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以京津冀为代表的碳补偿研究进展与前沿动态追踪

2021-11-29 09:37:42卫蓉蓉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
营销界 2021年17期
关键词:京津冀补偿机制

卫蓉蓉 陈 华(.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

■ 前言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人口密度高、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产业集群高度集中、发展潜力巨大的区域之一。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层面,如何解决京津冀地区的碳中和问题,将京津冀碳减排治理打造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工程”,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京津冀地区碳减排适合的治理机制。合理实施区际横向碳补偿机制,有利于促进区域碳减排,实现区域间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发展。基于此背景,本文搜集了CNKI、CSSCI、CSCD、EBSCO等数据库中碳补偿领域国内外相关文献,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文献进行阅读归纳,在关注对全国碳补偿的研究之外,着重关注对京津冀碳补偿的研究,旨在了解国内外碳补偿的研究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 碳补偿概念的内涵与溯源

碳补偿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产生的生态补偿研究领域的一个新方向。碳补偿的概念最早源自大气环境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是指环境服务的消费者因使用了供给方提供的环境自然资源服务而产生的自愿付款行为(Payments for Ecosystem/Environmental Services),简称 PES。PES是建立在受益者支付原则基础上的补偿体系,这一补偿体系建立的前提条件是环境自然资源服务具有明确性与可度量性。PES作为当下一种保护环境的激励约束机制,正逐步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环境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被应用于包括减少碳排放等跨界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碳补偿的实践起源于1997年《京都议定书》,其中的排放交易机制(ET),规定了CO2等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交易,最早给出“碳交易补偿”原则方法;其中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开启了国际层面的碳补偿实践,约定发达国家要通过项目的方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碳排放,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

■ 碳补偿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碳补偿方面的研究开始较早,最初,Knoke以热带雨林为研究主体,将其分为农地、牧地、自然林、人工林四种土地类型,分别对其碳补偿能力进行计量,发现四种土地类型中,农地的碳补偿能力最高;Thompson发现森林中的树木在光秃时会有“反射效应”,从而影响森林碳补偿的能力,因此在计量森林的碳补偿能力时还需要考虑其“反射效应”造成的影响;Foley针对北美不同的森林类型建立模型,估算出46种不同的森林类型在不同轮伐期的不同碳补偿能力,并与碳补偿协议对比分析,从而提出合理意见。

国内学者对碳补偿的研究主要有:周嘉等采用碳排放系数的方法,利用碳源-碳汇,对草地、林地、耕地、建设用地四种不同类型的土地碳排放量及碳吸收量进行计算,以2003-2016年间净碳排放量作为标准,将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划分为高碳排放区、一般碳排放区、低碳排放区、碳补偿区四种类型,然后通过对30个省在此期间横向、纵向情况变化的比对提出:优化能源的供给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对土地进行合理使用及实施碳税等建议。徐婕等认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扰动,而这种扰动通过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影响下碳排放体现出来。通过对四川省2005-2015年土地利用情况构建IPCC及GIS模型发现:各功能区与其定位基本相符,但总碳排放量呈增加趋势,“罪魁祸首”为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各类土地资源碳排放量均满足要求。基于上述发现,作者对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提出建议,以改善碳排放现状并提出碳收支及碳补偿对于区域的低碳经济平衡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吴立军等建立了碳生态账户,将分配的碳排放权配额看作“借方”,将实际的碳排放量看作“贷方”,通过此种方式发现从我国的层面来看,碳生态账户结余长期处于“贷方”,即长期处于“赤字”状态;从东中西层面来看,西部常为受偿方,东部常为补偿方,中部基本靠近全国平均水平。

通过文献计量得知,对于碳补偿的研究文献发文频次较高的作者为赵荣钦,其主要研究包括:通过对碳补偿的主体以及客体进行识别、对原则和标准进行确定、对方案的效益进行评价等对碳补偿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对常见的4种碳补偿模式(区域横向碳补偿、土地利用碳补偿、政府碳补偿、个人碳补偿)进行总结;构建区域碳补偿的研究框架和测算模型,以河南省、江苏省为例开展县域空间碳收支核算和碳补偿方案的初步研究,提出应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横向的碳补偿机制,此机制的建立需以计算所得的碳收支、各区域的碳排放配额以及主体功能区的开发方案为依据。这一机制对于区域公平、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京津冀碳补偿研究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中对京津冀横向碳补偿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通过采用排放因子法对京津冀十年间的碳足迹、碳承载力进行计算,进而构建碳补偿机制;使用排放因子的方法对京津冀的碳排放、碳吸收、碳赤字进行分析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基于碳足迹和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测算,将京津冀进行分区后提出碳补偿方案;这些研究对于加快建立并完善京津冀三省横向生态的补偿机制具有十分重大的参考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数据选取年份较少,不具有普遍性;碳排放途径及碳吸收渠道并未全部计算;建模过程中大多没有考虑该区域内人口及面积问题;甚至有些机制的建立可能会导致生态风险增加。

■ 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关于碳补偿的研究,目前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现有研究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如碳补偿方式,到底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横向碳补偿机制,还是建立以市场政府为主导的横向碳补偿机制,尚存在争议;对于如何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研究还需不断加强,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结论也存在极大的差异。

未来的研究需着力解决的两个首要问题是:(1)碳补偿方式问题。碳补偿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的动态演化过程,尤其是一定区域内的横向碳补偿更强调区域内的有效合作协调,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灵活实施差异化的碳补偿方式。(2)碳补偿标准问题。只有合理解决了补偿标准问题,才能确保碳补偿机制设计达到理想的激励相容状态,以最大化满足碳补偿机制内各相关方的内生激励需求。

猜你喜欢
京津冀补偿机制
无功补偿电容器的应用
山东冶金(2019年5期)2019-11-16 09:09:38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3:06
解读补偿心理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32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12
植物补偿和超补偿作用
现代农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0:09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2
京津冀一化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4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中国卫生(2014年7期)2014-11-10 02:33:00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