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试论全面践行中国共产党幸福观
王倩
(江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45)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未曾动摇过。以中国共产党幸福观为指导思想,分析我党为民谋幸福的理论与观点在新时代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建设美好生活提供坚定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指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全面践行我党幸福观的发展对策,积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济生活、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领域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幸福观;人民;美好生活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40,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幸福观的核心要义和奋斗目标就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是能为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导。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党从国家、民族和人民三个层面赋予中国梦深刻的期许,为现阶段的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在中国梦的视域下,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基于社会发展需求将国家追求、民族的梦和人民期望融为一体,为人民生动地描绘了中国梦的美好蓝图,回应了国家、民族和人民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坚定的奋斗目标,为党和国家实现人民幸福提供了行动指南,即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为实现人民幸福提供保障。二是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内在动力。习近平指出:“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1]39,中国梦是国家富强的强国梦、民族振兴的复兴梦和人民幸福的幸福梦,是我党践行幸福观的奋斗目标。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我党幸福观的核心目标,也是我党各项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幸福观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动力。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幸福观从本国国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理论基础,向人民传递着科学的幸福观念,有利于纠正当今社会存在的不合理幸福观,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市场经济深入发展,逐渐滋生了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所谓的“幸福观”。其无论是在指导思想上还是价值取向上都严重阻碍了社会普遍幸福感的提升,不利于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幸福观坚持共建共享幸福的发展理念,为当前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幸福观纠正了发展方向。首先,引导人们以中国共产党幸福观为指导理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观,鼓励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以人民利益为大局,做出智慧而正确的选择。其次,引导人们用“奋斗”创造幸福。“奋斗”既是在创造幸福,又是在享受幸福,鼓励人们在知行合一中实现幸福,从而摒弃享乐主义幸福观,在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充分发挥艰苦奋斗精神。“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的奋斗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2]最后,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全面的幸福观。幸福不仅包括物质幸福还包括精神幸福,真正的幸福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物质文明时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注重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幸福感和精神幸福感,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中国人民实现了阶段性幸福,同时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幸福观基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把握,以新时代、新矛盾为逻辑起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奋斗目标,为人民群众指明了前进方向。十八大以来,我党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完善基层民主以扩大民主自由,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以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既致力于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又积极创造更多丰富的精神产品、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幸福观始终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需求。最大程度上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是我党工作的现实价值,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衡量一切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我党关于人民幸福的重要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发展方案、指明了前进方向,是促进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得更加富有活力,在世界舞台上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优势和责任担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幸福观顺应了时代发展需求,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贡献了中国智慧。作为14亿人民公认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100年里始终奉行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发展理念,用发展成果和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了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重要性,在国际舞台上不断传播“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警示世界各国的执政党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其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幸福观与历史上任何时期、任何国家所提的幸福观不同,我党所倡导的是实现全人类的幸福,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近年来,我国不断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声音,通过构建“一带一路”、积极深化亚非合作、拓展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合作等活动,不断深化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互惠,为破解人类发展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提升人民幸福感的根本保障。“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3]党的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严抓作风建设,严肃从政环境,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加强思想建设、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不断增强领导本领,在为人民服务中追求自身幸福的实现与终极归宿。
二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习近平指出:“国家各项工作要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4]8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基本政治制度的建设以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逐步完善民主制度,稳步发展和扩大人民的权利,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真实的民主权利。要不断创新民主形式,丰富民众诉求的形式,以适应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沟通交流形式,利用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广泛收集人民群众的建议,汲取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三是以法治建设保障人民幸福。“推进法治现代化,建设法治中国,是党执政兴国的主要途径,是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建设。”[5]法治是人民幸福的守卫兵,建立健全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法治环节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全面依法治国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幸福安康作为价值追求,从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出发,保障人民的权利与自由、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平安中国,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历史和现实告诫我们,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必须依靠法治”[6]243。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实现人民幸福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物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是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人民实现幸福生活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7],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8]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在产业兴旺上,大力培植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乡村智慧农业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推广电子商务产业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地域特色以培育优势产业,重视休闲旅游产业以增加农民产业收入,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以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在生态宜居上,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改善乡村自然环境,统筹推进乡村垃圾处理以实现农村垃圾的持久有效整治,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宜居环境以增强农民满足感;在乡风文明上,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以提升农民文化修养,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提升农民精神内涵,繁荣乡村文化以增强农民乡土文化情结,提供优质的精神产品以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全力打造乡风文明以提升农民文明感;在治理有效上,优化基层干群组织以改善服务农民的工作态度,凝聚基层组织力量以增强为民服务的实践能力,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以实现农村管理的有序进行,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以实现农村的社会和谐,强化治理效果以保障农民安居感;在生活富裕上,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回归本源,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持力度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全方位保障生活富裕以提升农民富裕感。
二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区域发展问题。“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之路。”[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但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呈阶梯状态势,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要切实增强全民幸福感,必须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改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挖掘地域特色以发展特色产业,推广电子商务产业以拓宽当地居民增收渠道,挖掘旅游资源以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收益。例如,在革命老区,挖掘红色教育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展红色旅游业。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特色农副产品,着力打造民族品牌。加快中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做好区域产业升级工作。着力改变中西部资源输出、高污染、不可持续的发展结构,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妥善安排群众生活、就业问题和收入保障,深化边缘地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好农业产业基础,深化中西部地区的投融资体制改革,采取优惠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入驻,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丰富的物质条件。
三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消费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10]改善供给结构以实现高水平供需平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进人民的幸福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习近平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1]经济新常态下,为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产生的新消费需求出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可持续地发展,为实现人民幸福提供丰富而优质的产品供给,形成有效供给,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
四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共建共享美好生活。习近平指出:“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4]12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教育、就业、收入、居住、医疗、养老等问题,需要我党一件接一件落实。要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以保障适龄儿童入学权利,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加快推进安居工程建设以提高群众居住舒适度,推进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以确保民众生命安全,建立健全养老保险体系以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以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健全社会福利制度以强化人民的幸福感……“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4]12,密切关注人民的起居生活、高度重视改善民生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迫切。习近平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12]315
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处于建设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首先,确保资金、技术、人力充足,夯实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物质基础。在政府加大投资、技术支持的基础上,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人士等共同助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鼓励通过公开招标形式为其注入新活力以改变政府包揽一切的传统形式,从而更好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其次,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反馈机制。借助传统优势和互联网优势,拓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收集渠道,最大限度地听取民意,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再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均衡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文化发展的扶持力度,逐渐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提升人民群众整体的文化满足感。最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环境。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出台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健全文化建设监督机制,加大检查力度,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各项工作、各个环节规范进行。
二是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文化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拓宽了空间,可以使人们筑起精神屏障,站在人格高地,保持干净灵魂。要用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记我党的初心和使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文化立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文化。其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1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明确人民群众对国家、社会及个人三方面的不同需求,及时回应和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价值需要,找到实现人民幸福的价值方向。“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11]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最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14]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要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创造内涵丰富、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赋予传统文化发展活力,增强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信感。
三是文化产品供给要与时俱进,提供符合民意的优质文化产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了文化产品新的时代内涵和发展要求,各类文化产业要以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准确把握时代背景和人民新需求、凸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着力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化水平、文化创作的质量,进一步完善文化发展机制,全方位推动我国文化产品的高质量供给,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此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15]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群众、听取人民想法,反映人民的生活,创造更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现阶段,“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12]198-199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2]39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势在必行,也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举措。
一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6]321,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是建立在绿水青山基础上的,拥有自然之美的美好生活。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6]21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为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帮助人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当前产业发展形势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正确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推动绿色发展,摒弃以牺牲环境为惨重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错误发展模式,以高质量经济发展方式取代粗犷型高速型经济增长方式,以新发展理念引导经济发展、改善资源紧张问题,让人民“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16]33,不断满足当代居民对美好生态的需求。
二是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6]316-317,绿色生活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和精心维护。首先,民众要树立绿色消费理念,践行绿色消费原则。坚持适度消费、科学绿色消费,杜绝炫耀式消费、土豪消费等与绿色生活背道而驰的消费方式,将消费行为建立在消费理性基础上,选择最需要、价值最大的正确消费。在理性消费过程中选择循环式消费,减少对“一次性”产品、“过度包装”商品的消费,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发挥资源的最大使用价值。其次,全民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在全民开展“光盘行动”“垃圾分类”“限塑活动”“文明城市”“地球一小时”等环保活动,通过绿色实践活动向民众传递生态环保知识,引导居民参与绿色行动、自觉践行生态责任。最后,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借助互联网向消费者传递最新节能环保产品信息,鼓励、引导民众选择和使用节能产品。对购买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环保产品等消费行为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或财政补贴,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以更好地推动我国消费领域的绿色变革,加快形成绿色生活系统。
三是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保护法,为生态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6]318,必须建立健全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环保法律,增强环保法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如“限塑”相关法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并收到了较为强烈的回应。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2020年初,国家相关部门在此基础上升级了“限塑令”,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要求全国餐饮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根据当地发展情况制定了符合本地环保要求的法律法规,如《安徽推进邮政行业绿色环保工作实施方案》《江西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等,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收到了较好成果。总之,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和环保需要,适时制定和颁布关于公民绿色生活方式的法律法规及行为准则,积极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绿色生活体系,帮助人民群众更好地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砥砺前行,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改善了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进入新时代,人民的幸福需求日益增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都必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观,坚守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切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热切期待,为人民群众提供源源不断的幸福感!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
[3]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肖冬松,郭凤海,李海涛.治国理政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7.
[6]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
[7]霍小光.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N].人民日报,2015-07-19(1).
[8]韩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十题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01.
[9]雷厚礼.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实践与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4.
[10]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75.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49-50.
[14]李长春.文化强国之路: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16.
[15]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1).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On the Comprehensive Practice of the Happiness View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ang Qia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never wavered in its original intention and mission of seeking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 in the century since its founding.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concept of happiness as its guiding ideology, it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our party’s theory and viewpoints on seeking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 in the new era and provides firm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party to lead the people in building a better life in the new era. On this basis, we will further explor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o fully implement our party’s concept of happiness, actively improve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economic lif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continue to satisfy the people’s growing concerns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fields. Good needs can enhance the sense of gain and happiness of the people and better build a modern and powerful socialist countr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ncept of happiness; People; Good life
2021-05-2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BDJ069);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JXYJG-2020-074)
王倩(1993—),女,安徽阜阳人,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10.13685/j.cnki.abc. 000579
D26
A
1671-9255(2021)03-0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