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谊,廖 伟,邹 强
(1.咸宁市咸安区教育局,湖北 咸宁 437100;2.湖北科技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咸宁 437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有关政策密集出台,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工作的目标、方向和途径。农村义务教育要实现均衡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是必由之路。为了助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不少农村学校以信息化建设为改革突破口,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农村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
1.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一词最早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最初的概念界定和内涵主要限于产业角度,意指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推进和使用信息与技术。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表述出现在德国、欧共体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些发展规划之中。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构建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自此之后,许多发达国家相继出台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从而带动全球信息化建设的浪潮。我国是在1997年中国第一次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后,才开始重视国家信息化建设,并把国家信息化定义为: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技、国防及社会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发展、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过程。[1]
“教育信息化”一词是伴随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兴起而提出的,意在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我国在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入规划之中。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这是我国政府文件中首次提出“教育信息化”的概念。那么,何谓“教育信息化”?目前,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视角:一是宏观视角,将教育信息化视为学校教育变革的推动力量,通过构建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二是中观视角,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组织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与推广,以达到教育质量和效率提高目的;三是微观视角,强调信息技术在课程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将信息技术视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工具,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各项能力发展。[2]综合已有研究的理解,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进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应把握如下几点:(1)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是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2)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3)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范围是涵盖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4)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是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突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利用;(5)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持续渐进过程。[1]教育信息化的本质,简言之,就是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目标。[3]
2.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
注重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指出:“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城乡、区域、学校之间差距进一步缩小,建成覆盖城乡、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人民群众高质量、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可见,在新时期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已不再满足于兜底性的扫盲目标与普惠性目标,而是逐渐转向教育机会公平与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的方向迈进。[4]
那么,如何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达成教育公平呢?目前,我国在解决这一问题上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通过出台政策法规来保障教育起点公平;二是通过实施专项计划或重大工程来保障教育结果公平。[3]前者如面向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出台区域导向性政策,用以改善特定区域办学条件、教学环境,以达到教育起点公平;后者面向农村薄弱学校、农村学生、乡村教师等边缘性、弱势性群体出台群体导向型政策,通过“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特岗计划”“改薄计划”“营养餐计划”“两免一补”等政策,以有效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差距,进而达到教育结果公平。[4]但上述思路主要是通过政策支持和外部投入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进而促进教育公平,其主要强调的是“教育机会均等”。那么,能否找到一条通过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之路呢?教育信息化无疑是一条能够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育信息化之所以能够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因为:一是教育信息化可以实现不同层次的教育机会均等。教育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条件和手段,可以向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提供补偿教育,使他们在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上能够获得公平的教育效果。二是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低成本、便捷高效的途径,为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突破时空限制,搭建资源共享的平台,使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惠及更多孩子,从而极大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三是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师资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打破时空阻隔,为农村教师成长与发展搭建行业发展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进而提高师资培训质量和效益,助力教师专业成长。[5]
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如何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是不可回避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年来,咸宁市咸安区将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效益作为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重中之重,作为创建人民满意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依托信息化创新机制体制,优化教育治理能力,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不断缩小区域间、校际间差距,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其实践特色主要体现如下:
1.问题导向:找准影响学校发展的制约因素
由于受到发展信心丧失、办学条件不足、师资队伍质量不高、生源特殊性等诸多因素影响[6],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目前,小规模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咸安区教育局通过调研发现:一是小规模学校占有较大比重,是影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短板”之一。截止2019年秋季,全区100人以下小规模学校25个,占比为24.5%,在校学生834人,占比1.1%,其中留守儿童671人;二是小规模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队伍水平不高等问题;三是正常教学秩序维系存在问题,普遍存在“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课”现象;四是学校留守儿童占比达80%以上,留守儿童在品德、行为、学业、安全和心理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为有效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提高小规模学校办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咸安区教育局一方面根据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校情,将学校办学理念定位在“让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依托优质中心校+小规模学校的集团化办学,在区域内构建了“和谐共生、互助共进”的良好教育生态;另一方面积极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搭建“平台”,以“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为问题导向,构建“咸安数字学校”,并以此为抓手,促进小规模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咸安数字学校在架构上将N个中心学校和M(1~3)个小规模学校组成若干个虚拟的教学共同体,通过同步互动专递课堂的形式为农村小规模学校推送英语、音乐、美术、科学、品德、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等课程。咸安数字学校设立校务管理部、教学管理部、师资培训部和技术保障部,由教育局分管业务的副局长亲任校长,基教、教研、人事、装备、计财等相关股室股长担任部门负责人,共同负责数字学校的正常运行。目前,咸安数字学校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已建成12组,覆盖全区25所小规模学校,推送“同步互动专递课堂”6 620课时,惠及小规模学校834名学生和97位教师。
2.价值引领:构建基于教育公平的发展定位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体现的是对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反映在学校发展层面就是要实现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均衡发展;反映在学生层面就是实现每个学生优质发展,保证每个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为了落实这一目标,咸安区教育局发挥教育精准扶贫的优势,聚焦贫困原因,借助信息化构建从三个方面对小规模学校发展进行价值定位:即围绕农村薄弱学校、农村学生、乡村教师等边缘性、弱势性群体,构建“扶学”“扶志”“扶智”三位一体的教育扶贫模式,从源头上阻止贫困代际遗传。具体做法:
一是建立教育精准扶贫学生数据库。通过为全区4 551名建档立卡贫困生建立了学生数据库,利用数据分析系统,精准掌握脱贫需求,精准落实帮扶举措,做到“一户一对策、一生一办法”,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无辍学,有力推动全区教育精准扶贫更透明、更精细、更有效的开展。二是运用新媒体开展扶志宣传教育。依托“云上咸安”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乡土文化,构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社会风尚,帮助贫困学生家长拔掉思想上的穷根。同时对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成效,以及脱贫先进典型、帮扶单位和帮扶个人的先进事迹进行深入宣传,为贫困学生的家长树立榜样、鼓舞士气,增强“全家老小总动员、奋力脱贫奔小康”的决心和意志。三是拓宽途径下好教育扶智“先手棋”。我们构建了“强校+弱校、中心校+教学点”发展共同体模式,依托信息技术支持,实行一体化办学、协同式发展、综合性评价,在共同体学校之间组织开展“城乡学生牵手、中心校与教学点教师牵手、留守儿童与家长牵手”三个牵手活动。共同体学校每学期扎实开展“三送两研(送理念、送课堂、送爱心、网络教研、线下磨课)”和“四节一会(德育节、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运动会)”活动,引领学校在“立德树人、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教师发展、特色打造”等方面共同进步。
3.任务驱动:构建优质发展的实施体系
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促进教育现代化,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通过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而促进教育的公平化。而义务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来说,教育信息化就是要促使每个学校都能享受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7]咸安区坚持“立足高站位、确立新目标、采取优策略、打造新特色”的原则,制定了《咸安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确立了“全面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以“咸安数字学校”为抓手,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一是确立了“五个示范”目标。以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应用与融合创新为核心,以”咸安数字学校2.0”为抓手,全面优化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环境,创新“一体化办学、协同式发展、综合性评价”推进模式,长效构建“队伍建设、经费投入、运行维护、应用研究、管理评价”保障机制,着力打造“均衡发展、智慧教学、教师发展、立德树人、精准扶贫”五个示范,努力构建和谐共生、互助共进的教育生态,实现咸安基础教育高位均衡与优质特色发展。
二是实施“1268”工程。优化“一个数字学校”,进一步完善咸安数字学校运行机制与功能模块,实现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资源上传下载、数据统计、智能分析等功能整合,突出课堂教学应用,同时,搭建同步专递课堂管理云应用系统,提升小规模学校智能化管理水平。构建“两个应用服务体系”,通过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全区数字化教学资源全覆盖;通过建立大数据应用分析系统,开展基于大数据下的学情动态分析诊断、学业智能监测与学习资源个性化推送等关键服务,支撑教师精准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建立互助发展“六联体”,通过构建“政府主导、高校合作、企业参与、学校主体”UGBS共同体、学科教师研修共同体、城乡学生心连心共同体、城乡学校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资源建设与应用共同体、家校德育共同体,助力学校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强城乡间学生交流体验、实现共同成长,促进小规模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学质量提升。实施“八大推进行动”,即通过推进信息化环境更新升级行动、信息化队伍素养提升行动、智慧课堂示范引领行动、教学资源库建设行动、专题教育社区建设行动、教育扶贫攻坚行动、“互联网+德育”推进行动、“互联网+阅读”等八大行动,实现信息技术手段革新,信息资源共享,线上线下教育良性互动,学校-社会-家庭有机融合,构建多维、立体、高效的教育信息化系统,进而实现小规模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教师水平提升、学生优质发展的目标。
4.系统支持:建立小规模学校发展的保障机制
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效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助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就必须构建起高效有序的支持系统,以保障各项任务的实施与目标的达成。为此,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以体制机制创新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健康发展。
一是创新管理机制。统一组织领导。咸安数字学校实行局长办公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部门分工、协作推进,共同负责咸安数字学校的运行。统一师资配置。同步专递课堂教师由中心校遴选信息技术好、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担任。区政府公开招聘音乐、美术、英语等专业教师,由咸安数字学校统一调配安排。统一经费保障。制定《咸安区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每年列支20万元用于咸安数字学校运行与维护。统一教学管理。学校共同体间实行同步管理,做好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时间、活动安排、质量监测等“五个有效衔接”。统一质量评价。共同体学校实行教学一体化评价,进行捆绑式考评,明确了中心学校在带动教学点质量提升、内涵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统一监管平台。我们将数字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整合到“咸安数字学校”和“农村教学点网校巡课平台”,实现统一监管。
二是建立技术支撑保障机制。咸安区政府与湖北省“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签署协议,依靠“校企合作”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两套技术支撑保障体系,解决数字学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软硬件问题。依托华中师范大学“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团队,深入农村教学点,开展听课、评课、教学行为监测与分析诊断等指导,探索教学点由“开足开齐课”向“开好课”转变的策略路径。依托参与数字学校建设的企业,组建相对固定的维护团队,实现专业运维与兼职维护并行,确保设备设施能用、够用、好用。
三是健全完善管理考核机制。针对近几年区域信息化整体推进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对各种方案、制度进一步细化、优化,制定了“一办法两方案三细则”,即:《咸安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咸安区教育局关于开展网络空间普及应用工作实施方案》《咸安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绩效考评实施方案》《咸安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考评细则》《咸安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应用评估细则》《咸安区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工作推进评估细则》。建立了信息化工作与学校、乡镇年度工作目标考评挂钩,与校长、教师奖励性绩效考评挂钩,与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模、职称评选挂钩的“三挂钩”制度,使信息化工作推进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过程性视导和终结性评估中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力促进了信息化工作的常态化开展。
在信息化时代,农村学校跨越式发展其实质是要实现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的跨越,即从农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跨越;实现时间上的跨越,即缩短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发展进程;实现质量上的跨越,即缩减城乡教育在质量上的差异。[8]农村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已经错过了一个发展阶段,农村教育的发展已时不待我,否则只会进一步拉大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其目的不在于信息化建设,而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农村教育改革,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才是其最终目的。因此,在依托信息化建设助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应注意如下问题:
1.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应将农村特色作为基本追寻
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教育为此提供了基础智力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农村教育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教育的功能表现为:促进农村儿童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承担着乡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职责。[9]因此,要振兴农村小规模学校,就必须树立乡村教育自信。乡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也必须立足乡村教育实践,汲取乡村教育智慧,才能有效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为此,依托教育信息化助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首先必须树立服务乡村、立足乡村的价值追寻,农村教育现代化在教育目标、内容上必须克服城市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任何脱离农村社会发展实际,贬抑农村社会的教育是不可能为农村带来希望的教育。其次,在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上,应凸显农村特色,要充分考虑农村学校发展的需要,譬如,在开发与农村教材相匹配的课堂教学资源时,应不断强化农村特色文化,使之符合农村教育的特点,而不是简单地将城市教育内容移植到农村教育之中。
2.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应体现“教育为主”的基本原则
教育信息化固然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便捷的途径,但如果教育信息化措施不当,也可能会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障碍。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其目的在于通过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力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使优质教育资源在使用和共享过程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其能够惠及农村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以此来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进而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教育信息化建设其实质就是以手段和方式的创新来实现人才培养,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教育为主,技术为体”的基本原则,技术仅仅是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目的。为此,在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克服单纯重视技术层面的内容,而忽视教育的属性。要通过创设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来带动农村学校农村教师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更新,来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来促进农村孩子全面发展;同时,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来促进教师和学生信息化素养的提升。
3.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抓住主要问题和关键环节
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面临最大的困惑主要体现在:发展信心丧失、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生源特殊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抓住上述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进行改进与提升。从已有的实践案例来看,不少地方依托信息化建设,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上,创新思路,开拓路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经验包括:一是观念更新是前提。农村学校在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对国家教育政策关注不够,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重视不足,更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而存在动力不强、信心不足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二是硬件建设是基础。设施设备是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其直接影响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因此,必须根据学校实际,科学规划,合理构建,通过优化和完善设施设备配置,筑牢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三是人才培养是关键。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其肩负着设施设备运行与维护、信息技术普及、科任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任务,因此,培养一批具有理念新、技术强、会培养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是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四是信息资源建设是抓手。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应重在满足小规模学校对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需求,应着重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共建共享、应用等方面加强建设,通过“城+乡”“名校集团化”等方式,形成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创新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基于专业共同成长的城乡教师发展共同体,缩小城乡教师在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上的差距,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水平,真正促进教育公平。
4.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强调政府主导
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要想取得较好效果,就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具体做到:一是地方政府应履行自身职责,在教育政策制定上,应紧扣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与任务,有效结合本区域义务教育发展需求,充分调研,制定、修订和完善本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建设目标与发展规划。同时,还要重视教育投入,不断完善本地区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设备,夯实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二是地方政府应制定明确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路线图,并通过实施机制予以落实。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应构建政府、企业、高校、中小学多方参与的协同合作机制,由政府提供资金与管理支持,高校提供理念支持,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中小学主动参与,因地制宜,共同寻找科学、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实施路径,积极探寻适合本区域地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实践模式,以促进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