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研究

2021-11-29 08:58:39刘乃刚
关键词:文明绿色群众

刘乃刚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进入21世纪,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欧洲和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绿色经济变革,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逐渐成为时代潮流。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以绿色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发展浪潮席卷全球。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动回应世界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的时代浪潮,在领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对如何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做了系统论述,科学回答了绿色生活方式是什么、为什么要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以及如何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绿色生活方式的理论主张。唯有深入研究和把握习近平关于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和重要意义,掌握其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才能教育引导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态生活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 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他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习近平之所以能够提出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智慧的继承和发展,正是对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成为时代潮流的正确把握,正是对奢侈浪费等不合理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和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全面把握。

1. 理论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反生态性和不可持续性的批判与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从一般意义上研究生活方式,而是从资产阶级社会生活的现实出发,尤其关注工人阶级的生活现状,揭露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工人阶级生活方式的对立性,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生活方式的反生态性和不可持续性。

(1)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资本主义中工人阶级生活方式的反生态性和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揭露了工人阶级在空气闷热、流通不畅的生产车间里超时工作,在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住宿条件肮脏的环境中生活,以及饮食、穿着等悲惨的条件和状况,致使工人患上严重的肺病、热病、寒病以及其他流行病,严重损害了工人的生命健康,从而揭示了工人阶级生活方式的反生态性和不可持续性。恩格斯指出:“这种强制劳动剥夺了工人除吃饭和睡觉所最必需的时间以外的一切时间,使他们没有一点空闲去呼吸些新鲜空气或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更不用说什么精神活动了,这种工作怎么能不使人沦为牲口呢?”[2]433“这种生活方式比别的任何生活方式都更使人堕落。”[2]431由此批判了工人阶级的生活方式对工人身体健康和道德品质的极大伤害。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剥削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光、空气,等等,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习性,都不再是人的需要了。肮脏,人的这种堕落、腐化,文明的阴沟,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2]225正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空间、空气、阳光等维系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要素的掠夺和剥削,连工人阶级最基本的生存生态需求都满足不了,破坏了工人生活的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循环,造成了工人悲惨的生活现状和畸形发展,这种反生态的生活方式危及了工人的生命健康,也危及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反生态性和不可持续性

资产阶级社会资本家的生活方式同样具有反生态性和不可持续性。马克思指出:“在这里,对人的蔑视,表现为狂妄放肆,表现为对那可以维持成百人生活的东西的任意糟蹋,又表现为一种卑鄙的幻觉,即仿佛他的无节制的挥霍浪费和放纵无度的非生产性消费决定着别人的劳动,从而决定着别人的生存。”[2]223资产阶级通过残酷地剥削工人阶级实现自己奢侈生活目的,维持其声色犬马的生活,大批国民产品要作为奢侈品来生产或用来交换奢侈品,大量的生活必需品要浪费在豢养仆役、马匹、猫等上面。可见,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可持续的和反生态的。一方面,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以满足其挥霍生活的需要,必然要求扩大生产规模,加大掠夺自然资源,由此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也破坏了自然界物质之间的正常循环;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疯狂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对工人阶级残酷剥削,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

(3)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变革资产阶级社会生活方式的路径

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反生态性和不可持续性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深刻地指出:“这个绝对的矛盾怎样破坏着工人生活的一切安宁、稳定和保障,使工人面临这样的威胁;在劳动资料被夺走的同时,生活资料也不断被夺走,在他的局部职能变成过剩的同时,他本身也变成过剩的东西;这个矛盾怎样通过工人阶级的不断牺牲、劳动力的无限度的浪费和社会无政府状态造成的灾难而放纵地表现出来。”[3]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和工人阶级悲惨生活的根源。恩格斯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有形的浪费和破坏,这种浪费和破坏在目前是生产的无法摆脱的伴侣,并且在危机时期达到顶点。此外,这种占有还由于消除了现在的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穷奢极欲的挥霍而为全社会节省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4]可见,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解决资产阶级社会基本矛盾,建立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优化人的生存环境,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产阶级社会生活方式的反生态性和不可持续性的批判,是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2. 历史逻辑: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优良传统中“勤俭节约”等生活理念的吸收和弘扬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优良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生活理念,为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渊源,是习近平提出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

(1)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理念

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感,认识到“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5],由此逐渐形成了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和爱护自然的生产生活理念。

“取之有节,用之有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先民认为节约是美德,他们把勤俭和个人道德修养密切联系起来,把勤俭和治家治国结合起来。古代先贤十分推崇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为后人留下了“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很多勤俭持家、勤俭治国的名言警句,把节俭看作国家兴亡的重要因素。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一生尚俭,把勤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把“温、良、恭、俭、让”作为基本准则来判断人的道德水准。在《论语》中,孔子指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表,与其易也,宁戚。”“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这些观点体现了他对勤俭节约生活的推崇。

道家的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视节约为三宝之一,厌恶统治者的奢侈无度。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老子讲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要求人们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欲望,善待别人、善待自然,做到自然无为。墨家的墨子在《墨子·节用》篇中重点论述了节约,以节约用度的“节用”为生活准则,主张衣食住行基本满足即可。墨子还批判了统治者的奢侈浪费:“当为宫室,不可不节;当为衣服,不可不节;当为饮食,不可不节”,并指出“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要求人们在衣食住行葬五个方面力行节俭。

(2)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包含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是我们党发展壮大,带领人民群众取得革命、改革和建设伟大成就,不断走向胜利的“传家宝”。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6],去迎接全国的胜利和更大的挑战。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勤俭建国方针,并把“勤俭节约”作为经济建设的一个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强勤俭节约教育,并把节约和党的建设、践行群众路线、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他指出:“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7]江泽民同志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对能源资源的节约,他指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很有限,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8]胡锦涛同志强调:“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9]他要求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做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中国梦”要求人们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出台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反对“四风”等举措,实施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两学一做”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勤俭作风、倡导勤俭为民,对整治贪污浪费、净化政治生态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要求基层干部在新时代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信心、继续奋斗。他多次强调:“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总之,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生活理念,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必然要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也为习近平提出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

3. 实践逻辑:习近平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贯穿于他的整个工作历程,从河北正定任县委书记开始,到福建厦门、宁德、福州等地工作,到主政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市,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带领全国人民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的伟大实践,是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提出的实践逻辑。

(1)习近平在领导生态省建设的实践中初步提出关于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主张

在浙江工作时期,习近平提出了著名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八八战略”,推进浙江省的生态省建设。尽管习近平没有明确提出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主张,但他已经认识到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会引发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指出:“搞生态省建设,好比我们在治理一种社会生态病,这种病是一种综合征,病源很复杂,有的来自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的来自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的来自不良的生活习惯等。”[10]49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了绿色消费的主张:“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形成企业间生产代谢和共生关系的生态产业链,在典型示范中引导公众参与建立循环型社会。”[10]1402010年,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做了《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指出“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意识,使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呵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11]这是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要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主张,标志着习近平关于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正式提出。

(2)习近平在领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全面论述绿色生活方式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领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对绿色生活方式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等有了深刻的认识,他在不同的场合高频率、多角度地对绿色生活方式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在实践中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领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多次倡导要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并且全面阐述了绿色生活方式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内涵。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了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及其坚持的原则、方针、理念和支撑体系等,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要“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而明确提出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时代任务和基本要求。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12],进一步强调了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和途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强调:“要发动群众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13]他号召人民群众自觉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维护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十四五”期间要求“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2035年要求“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由此可见,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任务和重要目标。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领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的理论探索,是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唯有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才能真正掌握这一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基础,才能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二、 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11唯有深入研究并引导人民群众科学掌握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和核心要义,才能转化为指导人民群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力量。

1. 科学地回答绿色生活方式是什么的问题

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揭示了绿色生活方式的科学内涵,科学回答了绿色生活方式是什么的问题,把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理论境界。

绿色生活方式的基本内涵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外延是人们在衣食住行游等生活领域中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指出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论述,包括“要形成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等,尽管这些说法不尽相同,但是都蕴含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要求,其目的都是为了在生活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习近平指出:“绿色生活方式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12]可见,习近平所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主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游等方面的活动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与“生产方式”相对应的生活方式。同时,从社会属性看,绿色生活方式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活方式,习近平强调:“西方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的基础上的;当大多数人都要像少数富裕人那样生活,人类文明就将崩溃。”[10]118由此批判了工业文明的西方生活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可见绿色生活方式是对资本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的扬弃和超越,是与资本主义所倡导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相对立的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

总之,习近平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反映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新发展理念原则的、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游的生活方式,是对传统生活方式和消费主义的扬弃和超越,它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美好物质生活的同时,履行应尽的环境责任,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践行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是一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同时,绿色生活方式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生态需求,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目标的实现,实现社会的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生活方式,既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求等多样性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绿色化和社会主义性质的高度统一。

2. 科学地回答为什么要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问题

习近平关于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强调了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揭示了绿色生活方式对生态文明建设、对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关于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中多次强调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问题。习近平把提倡绿色生活方式不仅看作是经济问题,而且上升到政治问题。如果不重视、不解决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身体健康,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习近平强调:“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14]4习近平强调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指出:“让大家充分认识到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扎扎实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抓好。如果不重视、不抓紧、不落实,任凭存在的问题再恶化下去,我国发展必将是不可持续的。”[14]4“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12],进一步强调了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根本上是由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引起的,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多次强调要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习近平指出:“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14]3习近平深刻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对人民群众实现幸福生活和生存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生态需要是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事关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实现。

总之,绿色生活方式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密切相关,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成效,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可度和执行力,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和基础意义。

3. 科学地回答如何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问题

习近平提出了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群众,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开展绿色行动创建活动,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提出了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人民群众人人参与、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参加绿色生活创建活动的实践路径。习近平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14]122广大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生态文明的共同建设者、推动者和享有者,绿色生活方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必然要求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为此,习近平指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15]人民群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路径,就是引导群众积极参加绿色生活创建活动,推动人们消费方式、出行方式、住宿方式以及休闲旅游方式等方面的绿色化,在衣食住行游的各方面都做到“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同时,习近平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履行植树义务,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呵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16]他要求加强党和政府对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领导,党员干部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的主体作用,引领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祖国绿化活动,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总之,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科学地回答了绿色生活方式是什么、为什么要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以及怎样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不仅揭示了绿色生活方式的科学内涵,还明确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路径,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三、 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意义

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态思想和生活方式理论,还为人民群众科学认识消费主义、奢侈浪费等不合理生活方式的本质和危害,从而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丰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原理,丰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关于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习近平像马克思一样,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社会实践出发来研究和思考现实问题,关注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提出以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为抓手,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这些主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习近平主张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适度原则和对立统一规律等唯物辩证法原理在生活领域的灵活运用和发展,创造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习近平关于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体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张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社会生产的整体环节上来看待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问题,主张形成绿色消费方式和消费模式,通过绿色生活方式倒逼绿色生产,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和消费的辩证统一关系的思想,形成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关于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品格,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和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为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生、实现人的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找到了现实的路径。

总之,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丰富,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绿色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抓手,为人民群众从具体的生活方式的微观视角入手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丰富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加强对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探讨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拓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视域,丰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 为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11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对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抵御消费主义等不合理生活方式的侵蚀、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为人们科学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文化和生活方式提供了批判的理论武器。正是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弊端和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习近平提出了绿色生活方式的主张,绿色生活方式就是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扬弃和超越。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逻辑支配下形成的生活方式,是资产阶级的享乐主义价值观和生活观在生活领域的反映,也是其推行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工具,是造成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的重要根源。当前,我国有些人在生活中出现的奢侈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的现象,就是陷入了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陷阱。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是对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批判和超越,科学地反映了生活方式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揭示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人的消费需要的满足、人的幸福生活以及全面发展的科学关系,从而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本质和危害,有利于人民群众自觉抵制不合理不科学的奢侈浪费等生活方式。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系统地阐述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和践行路径等,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人民群众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处理好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化解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为人民群众参加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现实的实践路径。因此,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形成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方法理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人民群众参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满足人的美好生态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领域的一场绿色革命,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和全面发展。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为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以实际行动参加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党中央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是要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进而实现建设绿色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主体作用,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理解和科学把握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和重要意义,使自己的意识、行为、态度、生产与生活方式都秉承环境友好原则和精神,自觉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从而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猜你喜欢
文明绿色群众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