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境电子商务产教融合困局

2021-11-29 09:37余林蔓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营销界 2021年17期
关键词:产教跨境校企

邓 婷 余林蔓(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自2014年以来,随着各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建立,海关“9610”“1210”等监管方式的相继出台,国家将跨境电商作为外贸增长新动力的目标越来越清晰。我国跨境电商产业正在加速外贸创新发展进程,跨境电子商务吸引了来自业界和教育界的众多目光。高速发展伴随着的是跨境电商产业人才缺口巨大问题,根据商务部2018年统计的数据,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已接近450万,并以每年30%的增速扩大。跨境电商企业由于行业特殊性追求高效率,企业内部难以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而目前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大多缺乏跨境电商行业实践经验,造成企业招聘难、招聘后无法立即用工的问题,严重阻碍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

“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将企业生产活动引入校园中,真正实现高职教育对接产业,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辟一条新道路。目前跨境电商方向专业在产教融合道路上做出了多种方式的尝试,例如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导师进校授课、校内导师企业挂职锻炼等。不管是在教学体系方面的深度合作共建,如产业学院、订单班,还是实施较为灵活、简单的师资互派,在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都遇到了诸多问题。

■ 企业参与度不高

(一)企业只有用工需求,没有参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兴趣

跨境电子商务目前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跨境电商企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企业,由于本地外贸及跨境电商氛围不够浓厚,难以在本地人才市场上招聘到能够立即上岗的高技能人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最大动机就是迫切的用工需求。同时,跨境电商市场瞬息万变,平台规则、国家监管政策的改变,会对企业的经营方向、策略产生重大影响,最终导致跨境电商企业从经营到内部人才培养体系都采取“短、平、快”模式。因此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企业将从职业院校获取廉价劳动力置于与学校合作的首要目的,而参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合作开发课程等,周期长,环节多,投入人力成本高,人才培养可能滞后于该企业的发展速度,显然不符合企业的经济利益。笔者在与企业接触开展合作过程中,明显感受到这一阻力。企业普遍对学生毕业实习岗位感兴趣,但是谈到具体培养方案时,兴致短缺,导致最终只能开展一些校外参观、行业人员进校讲座等浅层次的校企合作。

(二)企业担心在校学生介入生产过程造成经济损失

跨境电商企业单个店铺流水巨大,好的店铺日订单量能在千单以上,除了产品定价、折扣活动等常规操作,还涉及产品营销推广等工作内容,在校学生作为新手操作账户可能因疏忽不慎给店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在校学生不能按照企业职员的规章制度进行奖惩。因此企业从风险的角度考虑,担心学生介入真实工作环节。同时,企业出于对商业机密的保护,对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较为抗拒。

在合作育人的过程中,我们最常见到的是,企业将一些机械性操作、技能含量较低的工作内容带入课堂,例如某些侧重于多店铺铺货经营模式的跨境电商企业,利用校企合作机会启用大量学生进行产品上架工作。该类型工作对提升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用不大。

而一旦涉及跨境电商运营的核心技能,如产品开发、营销推广等,学校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市场敏锐度不够,难以胜任指导工作,企业将不得不派出导师随时监督学生的操作以免造成经济损失,进而增加了企业的培训负担。

(三)企业参与培养后,学生最终未进入该企业工作

企业与学校合作的主要动机为用人需求。产教融合的本质是将企业工作内容引入学校教学环节,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在教学中让教师与学生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最后培养出符合企业用人需求、能立即上岗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合作企业方的需求,如课程设置、实训安排、工作内容等都为双方共同商讨制定,将企业内部入职培训前置到职业教育中,节省学生入职后的培训时间。企业在此过程中将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参与实践训练,但学校不能以任何形式强制受训学生最后进入该企业实习或者签署就业协议,即最后的用工需求无法得到完全保证。就笔者本人了解,即使在订单班、产业学院这些校企深度合作的产教融合模式中,仍然存在大量学生毕业时另寻他处的情况,学生的就业选择动机多样,但最终都对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产生了较大打击。就笔者与企业接触结果来看,多数企业对此表示不满。

■ 学校实施有难度

(一)实施产教融合师资力量薄弱

跨境电商专业对师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懂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理论、跨境电商政策,懂跨境电商平台业务、会操作。跨境电商教师主要来自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商业英语、国际商务等专业,在理论知识方面对跨境电商的综合性、交叉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同时,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在毕业后即进入学校任教,而跨境电商又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行业,教师缺乏一线实践经验。产教融合实施工程中,校内教师难以在真实工作场景中为学生提供支持与辅导,实践教学将更为依赖企业方的师资力量,而前文提到企业深入教学动力不足,对于派遣企业导师产生的人力成本也难以接受。

(二)学校教师工作量考核难、激励难

目前产教深度融合的开展形式多为订单班、产业学院,这样的模式下,学生需在企业指导下基于真实工作内容完成实践,而企业生产经营无法按照学生教学计划中的时间进度安排进行,很多培训及工作任务的完成可能在常规教学活动时间以外。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教师需要全程参与、辅助企业导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对于教师将产生额外工作量,繁重的教学任务、比赛任务和科研压力下,客观上教师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意愿不强。另外,随之产生的工作量和工作效果在大部分院校现有的绩效体系中难以被考核、激励,进一步阻碍了从学校层端推进产教融合的步伐。

(三)学校的实训条件难以达到企业经营要求

从产教融合的实施场地考虑,由于跨境电商企业以中小型规模为主,学生在企业办公地大规模长期开展实习实训活动可能出现扰乱企业正常工作秩序的情况,该种方式通常不被考虑。现有的产教融合大多基于学校专业实训基地开展,而跨境电商工作开展需要依靠良好的网络条件及硬件设施,很多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时间久远,电脑设备老旧,安装软件有限,难以达到产业入校、开展跨境电商工作的要求。学校新建实训室需要通过项目资金,有较长的时间周期及复杂的流程,依靠企业投资改善校内实训基地条件也并不现实。另外,亚马逊、Wish这样的跨境电商平台对店铺登陆IP地址有严格要求,一个IP地址甚至一台电脑只能对应一个店铺账户,不能随意更换,严重者有封账号风险,这在学校网络环境下也较难实现。实训硬件难达标成为学校向企业寻求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时的不利因素。

■ 解决思路

跨境电商产教融合道路上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本质上归咎于企业生产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以追求高利润、高效率为导向,而高等教育追求以人为本,不仅培养学生工作岗位中的技术技能,更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学校与企业结合,在组织结构层面会有天然的排斥性。

产教融合的企业选择很关键,在实行产教融合道路上,学校不能一味追求项目落地,而忽视了某些企业并不适合与学校开展合作。如一些企业规模较小,业务较单一,用工需求具有短期性及工作岗位所含技能较少,学生难以从中得到锻炼。

跨境电商的产教融合应选择本身发展较为成熟,已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有科学、完整的内部培训体系,能提供学生清晰的职业晋升通道的企业。这一类企业通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不局限于短期获利,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一致,才能相互开展长远的深度合作。学生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也会自发选择该企业就业。

产教融合必须内置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按照企业实际用工需求进行设置,在规定的教学计划课时内,完成教学向产业生产的靠拢,尽量不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及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产生额外的培训费用。人才培养方案中内化实践课程,任课教师需在合作企业已完成挂职锻炼,以此来减轻企业导师的辅导任务,减少企业人力成本。

猜你喜欢
产教跨境校企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