一理念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2]课程思政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课程为切入点,多领域、深层次、全方位地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通识课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等教育教学环节中,使得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难看出,课程思政可从三个方面来概括:高度上表明政治立场,多领域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深度上挖掘价值属性,多层次优化课程设计;广度上呼吁“三全”育人,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诉求

1.根本诉求:思想多元化凸显课程思政的政治价值。在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越来越复杂,思想传播的阵地越来越扩大,舆论引导和内容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增加,社会思潮越来越多元化,意识形态领域越来越难控制。受众接受信息的容易度、便利度、广泛度超越以往任何时代,对信息的关注度和新颖度也是划时代的转变,对多元思想文化的错误判断、盲目跟风严重影响着他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这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课程思政的政治价值是指在专业课、通识课等非思政课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他们正能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标准。这是课程思政最根本的价值诉求。大学阶段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不同课程在不同程度、不同时间、不同领域围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开展教育教学,使得学生在各学习环节多角度、多视野、多层面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积极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核心诉求:传受一体化凸显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全媒体时代,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受众多元化,导致传播信息内容生产方式多样化,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形成传播者、接受者互为主体的一体化关系。大学生作为传播主体,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其传播信息的能力增强,但对自身传播的行为、传播的内容等不一定能正确衡量它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很可能存在从众心理、盲目跟风等状态。这就需要通过学校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修身之道、为人之道、行事之道。这对学校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是指在专业课、通识课等非思政课中渗透德育元素,以多维的课程教学设计、多样的课程教学手段,彰显价值属性,传做人之道,使学生成为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正确的思维认知。这是课程思政最核心的价值诉求。不同课程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程本身特点,深度挖掘课程的德育元素,深层次对课程进行设计,从知识维度、能力维度、价值维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情感和意志的控制能力、审美能力、制造和创造的能力等,实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的目标。

3.延伸诉求:环境虚拟化凸显课程思政的社会价值。在全媒体时代,虚拟环境、虚拟生活、虚拟现实逐渐被人们感知、接受。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迫切融入虚拟环境中去,掌握大量信息,扩大交往范围。[3]但如果大学生一味沉溺在虚拟空间里,过度依赖媒介,混淆虚拟与现实,久而久之也将脱离社会、缺少思考、迷失自我,失去向外探索和奋斗的意志。这是学校课程思政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课程思政的社会价值是指通过专业课、通识课等非思政课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不同范围地传递价值观教育,使学生了解和适应社会的价值标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使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辐射他人,进而塑造、校正他人价值观,最终促进共识、统一思想,实现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协调发展。这是课程思政延伸的价值诉求。思想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多元化背景下,碎片化、多元化的价值观不断涌现出来,会使大家对统摄生活的能力产生质疑,出现信仰危机和认同危机,因此,在多元中求统一、在多样中求主导是必然的。作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迷乱的、虚拟的世界里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品德、正确的价值标准学会学习、工作、生活,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以个人发展推动社会发展,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4.拓展诉求:交互技术化凸显课程思政的学习价值。技术是全媒体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推动力。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信息的交互越来越倾向于依赖媒介、依赖技术。行为交互和认知交互在媒介、技术的推动下同时进行、相互融合。这给学校课程思政育人主渠道带来了新任务。

课程思政的学习价值是指教育者、学生为了更好地开展、参与课程思政教育活动,主动去学习、去了解、去掌握新媒介、新技术、新方法,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这是课程思政拓展的价值诉求。在全媒体时代,教育者应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新媒体技术,以技术增强课程思政内容融合,以技术更新课程思政方式方法,以技术丰富课程思政教育渠道,从而激活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大学生本着好奇的特点会主动去接触新媒体、新技术,他们需要通过课堂教育学会正确认识和理解新媒体技术,训练培养合理利用新媒介技术的能力。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1.以理念先行为根本点,注重站位的高度,完善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进入全媒体时代,必须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生态,积极应变,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要以“全媒体+课程思政”的理念为根本对课程思政做好顶层设计和推进。学校要成立以校党委牵头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构建党政齐抓共管、校院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融媒体平台和全媒体传播建设,从学科体系、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质量体系、教学改革、平台开发与监管等方面统筹规划课程思政与媒介技术的融合,系统性挖掘多门课程、多个层面的思政元素,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共同体,创新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2.以内容设计为关键点,注重理论的深度,实现“思政”与“专业”的有机融合。全媒体时代,不管媒介与技术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内容优质建设的前提是要有深度的理论,理论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程度、思维视野广度、思想境界高度。教师作为施教者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理念,树立质量思维,既要不断学习专业领域里的先进知识,也要不断关注党的最新思想动态,拓展自己的理论深度,在课程内容设计时不断丰富教学维度,认真挖掘所承担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资源,重视对课程思政价值功能的运用,为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思政”与“专业”有机融合打下基础。

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高效率接受。教师要把握时代要求和全媒体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兴趣、需求为出发点,精心设计鲜活、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将抽象的价值元素融入具体的专业知识、现实问题中,借助先进媒介技术寻求新颖素材丰富教学内容,运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认同规律的话语体系表达教学内容,注重内容、媒体、学生的融合,使教学内容进头脑、入心灵,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二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实现精准供给。教师要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产生、传播环节,根据学生的个性需要和接受习惯设计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正确性、针对性,将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融入新媒体、传播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让学生少走弯路,通过全过程、全效服务,形成“思政”与“专业”有机融合的育人格局。

3.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点,注重技术的锐度,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以技术创新为重的全媒体为课程思政活动开展的方式方法改变提供全新的视角,不断为课程思政进行技术赋能,促进价值观教育创新性传播和深度化输入。高校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就要充分发挥全媒体优势,强化技术敏感度,创新全媒体教育教学方法,让技术真正为课堂教育教学服务,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入智能动力,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融合力,实现技术创新与内涵教育的同频共振、相向而行。一方面要借助全媒体构建多样化教学-学习模式,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属性和特征借助不同平台灵活选择多元教学方式,如故事法、讨论法、辩论法、论坛法、线上线下相结合法、课内外结合法、实践法等;另一方面要运用全媒体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和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实施因材施教,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将视频、图片、文字、讲授等多种方式与微信、微博、QQ、钉钉等多种平台渗透课堂教学,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满足学生的趣味性与时效性要求;适当选择运用大数据、VR虚拟、可视化、人工智能等技术辅助,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新呈现和诠释,通过视觉冲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4.以价值引领为落脚点,注重思想的温度,厚植课程思政的文化土壤。媒介通过信息的接触、扩散、内化和放大等环节,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和价值理解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塑造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4]因此,如何利用全媒体进行价值观教育已是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向度之一。作为教师,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掌握新媒体技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不断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课程思政,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媒介素养,敢于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引导全媒体行为、塑造全媒体精神,用科学思维批判全媒体形势下各类错误思想、审视各种文化现象,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启迪学生的心灵;要注重思想的温度,将价值观构建及批判的场域由课堂领域扩展到学生生活领域,将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由外在强制转化为内在生成,将与学生的交往关系由单向化的主体性转向和谐化的双主体性,构建与学生态度、兴趣、情感、利益等相结合的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更易接受、认同。作为学生,要学会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认识新时代、分析新世界、接受新事物;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对接收的信息辨别是非,进行批判和接受,提高价值判断能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言行,提升素质;用优秀传统文化改进思想,改造价值观。[5]通过教师、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厚植课程思政的文化土壤,有助于贯彻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理念,有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氛围,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在虚拟世界里同学习共进步,有助于在教学各环节渗透全媒体思维,从而提高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价值观思政价值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