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机关服务中心 王国荣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总体来看,目前面临的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农业效益没有显著提升,农产品严重缺乏国际竞争力。“三农”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是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十八大以来,农业科技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超过了5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年稳定在96%。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进展。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偏低,农业科技发展无法为现代农业建设、为“三农”问题解决提供有力支撑。如何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保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问题。
成果转化是对有实用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所进行的中试、示范、培训、推广以形成新产品、新方法,发展新产业的活动。农业科技成果一般可分为物化型、操作型和知识型三类。物化型农业科技成果是指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等以实物为载体,可以直接以商品形式进入市场交易或有偿转让的成果。操作型农业科技成果,是指以操作方法手段为特征的农业科技成果,如:果树修剪、病虫害综合治理、耕作、栽培新技术等。知识型农业科技成果是指以农业区域规划、农场管理、社区组织和服务等为主要形式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来源于科技成果转化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科技成果转化界定为“为提高某领域生产效率水平对科学研究及技术研发所创造的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成果进行后续开发、试验、运用、推广直到产生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甚至发展出新产业态的活动”。这一定义揭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即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简而言之,所谓科技成果的转化,就是要推动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应用,使之服务于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指研究成果从中间试验、适应性试验开始,经过应用、推广到形成生产能力,发挥效益,成为现实生产力的运作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已由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各级政府部门统一领导下的单轨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转变为各级政府部门领导下的多途径、多部门和多项科技成果配套的多元化的转化模式。
农业科技成果千差万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途径也多种多样。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下述特点值得关注。
(1)转化主体。从转化主体来看,涉农企业和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已经被理论和实践所公认。为农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当然应该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但由于农业科技成果而对的是广大的农村和农民,因而农民(农户或农场)也应该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2)转化过程。从转化过程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要求各个要素综合配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包括了很多阶段,从农业项目的提出、研究开发、中试到组织成果转让及市场营销,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修正和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一个完整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儿十年的时间。据农业部统计,获科技进步的成果的研究期就达6至13年;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一个连续运行的过程,需要科技成果、劳动、资本、信息、市场需求、制度环境等各种资源的综合配套。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要素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成果的转化。
(3)转化动力。从转化动力来看,表现为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相结合。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当然主要看其有无经济价值,经济价值越高的科技成果,就越易转化。但是由于农业科技成果的特殊性:一方面,农业成果的社会效益往往大于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大(相对于低收入的农户、农场而言)、风险大,加上农业又是一个比较效益低的弱质产业,因而有时单靠市场拉动是不够的,会造成不同农业生产领域之间的严重失衡。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为了使农业生产均衡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力量,从政策引导到投资倾向,从优化环境到直接参与,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4)转化效果。从转化效果来看,存在比较严重的滞后性。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而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效果又必须在农业生产一个周期完成以后才能看到,还有一部份科技成果如农田改造、农业生态保护,要经过若干个农业生产周期才能见效,这就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滞后性。
山东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业科技大省。长期以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各级坚持把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作为强农固本的战略措施,强化组织领导,加大科技投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平台建设,全省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6%,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赵振东院士的小麦育种研究,连续在优质高产新品种上取得突破,其中济麦22在全省年推广面积达到2700多万亩,在全国累计推广近2亿亩,连续六年为全国第一大品种,并创造了亩产802公斤的高产记录。李登海培育的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登海618”,在创造了亩产1402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记录后,去年又创造了百亩1151.6公斤、十亩1335.8公斤的新纪录。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鲁棉研28号”,去年高产创建田亩产籽棉达456.7公斤,创黄河流域常规棉品种最高纪录。在种养技术上,于振文院士研创的小麦精播半精播、氮肥后移技术,以及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技术、家禽白血病控制技术、海洋渔业健康养殖技术等,带来了全省种养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集政策支持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粮食高产创建、国外同纬度同生态先进技术的引进等,也都取得积极进展。正是在这些品种和技术的综合作用下,山东省粮食总产连续登上350亿公斤、400亿公斤、450亿公斤几个大台阶,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农业科技机构和平台是开展科技推广与创新的基础,也是各级政府投入的重点。经多年建设发展,全省已拥有省属农业科研院(所)4个,农业高等院校4所,市级农业科研机构18个。已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68个,省级农业科研服务平台200个。目前,全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的专职科技人员已达到6225人。依托上述平台和科研队伍,已形成了专业学科比较齐全、设施条件比较先进、人员配备较强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框架。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一直延伸到村,在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种田水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历经改革洗礼,一度出现“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山东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为契机,出台了实施意见,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目前已实现所有涉农县的项目全覆盖,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亿元,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的设施条件、服务手段和队伍建设都得到显著改善。还积极支持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以及供销、邮政等,以不同形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发挥各自的技术和经营优势,初步建立了以国家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各类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使传统的农技推广工作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科技的价值在于服务产业,产业的生命力在于科技的融入和渗透。山东省把推进科技融入产业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举措来抓,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由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的农业专家顾问团。目前专业分团已发展到13个,汇集了省内知名的专家学者132名,服务范围涵盖了政府决策咨询、科研创新管理、行业技术指导、农民教育培训等多个方面,被誉为全国科技服务产业的体制创举。
借助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提出并实施了全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构建从基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环节紧密衔接的产业技术体系。这个新的体系不以发表论文、获取成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促进农民增收和服务政府决策为主要任务,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进百姓家,在科技与产业之间架起了便捷通道。目前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已涵盖了全省19个优势产业,形成了由19位首席专家牵头、168位岗位专家各负其责、104个综合试验站承担试验示范任务、1800多名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的高层次专家队伍,已成为全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科技力量。
农民是应用农业技术最广泛的主体。农民素质偏低、对新技术的吸纳应用能力不强,仍然是制约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的主要因素。在过去抓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远程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又以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为出发点,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积极探索职业农民培育的条件、内容、评价认定和后续服务,着力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科技成果落地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