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江胜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浙江 东阳 3221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1]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孝文化薪火相传。新时代的高职生大多都是好样的,但也有部分高职生存在道德滑坡的现象。汲取孝文化蕴含的正能量,探索以孝文化传承为核心的高职生思政教育践行路径,把高职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担当的国家栋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自古渗透着孝文化的血液,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尧舜时期,孝包含了事孝和祭祀鬼神双重含义。殷商时期,孝字在甲骨文出现,体现的是子女对老人赡养和孝敬的含义。西周时期,孝被作为正式伦理道德概念和生活准则提出,包含的是孝养父母和祭祀祖先的含义。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把孝文化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完整的孝文化思想。战国后期,注重宗法人伦关系。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三纲”思想,孝文化具有了权威性伦理义务的性质。[2]西汉到清代,孝文化与统治者的权利紧紧结合在一起。汉代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孝经》成为必读读本,用来维护孝道权威。魏晋隋唐时期重视孝道的实践,提出“行孝表率天下”。宋元明时期,孝文化与理学、心学相互融合。[2]清代把《孝经》列为科举考试内容,对孝道进行了法律约束,制定了“守孝制度”。五四运动时期,鲁迅、陈独秀等人对孝文化进行了批判,认为孝文化是封建统治者的专制工具。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孝文化采取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大力倡导孝老爱亲的思想观念。
孝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多维度的契合性。一是理念相同。孝文化中有“小孝”“大孝”理念。“小孝”指的是孝敬父母,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提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一个人良好品质的基本要求。二是元素相融。孝文化中内蕴有“敬”“养”“诚信”“友善”等元素,重点强调的是“孝养”“爱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也有“孝养”“爱敬”的元素。三是功能相近。孝文化是人类平时生活的伦理道德参考。孝文化在家庭关系的调理和国家的治理上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社会、国家层面上发挥了与孝文化一样的社会功能。因此,孝文化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两者彼此相融、相互促进。[2]
为了解孝文化在当代高职生中的现状,笔者对浙江省内5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设置了“孝文化是否封建化”“孝与顺的关联”“赡养长辈”等10个选项。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总结了以下特征。
调查数据显示,高职生对“孝文化是否封建化”,选择“是”的占了33.7%。其中,22.7%的高职生对孝文化有一定的排斥性。可见高职生对孝文化内涵认知上存在偏差,在内容上没有厘清孝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性,在时间上没有厘清孝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逻辑,在功能上没厘清孝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异曲同工之处。很多高职生对孝文化的认知单一化、片面化,简单地把孝文化认为孝敬父母,局限于家庭层面。有些高职生一提到孝文化就认为是封建化、倒退化,这些都是对孝文化认知的偏差。基于对孝文化的认知偏差,高职生对孝文化有一定的排斥性,不愿意传承孝文化。
调查数据显示,“孝与顺的关联”选项中,39.9%的高职生选择了“孝和顺不应该关联在一起”。由此可见高职生顺亲观念的认同存在降低现象。这与父母的思维方式易产生冲突,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孝”而“顺”,按照自己设计的规划,孩子应该无条件服从。高职生却认为“孝”和“顺”不应该联系在一起。高职生认同养亲、敬亲观念,但不认同一味顺从父母。高职生的“不顺”更多的是根据自己兴趣、优势,结合自身专业追求个人价值,这与父母“孝”而“顺”的观点产生了冲突。父母为了解决矛盾,往往采用强硬打压的方式,给孩子强加“父母思维”,把“孝”与“顺”强行捆绑在一起,成为压制孩子的工具,这样的“孝”与“顺”不利于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
调查数据显示,“如何顺从父母的意愿”选项中,28.4%的高职生选择了“应付或逃避”选项。当高职生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时,高职生表现出了“恭”而不“为”的现象。孩子恭听父母的意见,态度上诚恳,口头上答应,但一转身却不“为”,仍坚持己见,这也是新时代青年“孝”的特点。高职生内心想与父母亲近,可又无从下手,不想违背自己的意愿,因此“恭”而不“为”成为了高职生的首选。表面上是缓解了家庭矛盾,实则是高职生一种无奈的躲避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高职生对顺亲观念、荣亲观念的认同度下降,反映了高职生追求独立自主,现代家庭代际关系的平等化、民主化趋势增强,子代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上升,代际交流中独立自主性增强,这些因素使得基于家长权威的顺亲观念认同度下降。[4]
高职院校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对高职生孝文化的教育和引导。一是要把孝文化充分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二是把孝文化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中,如建筑类专业课堂中,把建筑终身负责制和孝文化中的责任元素进行融合。会计类专业教学中,可以把诚信纳税和孝文化中体现的诚信元素进行融合。三是专门开设有关孝文化的选修课,对孝文化的来源、历史、作用、价值、传承等进行系统的教育,弘扬传统孝文化,更好地帮助高职生接受孝文化的熏陶。
校内践行孝文化:一是要依托孝文化开展践行尊老爱幼活动。依托“孔孟学堂”等传统文化,以清明节、元宵节为载体,突出尊老爱幼主题,让尊老爱幼观念浸润学生心灵深处。二是践行孝文化的责任感。要让学生树立学校主人翁意识,对校园内不文明现象及时劝导、制止。三是践行孝文化中的爱心。对于经济困难同学要伸出援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心活动,如“设立爱心岗”“月捐计划”,帮助经济困难学生等。
人格平等则是新时代孝文化发展的价值新理念。一是陪伴行孝。高职生要思考“能陪伴父母多久”。虽然他们目前处于学习阶段,但也要抽出时间常陪伴父母。二是经济行孝。高职生大多已成年,应开源节流,可以通过参加勤工俭学、发奋学习等来回报父母。三是平等交流。新时代的高职生接触到了新思想,与父母的“绝对权威”产生了矛盾,出现了“孝而不顺”“恭而不从”等现象。要与父母讲清自己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同时也要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能堪家庭大任的人。父母也要转化思想,接受新型亲子关系,减少代沟。[5]
在网络上践行孝文化可以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网络正能量作用。一是网络“礼貌化”。高职生网络用语要礼貌化,在网络上要尊敬师长、尊敬同学。二是网络“区别化”。高职生要区别对待不同网络现象,对于充满社会正能量的网络现象要弘扬,对于低俗现象要坚决抵制。三是网络“适当化”。对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的接触时间要适当,不能沉迷其中。四是网络“价值化”。高职生要领会网络文化的价值,把孝文化和网络文化有机结合,发挥其独特的魅力。五是正确的网络“恋爱观”。高职生的恋爱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与父母做好沟通,征询父母的意见,不能只要爱情而不顾亲情,错置二者位置,更不能因为网络恋爱而影响自身的学习。
高职院校以孝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学习孝文化的理论知识,也要在实际中践行孝文化,达到知行合一。一是开展志愿活动。具体包括开展养老院、孤儿院、残疾院慰问帮扶等活动,如浙江广厦建设职业大学十二年不间断地对东阳聋哑学校儿童进行帮扶,影响了一批又一批高职生。二是让孝文化走进社区。可以组织学生编排孝文化节目,让孝文化走进社区、走进乡村。同时也邀请社区的典型人物对学生进行孝文化的宣讲。三是开展孝文化专题活动引导践行。如浙江广厦建设职业大学开展的“四想四对照”系列活动,引导高职生给父母写一封信,算一算经济账,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四是设立孝奖学金给予鼓励。学校设立了“孝廉奖学金”“孝廉道德风尚奖励”等,鼓励大学生生践行孝文化,并给予榜样学生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引导高职生厘清孝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基础,在校内外实践、专题活动方面等践行孝文化,促进孝文化的不断弘扬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